书城经济经济学教程
26322900000042

第42章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2)

二、银行与货币供给

我们已经知道,中央银行是一个经济货币供给的控制者,货币供给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但是商业银行在决定货币供给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创造货币并不是说它可以印刷货币,而是指它通过存贷款业务会影响经济中的活期存款量,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那么,商业银行的行为如何影响货币供给量呢?

1.存款创造的条件

如果我们把1元钱存入银行,会引起银行活期存款数倍的增加。这就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

存款的初始增加会引起多倍的存款创造,是因为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部分准备金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银行不必把吸收来的全部存款储备起来:一则全部储户不可能同时来提取全部存款;二则在每天的营业中一部分储户提取现款的同时,另一部分储户又会来存款,因此银行只需保留部分现金准备就足以满足储户日常提款的需要。其余的可以贷放出去,或者用来购买证券。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称为准备金。银行的准备金和存款的比率称为准备金比率。准备金比率的高低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比率。大银行持有的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时,超出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

以下的分析将会说明,正是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使得银行将存款者存款的一部分用于贷款和购买证券,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新的存款被创造出来了。可以想象如果法定准备金率为100%的话,全部的活期存款都将作为法定准备金而不得放贷,就谈不上什么存款创造了,所改变的是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并增加了等量的活期存款。

(2)部分现金提取。假定法定准备金率为20%,这样银行在收到1000元存款之后,就可以把其中的800元放贷出去,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商业银行得到贷款的客户并不是立即以现金的形式将它全部从银行取走,而是存入自己的开户银行,在支付时,通常是通过票据清算把它转到收款人的账户上。即使借款者把贷款提取出来,用现金进行付款,收到现金的一方还是要把它存入银行。因此,真正以现金的形式游离在银行体系之外的只是贷款的一部分。这样,整个银行体系存款和贷款的增加可以重复进行,这就使多倍的存款创造成为了可能。

2.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

假定:第一,法定准备金比率为10%;第二,没有现金从银行体系中流失,即客户不从他们的存款账户上提取现金。

现在假设赵先生把向中央银行出售政府债券所得的1000元现金存入A银行。A银行增加了1000元存款,按10%的准备金率留下100元的准备金后,把余下的900元贷给钱小姐。这样,在A银行发放贷款前,货币供给是赵先生在A银行的1000元存款。但当A银行发放贷款以后,货币供给增加了。赵先生仍然有1000元活期存款,但现在钱小姐持有900元现金。货币供给等于现金加活期存款总计1900元。因此,当银行保留部分准备金时,银行创造了货币。

货币创造并没有到此为止。钱小姐得到900元贷款后,用这笔钱向孙太太购买了一套护肤品,孙太太又把这笔贷款存入B银行的账户。同样地,B银行把其中的10%留作法定准备金,把余下的810元贷给李先生。李先生用这笔钱向周先生买了一架照相机,周先生把这笔钱存入C银行,C银行按照10%的准备金率要求,把81元留作法定准备金,把余下的729元贷给吴大爷…这个过程会一直进行下去,赵先生在A银行存入的1000元经过辗转放贷,最后在经济中创造出多少货币呢?我们把各银行增加的存款总量相加:

初始存款1000元

A银行900元[=0.9*1000元]

B银行810元[=0.9*900元]

C银行729元[=0.9*810元]:

根据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可知整个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增加总额为:1000+1000(1-10%)+1000(1-10%)2+1000(1-10%)3+.=1000*1/1-(1-10%)=1000*1/10%=10000。如果以r表示法定准备金比率,以△R表示初始存款数量,以△D表示整个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增加额,r:

△D=△R.1/r

三、简单的货币乘数

以上分析表明,银行并没有创造出无限的货币量。银行所能创造出的货币量取决于准备金率。在上例中,准备金率为10%,银行1000元准备金产生了10000元的货币。银行存款的增加是准备金的10倍。准备金变动与存款变动之间的关系就是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每一元的准备金变动所引起的银行体系存款量增加的倍数。如果用Kr代表货币乘数,其公式为:

Kr=△D、△R=1/r

由此可见货币乘数是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倒数。在上例中,准备金率为10%,货币乘数是10。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吸收1000元存款,通过它的存贷款业务会增加10000元的货币供给量。如果准备金比率为20%,货币乘数是5,意味着银行体系活期存款的增加是初始存款的5倍。显然,货币乘数反映了银行体系存款创造能力的大小。准备金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因为准备金是对存款的一种漏出,准备金率越低,则存款漏出越少,可用于放贷的余额就越大,相应的存款创造能力就越大,创造的货币越多,反之亦然。

现实中的货币乘数由于两个原因与简单货币乘数不同。一个原因是现实中并不是所有银行的贷款都能以准备金的形式再回到银行。某些得到贷款的客户会把一部分贷款以现金形式提出并继续持有,这部分现金不再作为存款进入银行,就退出了货币创造过程。这种情况称为现金漏出。现金漏出使现实货币乘数小于简单货币乘数。另一个原因是现实中的银行很可能持有超额准备金。持有超额准备金会使现实货币乘数小于简单货币乘数。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行为虽然能够影响货币供给量,但它本身处于中央银行的管理和制约之下。最终决定货币供给量的是中央银行。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中央银行从赵先生手中买入的政府债券不是1000元,而是1500元,在货币乘数为10时,流通中会增加15000元的货币供给量。下一章的分析我们将会说明,中央银行如何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

参考资料:现实中的货币乘数

以上介绍的是简单的存款创造过程,只考虑了法定准备金一种漏出,实际上还应考虑其他两种漏出:超额准备金和现金提出。

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法定准备金之外,还留存一部分存款不去放贷,其原因或是为避免因客户提款而出现的准备金不足,或许是没有找到更好的贷款机会,一旦银行决定持有一部分超额准备金,显然,这部分超额准备金是对存款的一种漏出。这会使现实中的货币乘数小于简单货币乘数。例如,假定A银行决定在持有10%的法定准备金之外,另持有2%的超额准备金,那么,在它吸收了1000元的支票存款后,能够发放的贷款只有880元。若收到这880元活期存款的银行也决定持有2%的超额准备金,则它能够发放的贷款就只有776.16元[=880(1-10%-2%)]。依此类推。

现金提取是指借款人不把所有的贷款都放在银行,而是将一部分贷款以现金的形式提取出来,这也是对存款的一种漏出。一旦现金从银行系统流出后,就意味着它们退出了存款创造过程。现金漏出也会降低存款创造的规模。在我们的例子中,假定赵先生把出售政府债券所得到的1000元存入A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后,又把其中的100元以现金的形式支取出来,这样A银行所持有的活期存款就是900元,此时A银行所需的法定准备金是90元。假定A银行仍持有2%的超额准备金,那么它所能发放的贷款就只有891.8元[=900(1-10%-2%)]。能够转入B银行的准备金也只有891.8元了。类似地,当B银行获得这891.8元活期存款后,假定其中89.18元将转化为现金,它所持有的活期存款只有802.62元,而它将发放的贷款则为706.38元,依此类推。

若以则表示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以e表示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以c表示现金漏损率(漏出现金占存款的比例),那么,在存在上述漏出时,每一轮存款增加就要漏出其中的(r+e+c),而不是原来的r,存款创造能力被削弱了,此时的货币乘数为1/r+e+c,这是现实中的货币乘数。

第三节货币的需求

经济学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使用的是供求分析方法。因此,在我们讨论了货币供给的决定之后,有必要来看一看货币的需求是如何决定的。

一、货币需求及其成本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当某人拥有一定量的财富时,他可以选择多种形式持有该笔财富,除了货币形式外,还可以以股票、债券、不动产、艺术品等其他实物资产持有财富。这就是说,货币和其他资产形式一样,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货币具有交换媒介的职能,它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所以货币需求实际上是一种资产选择,人们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可提供较高收益率的资产,是因为货币可以用来购买物品和劳务。

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所谓持有货币的成本是指由于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收益较高的资产所放弃的利息和利润。也就是说,当人们持有货币而没有将货币投资于利息较高的股票、债券、储蓄账户等生息资产时就会损失利息收入,这种利息损失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例如,假设某企业债券的利率为5%,若你选择手持1000元现金而没有购买该企业债券,一年损失的利息是50元。那么,你持有这1000元现金的机会成本就是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