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瞬息万变的海洋灾难
26361200000007

第7章 命运多舛的苏尔右夫号

“苏尔右夫号”是一艘法国舰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历尽艰辛,几经反复,命运十分曲折。

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次年5月10日,德国在占领了丹麦和挪威后,向法国发起了全面进攻。在一个月内,德国穿过阿登山脉,突破法国人认为“不可逾越”的马齐诺防线,一举击溃了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主力。

从6月5日开始,德国以绝对优势兵力,向法国南部发动了强大攻势。几天内,德国装甲部队前锋已经逼近到了法国布勒特港。此时,“苏尔右夫号”正在这里检修,闻讯后,它立即启动了能工作的一台发动机,迅速出海逃亡。6月18日,它最终停泊在了英国德文利亚的德文波特港。

在此期间,法国军队已被强大的德军彻底击溃。6月17日,法国宣布停止战斗。此后,法国正式投降,与德国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并在维希组成由贝当主持的傀儡政府。与此同时,法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用各种方式开展反对德国侵略者的抵抗运动。这样,法国逐渐分裂为两派,一派是倒向纳粹的维希政府,一派是原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在国外组织的“自由法国”。

此时,停泊在英国的“苏尔右夫号”处境十分尴尬。由于尚未公开反对投降德国的维希政府,它引起了英国领导人的不安。同时,为削弱德国的力量,美国制定了一个“弩炮”计划,打击那些没有公开反对维希政府的法国舰只,“苏尔右夫号”也在其内。在巨大的压力下,几经周折,“苏尔右夫号”被强行编入了英国皇家海军,舰上原有的150名官兵只有14人被留用,其余的一部分作为战俘被英国人关进利物浦战俘集中营,另一部分军官被送到了马恩岛。在留用的14人当中,一名法国军官路易·布莱松取得了英国方面的信任,被任命为新的舰长。在他的率领下,“苏尔右夫号”与英国海军一起,与德国展开了英勇的战斗。

1941年,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到世界大战中。为了抵抗法西斯的侵略,英、美、苏、中等20多个国家组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同盟。

为了支持被占领地区的流亡政府,英、美和“自由法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为盟国多次荣立战功的“苏尔右夫号”名义上被还给了“自由法国”。12月24日,戴高乐将军经过周密部署,决定攻占当时由维希政府控制的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对于这次行动,美国政府并不支持。于是维希政府与美国密谈,企图让这块法国领土在美国保护下保持中立。戴高乐将军闻讯后,立即向伦敦和华盛顿方面提出了抗议,并不顾他们的反对,命令自己的部队仍按原计划向目标发动进攻。由于兵力不足,“苏尔右夫号”奉命参战,它与3艘法国猎潜艇一起组成了攻击小分队。在它的协助下,“自由法国”的部队最终还是占领了这两个岛。

由于此次事件,“自由法国”与英美之间产生了矛盾。而参加此次行动的“苏尔右夫号”因此受到了盟军的猜忌。虽然隶属于盟军,但盟军对其倍加歧视。他们常常接到一些含糊其辞的命令和莫名其妙的任务。为此,士兵们士气低落,无所适从,这更引发了上下级之间的严重对立。发展到后来,上级无法管理下级,士兵们也根本不听从军官的指挥,“苏尔右夫号”陷入一片混乱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平洋战争愈演愈烈,为了加强盟军在太平洋上的力量,“苏尔右夫号”奉命驶往太平洋战区,加入到“自由法国”的作战序列中。“苏尔右夫号”在一片迷惘中上了路,不幸途中遭遇风暴,船上设备损失严重。盟军总部得知情况后,不得不命它返回利法克斯港。

然而就在它返回途中,又接到盟军命令,命令它前往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基地。类似的朝令夕改“苏尔右夫号”本已司空见惯,但它没有想到,这次命令竟决定了它的命运。

1942年2月19日,“苏尔右夫号”在前往塔希提基地的途中失踪,船上的127名法国官兵和3名英国联络员无一生还。除了海面上漂浮的一些油斑以外,“苏尔右夫号”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后人无从知晓,只有从“苏尔右夫号”服务员发出的一封电报上,似乎能看出一点端倪。电报内容是:“我被围困在报务室里,我有一支手枪,很惦念妻子、女儿。”这是此事唯一的线索。

本来,遭遇风暴后,按照英国人的建议,舰只应该返回英国报废。

但“苏尔右夫号”名义上毕竟是一艘“自由法国”的海军军舰,考虑到与戴高乐将军的关系,盟军不得不命令它驶往塔希提基地。政治原因最终葬送了“苏尔右夫号”。

舰长米哈伊尔·尼基坦科亲自用无线电向舰队总部及海上救助、打捞机构汇报了“恺撒号”的爆炸情况,并向他们请求紧急救援。对话完毕,值日官跑来报告:舱内已经进水1000多吨!

这时,水兵向舰长报告,扩音系统已经修复。尼基坦科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拿起话筒向全舰所有人员宣布命令:“全舰现处于紧急状态!

大家把受伤的水手转移到船尾!”

凌晨1时39分,第一艘救援的汽艇船赶到现场。在舰长尼基坦科的指挥下,它靠近“恺撒号”的尾部,将等在那里的100多名受伤的水手救走。此时,“恺撒号”的前底舱几乎已经完全被海水灌满。尼基坦科一面命令水手将舰上所有的储备物品抛入海中,用以减轻舰体的重量,廷缓沉船的时间;一面派出一部分水手去排水、堵漏,尽量维持目前的局势。然而,由于舱内进水太多,舰首已严重下沉,排水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见此情景,舰长作出一个新计划,他命令舵手调整舰体的方向,与海岸线形成垂直角,这样“恺撒号”的舰尾也许可以搁浅在近海的浅滩上。但是,由于爆炸和进水,舰上的一切操作系统均已失灵,“恺撒号”实际上已无法控制。要想实施这一方案,只有等待救援拖船的到来。

1时50分,多艘救援船只赶到了现场。一艘拖船靠近了“恺撒号”的左舷,另外几艘救援船停在“恺撒号”右舷被炸开的洞口附近,协助水兵们向外排水。这时,舰长尼基坦科命令拖船拖转“恺撒号”实施先前的方案。可是,刚刚登记的“恺撒号”的舰队总指挥却制止了这一行动。他认为此时拖转“恺撒号”非常危险,只有全力排水才能使“恺撒号”脱离险境。在他的命令下,水兵们只得在“恺撒号”上继续进行先前的排水工作。客观地说,此时的“恺撒号”已经回天无力。

数小时以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恺撒号”的情况不但未能好转,反而不断恶化。3时55分,眼见“恺撒号”必沉无疑,舰队总指挥命令舰上的全体人员弃船。此时舰上还有1000多人,他们接到命令后,立即开始有秩序地撤离。谁也没有想到,灾难在此时突然降临——“恺撒号”突然加快了沉没的速度,迅速地向海水中翻沉。舰上人员要想全部安全地撤离,只剩下20分钟时间,这对于1000多人来说根本不够用。在“恺撒号”舰体完全翻倒的那一刻,舰上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员没有来得及撤离。

为了不落入海中,他们曾试图抓紧甲板,但在大海的威力面前,这终究无济于事,大部分人还是被巨大的引力吸入了海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很少人死里逃生,大多数人在落海的一瞬间就已被海水击死。

4时15分,“恺撒号”彻底沉入了海底,这场悲剧此时才告结束。在这次海难中,共有60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事后,前苏联政府就此事展开了调查,他们怀疑“恺撒号”是被人炸沉的。在他们众多的怀疑对象中,最可疑的就是前意大利法西斯特别舰队的司令官粟尔盖塞王子。这个王子是一个狂热的君主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经组织炸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勇敢者号”、“伊丽莎白号”以及另外一艘英国巨型油轮。

然而,查无实据,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显示粟尔盖塞王子与“恺撒号”的沉没事故有关。

后来又有人发现,在“恺撒号”出事的前一天,美国的战列舰“新泽西号”和15艘驱逐舰进入了位于黑海沿岸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港,与停泊在塞瓦斯托波尔港的“恺撒号”隔海相望。两天后的10月29日,美国的航空母舰和驱逐舰也来到这里集结。鉴于1955年是美、苏两国冷战最激烈的时期,美舰当时的行动耐人寻味。它们是不是为“恺撒号”而来呢?“恺撒号”的沉没是否与它们有关呢?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这成了悬在人们心头永远的疑问。直到今天,“恺撒号”沉没事故的真相仍是一个谜。

时50分,船尾上翘而急速下沉。

1980年12月28日,南斯拉夫货轮“多瑙河号”(14712吨,船员35人)

从美国洛杉矶起航,驶往我国青岛。

一路平安,谁知航行到日本附近的“魔鬼海”时,却销声匿迹,突然失踪了。

就在“多瑙河”神秘失踪的前几个小时,即1327日夜11点左右,从智利驶往日本名古屋的利比里亚货轮“阿迪尼斯号”(29700吨,船员32人)也驶过这个海域,并在距野岛崎以南570千米处发出了求救电报。日本海上保安厅立即派出了“野岛崎号”巡逻船,将该船的全体船员救了出来。

获救的船员说,当时这一带海上刮着每秒达17~28米的猛烈西风,平均浪高达4米以上。或许“多瑙河号”就是被风浪打沉的。

1981年1月2日,即“多瑙河号”失踪5天以后,下午5时47分,希腊货轮“安提帕洛斯号”(13861吨,船员35人)也在野岛崎以东1300千米处的“魔鬼海”突然失踪了。

北太平洋冬季的风浪是很大的,但是对万吨级以上的巨轮来说,它并不能构成严重的威胁。因为在船舶设计时已经考虑了抗风浪的能力,其强度显然是能对付这种风浪的。然而,对于在“魔鬼海”掀起的那些高达20~30米的金字塔形的“三角波”,许多巨轮却难以抗御,以致被送进“魔鬼海”的深渊。这种奇怪的“三角波”形成原因至今还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