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教程
26322900000049

第49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3)

(2)总需求变动的长期效应。即使没有政府的行动,经济也不会长期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之下。总有一些力量要迫使实际国民收入回到长期总供给水平,并恢复充分就业均衡。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下降,企业与劳动者在签订新合约时,将降低名义工资水平。而且,粘性价格和错觉也会得到调整。企业的成本开始下降,产量也逐渐增加,如图13-7所示,短期总供给曲线从SAS1向右移动到SAS2。在长期中,经济达到C点,在这一点,新的总需求曲线、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国民收入回到充分就业水平,物价水平下降到P2。尽管悲观主义减少了总需求,但物价水平的下降足以抵消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因此,在长期中,总需求的移动影响物价水平,但不影响产量,换句话说,总需求的长期影响是名义变动(物价水平低了)而不是实际变动(产量相同)。

以上所分析的是总需求减少的影响。总需求增加的影响与此类似,但方向相反。这就是说,当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实际国民收入高于长期总供给水平,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物价水平上升,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企业的成本降低,经济存在通货膨胀。但是在长期中,市场的自发调节最终会导致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上升,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通货膨胀逐渐自行消失,经济又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

2.短期总供给变动的影响

现在分析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1)短期总供给变动的短期效应。假设最初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总需求曲线为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A点。现在假设突然一些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例如,农业地区的自然灾害摧毁一些农作物,使生产食品的成本上升;或者中东的一场战争中断了原油运输,使生产石油产品成本上升。

这种生产成本的增加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呢?在任何一种既定物价水平时,企业想供给的物品与劳务量少了。短期总供给曲线由SAS1移动到SAS2。(这类事件也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但是,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假定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变)。由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经济的均衡点沿着总需求曲线从A点移动到B点。国民收入从Yf减少为Y1,而物价水平从Pf上升为P1。经济中既存在停滞(产量下降),又存在通货膨胀(物价上升),所以这种情况也被称为滞胀。

经济现在处于衰退之中。均衡国民收入低于长期总供给水平,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当面对滞胀时,政府应该怎么办呢?如图13-8所示,为了恢复经济的长期均衡,政府可以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增加总需求。例如,政府可以减税或增加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中央银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这会使总需求曲线从AD1移动到AD2,正好抵消了总供给移动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经济直接从A点移动到C点,国民收入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但物价水平从P1上升到P2。这意味着,政府以成本上升,进而长期物价水平上涨为代价,抵消了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参考资料:美国的石油与经济

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石油是美国生产许多物品与劳务的关键投入,而且,美国相当部分石油来自于中东国家。石油价格上升,美国生产汽油、轮胎和许多其他产品的企业成本增加。根据总需求原总供给模型,生产成本增加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总供给减少,引起GDP减少,物价水平上升,经济出现通货膨胀和衰退并存的滞胀现象。从1973年到1975年,石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几十年来第一次超过10%,失业率从1973年的4.9%上升到1975年的8.5%。70年代末期,相同的情况再次发生,石油输出国组织再次限产以提高价格。从1978年到1981年,石油价格翻了一番还多,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在已有平息之后又上升到10%以上。失业率从1979年的6%左右在几年之后上升到10%左右。

当世界石油价格下降时,也会使总供给发生有利的移动。1986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爆发了争执。成员国违背限制石油生产的协议,价格下降了一半左右。石油价格的这种下降减少了美国企业的成本,这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结果,美国经济经历了滞胀的反面,产量迅速增长,失业减少,而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多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改编自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短期总供给变动的长期效应。经济变动的另一种可能性是政府什么也不做,经济长期处于衰退之中,物品和劳务的产量在较长的时期内被压低到Y1的水平。但是,随着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根据较高的生产成本进行调整,最终衰退会自行消失。例如,由于失业严重,工人的工资和原材料价格最终会下降,较低的工资又增加了供给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短期总供给曲线又移动回SAS1,物价水平下降,国民收入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长期中,经济回到A点。在这一点上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经济实现了长期均衡。

本章小结

(1)总需求原总供给模型是经济学家用来分析宏观经济的基本工具。在这个模型中,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同时作为内生变量来加以研究,因而可以说明经济中某种事件的发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民收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价格水平。

(2)凯恩斯的利率效应和庇古的财富效应解释了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据凯恩斯的利率效应,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时,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实际货币供给量,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引起利率下降,这刺激了投资需求。庇古的财富效应说明,较低的物价水平增加了家庭货币持有量的实际价值,这刺激了消费需求。这表明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成反向变动。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取决于自发消费、自发投资、政府购买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3)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线,这说明长期总供给取决于经济中的劳动、资本、技术和制度,而不取决于物价水平。

(4)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有三种解释短期总供给的理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理论,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上升暂时降低了实际工资,这使企业增加就业和生产。根据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价格理论,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上升使一些企业价格暂时较低,这就增加了它们的销售,并使它们增加生产。根据新古典的错觉理论,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上升使企业错误地相信,他们的相对价格上升了,这就使他们增加生产。

(5)将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上。当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

(6)宏观经济均衡有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两种情况。长期均衡也称为充分就业均衡,它在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上。这时的国民收入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短期均衡又有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和大于充分就业均衡两种情况。当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左边时。国民收入水平小于长期总供给水平,经济处于衰退之中,这就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当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长期总供给曲线右边时,国民收入大于长期总供给水平,经济处在过热状态,这就是大于充分就业均衡。

(7)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是相互联系的。当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短期中国民收入和物价下降,但在长期中,当工资、价格和错觉进行了调整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经济在较低的物价水平上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当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时,短期效应是国民收入减少物价上升。但在长期中,当工资、价格和错觉进行了调整时,物价和国民收入回到原来的水平,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关键概念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宏观经济均衡、衰退、滞胀。

练习与思考

(1)假定一个经济最初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用图形说明工资增加所带来的影响。物价水平和国民收入会发生什么变动?为什么?

(2)假设经济现在处于衰退中。如果决策者没有采取行动,经济会一直如何变动?用文字和用图形解释。

(3)假设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在以后连续四年中,发生了下列经济事件:

第一年:政府增加对物品与劳务的购买;

第二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油价格;

第三年: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

第四年: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量。

用图形说明这四件事引起的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变动。最初的均衡点为a,以后第一、二、三、四年的均衡点分别为b、c、d、和e。

(4)解释下面每一个事件是使长期总供给增加,减少,还是没有影响?

A.一国经历了移民高潮

B.一国工会在新的合约中赢得了未预期到的高工资增加

C.电脑公司投资生产新的电脑芯片

D.严重的暴风雨危及一国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