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来视往
26327400000030

第30章 曾经中秋

记得有一年,父母的厂里面开批斗大会,选在中秋节这一天——为什么选在中秋节?不选在平时,是因为怕占用了劳动日耽误了“抓革命、促生产”。选在这一个全厂职工都休息的日子搞一个批斗大会,除了更能增加节日的气氛还能让那些“牛鬼蛇神”不能和家人团聚,真正体现出“干革命、不讲同情心”立场坚定的精神。这一年的中秋节,全家人都到了厂里的大礼堂,从上午十点开始到下午四点,一直站着,站在人群当中看着台上的挂了牌子的几个人低头认罪、看站在他们身前身后情绪激昂的带着红袖箍的年轻小将们。到了中午,有一个小时休息,但是大家都不散去,只是不必在人多拥挤的时候看台上的挂了牌子低头认罪的人,而是我们大家自己都低了头,吃父亲和大哥从食堂排队买回来的大馒头……台上批判谁?为什么要批斗他们?他们都干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跪着还不被准许吃馒头?我不知道,就是觉得热闹,觉得有点儿像看戏台上的一段故事;同时也没有觉得应该站在谁一边来表明立场,那个时候并不要求未成年的孩子们也站在一个什么立场上。只要一家之长表明了态度和立场,全家人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立场和态度。这一年的中秋节晚上没有月亮,甚至还停了电,中秋月饼也是一家人坐在桌子边上一盏洋油灯下各自悄无声息的吃了一些,反正这年的中秋节有点像走过场,直到全家都睡了一觉起来等到第二天早晨大家才开始彼此说起话来,记得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母亲说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并且还特意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给我听: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的月亮其实并不圆,十六日晚上的月亮才是真的圆。但是我始终不明白,这样一句在逻辑上有错误的语言到底是什么意思?

还有一年的中秋节也很热闹。这一年不是批判和批斗牛鬼蛇神,所以没有必要再吃午饭的时候挤在人群中吃馒头。这一年的中秋节比开批斗大会时候的人还多,可以说整个城市里的人有一大半都挤到了从东方红大道到西瓜洲沿途的街道上,有一点一九七六年从天安门广场到八宝山的“十里长街”的那种味道。“哭总理、送总理”时大家都自发地在胸前别了一朵小白花、都自发戴了黑袖套;都一腔哀痛、都满脸泪水。我们那里这一年的中秋节不是送总理,而是有一个“游街”活动。游街,实际上就是几辆解放牌军车,上面站了两排实弹荷枪的人民解放军,每辆车上押解了一到三名不等的刑事犯,为首的那辆军车上一般是一名刑事犯,是最最罪大恶极的一个,单独押解;其次跟随的军车上押解的是两名或者三名刑事犯,清一色都被剃了头,穿囚服,五花大绑,脖子上吊一块二十公分乘三十公分左右的牌子,上面写了姓名罪名等,还用黑色的毛笔在文字上面打了一个大大的。一般前面三辆车上的罪大恶极的剃了光头的人在这一天都要被拉到西瓜洲的河滩上被处决掉的,还有后面的几辆车上最然也挂了牌子的人但是可以留住性命,跟在后面做陪同,增加“游街”的气氛。这就是从前听说过的“当街示众”、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游街”,那个时候的人非常喜欢看“游街”,并且每开来一辆车都会议论纷纷指指点点,和鲁迅先生笔下写的“伸长着的鸭脖子”并没有什么别样的区别。我也很喜欢看,“红鼻公副食品店”前面那个骑在父亲的脖子的小男孩就是我。当时的市革委会在中秋佳节安排“游街”也是有原因的,第一是在这样一个节日里,让大家一起热闹热闹;第二就是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里处决掉这种不珍惜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社会主义绊脚石”也有告诫和警示平常人家的意思。记得这一年的中秋节晚上,皎洁的月亮在云层里穿进穿出,吃完月饼,看着比我的脸还大的月亮,在母亲的怀里睡熟……

中秋节要吃月饼。月饼是和月亮一样圆圆的,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愿意称月饼为“圆饼”,明知道叫错了还这样叫,就为了保留一个“圆”字。中秋节,到底是一个什么节日?其实那个把“月饼”叫成“圆饼”的时代里,我们并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就像我童年经历的事情那样,有时候的中秋节是“开批斗会”的日子;有时候的中秋节是“看游街”的日子,有时候的中秋节什么也不是,仅仅和一个“圆饼”有关的日子、仅仅知道这一天父亲和母亲可以休息,全家人可以从早到晚在一起,一起吃一顿有猪皮烧腌菜的晚饭,然后在灯下或者在有月亮的夜晚在月光里吃一种里面包着芝麻粉的园饼。那个时候的园饼(月饼),真的很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这种冰糖芝麻粉的;还有一种是猪油豆沙馅儿的,孩子们最不喜欢的是那种有点咸味的有着葱油味道的白色冬瓜条的园饼……那个时候,因为没有什么副食品——我们身边的“红鼻公副食品商店”常年只卖一些碎冰糖、白砂糖、绵白糖、绵红糖、瓶装酒、散装酒、各种卷烟……再就是一些低级糖果、水果糖、灯芯糕、冬瓜条等,有时候会有些高级饼干来,但是一般不出两天都没有了。在这样的年代里,条件比较好的人家如果去副食品店里,最高级的也不过是秤半斤玫瑰条(一种粗糙的饼干)或者四两桃酥(有一种叫做“乐平桃酥”的其实很有名,但是那个年代的桃酥没有现在的桃酥那么甜)的年代,我那个时候一个月有大概一次去副食品商店买三分钱一包的“饼屑”回来。所以记得那时候中秋节吃园饼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家不用去食品商店买,一般是父亲母亲的厂里发,一个职工能分一斤,一斤就是四块,圆圆的,用褐色的纸包成一个圆柱子。后来的园饼有了很大改变,形状各异,但是味道越来越差,直到今天不想吃……

中秋节其实是一个有文化的节日。很小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后来长大一些,在学堂里学了一些文化知识,也听老人们讲过中秋的故事,渐渐地觉得中秋节原来就是中秋节。中秋节晚上,皓月当空的话,搬一张桌子在屋子前面,摆上园饼,倒上茶水,一家人围着桌子坐着,爱喝茶的可以泡一壶茶,可浓可淡;不爱喝茶的孩子们,可以要求母亲用白沙塘泡糖水喝、或者调制一杯蜂蜜水也行……比较难忘的中秋节是大哥经常下乡演出的那几年,大哥过了中秋就要跟着剧团下乡演出,所以八月十五那一天一定从剧团里回到家里一起看月亮。那几年我们家里过中秋节除了讲究吃“圆饼”还有两样东西是到了中秋的夜晚一定要有的,一是酒糟泡蛋,另外就是藕粉羹,这两样可以根据你的要求来选,你想跟着母亲一起吃酒糟泡蛋的话也可以,母亲煮制的时候多给你打入一个鸡蛋;你想随着父亲吃一碗藕粉羹的话也行,母亲在冲制的时候帮你充至一碗,加几片橘囊……清一色的正德小碗,清一色的香浓甜腻,性情高涨的时候一家人竟然能对着月亮吟诗、作对、猜谜……记得母亲给我们出了一个上联叫做:云满中秋月,让我们对下联,对了很久都不若母亲说出来的下联好,叫做:雨打上元灯。家里人热闹完以后,母亲望着月亮给我将“嫦娥奔月”的故事,讲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和一只兔子住在月宫里的故事,让我盯着月亮看,问我看见了桂花树没有?问我看见了月里嫦娥没有?问我看见了那只善解人意的小白兔没有?

对了,想起一件事情,记得那时候母亲只让我用眼睛看,却反对我们用手去指那轮洁白的月亮,据说你要是指了的话,这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月亮公公会咬你的耳朵——真是很奇怪的事情,月亮公公用什么来咬我们的耳朵呢?那个年代,有很多孩子都经常会患一种病,就是耳垂这里会开裂,流一些血水——至今也不知道那是什么病症,反正现在的这种病的儿童几乎没有见到过……但是母亲的话,所有的孩子们都是信的,中秋节的晚上不去指天上的月亮,怕自己的耳朵被咬开一个口子,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很可爱的同时,他们心灵中也有莫名奇妙的另一面——说是孩子比大人更喜欢恶作剧可能更准确一些吧,他们会跑到院子里,突然问你一句:月亮公公在哪儿?你稍不防备,会顺手一指说:你看,在那儿……那个害你指了月亮公公的邻家孩子早已笑哈哈地逃开了,他的笑声里,有一种你今夜要被月亮公公咬耳朵的幸灾乐祸的成份……你因为指了月亮公公,也开始不安起来,甚至直到躺在床上看着窗外那么明亮的月亮公公,你都不敢睡着了,你要守着窗户,怕一不小心在想睡的时候月亮公公的到来,你在内心把不安和恐惧交织在一起,担忧自己的耳朵真的被咬……但是母亲还是有办法的,她悄悄地来到你的床前,对你说:不要担心,看着月亮公公钻到云里头去的时候,抓紧时间闭上你的眼睛快睡觉,等到月亮公公再钻出来的时候就找不到你了,也就不会咬你的耳朵了……于是你信了母亲的话,并且按照母亲的话去做了,一会儿便在越管理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这是一个神奇的中秋之夜……和西洋的圣诞节孩子们等待烟囱里大胡子老爷爷送来礼物不同的是:我们没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漫,我们只有现实生活的智慧、并且伴随了一点忽远忽近的神奇……

至今为止记忆中的三十多个中秋之夜,让我感受到了中秋节,原来就是一个属于你心灵世界的一个日子。大自然中星移斗转是它们的事,因为它们,有的年份,中秋节的夜晚看不见月亮、有的年份,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普照凡尘。不管是怎样的中秋之夜我们一家人都尽可能团聚在一起,可是,仔细算算有至少十个中秋之夜是我一个人在外度过的。突然记得母亲在中秋节总要说这样一句话:年怕中秋月怕半。什么意思?就是一年当中过了中秋节,日子就会感觉过得很快,一个月当中要是过了十五这个月也会感觉过得很快……这是母亲的感觉吗?因为这样一句话,觉得中秋节的另一个意义就在于给一年划了一条线,从中秋节这一天开始,每天的日子都将比中秋节以前过得快一些,时光的脚步会垮得更大一些……其实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到中年好比年到中秋,一旦步入中年,以后的日子里岁月的脚步就走得越来越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