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就像玻璃珠
26361800000009

第9章 地理学家

李冰

我国战国时期水利学家。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曾在岷江流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排除水患,灌溉千里沃土,是我国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李冰还兴修了沫水和汶井江的水利,又治理了洛水,即现在官渠堰和沱江灌区的前身。

张衡

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公元78~139年)。公元112年,担任太史令,主持天文观测。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解释月亮的盈亏和日月蚀的成因,并算出“周天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是一年。明确提出了“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在地学方面,他曾绘制过地图。一生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其中包含大量的地理内容。是我国以至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郭守敬

我国元代水利学家、地理学家和数学家(公元1231~1316年)。精通天文、历法、水利和地理等学科。公元1262年任都水监,修复了黄河沿岸许多河渠,其中著名的有长达120公里的汉延渠,这些河渠的修复,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天文方面制造仪器很多,著名的有能自动报时的“七宝灯漏”,观测恒星位置来确定时刻的“星晷定时仪”和“日月食仪”。此外,郭守敬还建立了北京的司天台(天文台),并实测了许多地方的纬度。在历法上,在1276年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了《授时历》,推算出一年的天数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仅差26秒,和现行公历一年的天数相同。

郑和

我国明代的航海家(1371~1435年)。回族。公元1405年,郑和远航西洋,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斯里兰卡等地,历时两年经印度西岸返回。后来于1407-1409年、1409-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7年、1431-1437年出海,前后28年之间,7次出国,先后到达40多个国家。郑和每次出海都有详细的航海记录,记载了航海方向、航程远近、停泊地点和海洋礁滩的分布,这一记录就是现在的《郑和航海图》。

李四光

我国现代地质学家(1889~1971年),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建国前一直从事与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建国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等职务。在地质学的理论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地质力学。他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的现象,建立了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构造体系;并分析了我国大地构造体系,确立为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及扭动构造体系三种类型,探索了地壳构造运动与矿产分布的关系。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他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

竺可桢

我国现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1890~1974年),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大学教授地理学、气象学。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建立了史地系。建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竺可桢对中国气候和中国地理的综合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早期研究包括台风、东亚季风,对我国气候与农业生产、物候学、中国历史变迁以及中国自然科学史等多方面都有开创性的成就。

托勒玫

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约公元90~公元168年)。其主要研究成果《地心宇宙体系》(托勒玫体系),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间,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运转,这一思想在天文学界统治达1300年,直到哥白尼发表日心体系。托勒玫著有《天文学大成》。托勒玫还是一个一流的几何学家,在立体几何研究上有许多创见。在地理学方面著有《地理学指南》一书,载有如何根据经纬度绘制地图的说明,以及用经纬度表明欧、亚、非洲许多地方的位置的地图。他的地理学是包括制图学在内的教研地理和地方志。在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哥伦布

意大利航海家,新大陆的发现者(1451~1506年)。哥伦布14岁时就开始海上生活。1476年,哥伦布向西航行寻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认为地球是圆的。在西班牙于1492年率领87名水手从巴罗斯港出发,70天后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华特岛,这是欧洲人第一次发现新大陆。1493年返回西班牙。后来又进行了三次航海,到达多米尼加、瓜德罗普、波多黎各、牙买加等地,同时还发现中美洲海岸。哥伦布始终认为他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因此称当地为西印度群岛,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他曾经尝试寻找向西的航道环绕地球一周,但没有获得成功。

马可·波罗

意大利旅行家(1254~1324年)。1271年从亚得里亚威尼斯出发,经过两河流域、伊朗高原,越过戈壁沙漠于1275年到达内蒙古,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待,在中国十七年,遍访中国的各个地方。1292年离开中国,返回威尼斯。1298年马可·波罗因战争被俘后,口述由他人创作了《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马可·波罗的伟大旅行和探险,并在书中介绍了东方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使西方对东方有了一些了解。

麦哲伦

葡萄牙著名航海家(1480~1521年),第一个环绕地球旅行的人。1505年曾离开里斯本到达印度马尔巴拉海岸,继续航行后于1511年到达马六甲海峡和马鲁古群岛,于1512年回到里斯本。1518年出任西班牙远航队长,于1519年率领船队从圣罗卡出发,航行三个月后于1519年3月到达阿根廷南部。1520年绕过维尔京角,进入了一个海峡,最后终于到达一望无际的大洋。为了纪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功绩,后人将这个海峡称为麦哲伦海峡。当麦哲伦穿过海峡的时候,看到南侧岛屿上有印第安人的篝火,就给这个岛命名为火地岛。进入南海后,船只在赤道无风地带上,洋面风平浪静,于是将它命名为太平洋。1521年穿过赤道,于3月到达关岛,最后在菲律宾东侧登陆。1521年4月在一次混战中被杀害。在船长的带领下,其余船员于1522年返回西班牙。这次航海证明了地球的确是圆的。

瓦伦纽斯

德国地理学家(1622~1650年),是欧洲地理学的主要发动者。主要著作有《日本的地理和历史》和《日本的宗教》。1960年发表《普通地理学》,本书在广泛的科学基础上提出地理学的总纲,首创了地理分类学,并设想了专门的地理学规划。内容涉及数理地理、气象学、水文地理及自然地理。《普通地理学》在欧洲一百多年内被公认为权威理论。

洪堡

德国自然科学家,近代地质学家(1769~1859年)。是气候学、地磁学、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1790年到1804年之间和法国科学家邦普兰在南美洲考察,测定了安第斯山主峰,探寻亚马孙河的源头,对美洲的平原、丘陵和高山进行了勘察,历时5年。他研究秘鲁的寒流,曾经将这种寒流命名为洪堡寒流。其重要的著作有《1799-1804新大陆亚热带区域旅行记》。1790年考察了安第斯火山活动情况,推翻了岩石全部为沉积形成的错误结论。洪堡是世界上第一个绘制全球等温线的人,也是第一个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区别的人,同时在很多领域成为研究的开创者。1946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将柏林大学命名为洪堡大学以纪念洪堡对自然科学的伟大贡献。

李希霍芬

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1833~1905年)。曾任柏林大学校长,国际地理学会会长。1860年到东亚考察,历经斯里兰卡、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国;后来到美国和匈牙利考察,对火山岩和金矿的分布进行了研究。于1868-1872年期间到达中国的许多地方进行考察,调查地质、矿藏、黄土、海岸性质与构造线的分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分布。著有《中国-我的旅行和研究》一书和《中国地图集》。

白吕纳

法国地理学家(1869~1930年)。主要研究人文地理学。他将人文地理的领域缩小为只涉及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占有,着重研究人类在地表的事业,把这些事业称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事业。主要著作有《人地学原理》一书。他宣扬人地相关论,强调心理因素是人地关系的媒介,并把这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魏格纳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1880~1930年)。大陆漂移说的倡导者。曾任汉堡海洋观象台研究部主任和格拉茨大学教授。1906年为了考察高空气象,取得乘坐气球52小时的世界纪录。魏格纳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天文、气象和地质学。1912年发表了他的《大陆漂移说》,1915年发表了全面系统的论证大陆漂移说的专著《海陆的起源》。他的大陆漂移说是受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相似的启发,特别是大西洋东岸的非洲几内亚湾与南美洲巴西的大陆轮廓极其吻合。他坚信这种吻合不是偶然的。通过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地质、古生物以及古气候多方面的论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