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河南河北行知书
26362300000030

第30章 冀南地区(1)

邯郸印象

赵都文化浸润了这块土地,丰富的人文景观继承和延续了这里几千年的历史蕴涵。邯郸的魅力正在于它流淌不竭的文化之河。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景观,邯郸城拥有名胜古迹千余处,被定为国家级的名胜古迹有77处。最具特色的有代表我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磁山文化遗址。而国内唯一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时期的赵王城遗址,与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相媲美也毫不逊色。还有开凿于北齐时期的响堂山石窟,至今仍作为古城邯郸之象征的武灵丛台公园,与悬空寺相类似的娲皇宫,驰名中外的黄粱梦吕仙祠,三国时代曹操为检阅军事训练、娱乐而建的邺城三台遗址,驰名中外的宋代民间磁窑——磁州窑等等。

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生于邯郸,雄图大略,气吞山河。实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还有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一代英雄曹操。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邯郸学步、胡服骑射、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历史典故就发生在邯郸。此外,毛遂自荐、围魏救赵、河伯聚妇、完璧归赵等历史典故都与邯郸有着极大的关联。几十条脍炙人口的成语诞生于此,邯郸不愧是有名的成语典故之城。

邯郸的自然风光秀丽旖旎,绵延起伏的太行山、水势浩渺的京娘湖,也给这座千年古城添了不少灵秀之气。

邯郸最佳旅游节

邯郸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适中,秋、舂两季短,冬、夏两季长。所以到邯郸旅游的最佳时间是春秋时分。

邯郸交通

公路

邯郸市交通呈四通八达的“五纵五横”干线公路网。北京一深圳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走这条路邯郸至北京只需要5个小时,邯郸至石家庄、安阳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了。107、309两条国道呈十字形穿过市区,东可到聊城、济南,西可到临汾。

邯郸市内景点间交通颇为方便,到周边景点的交通相对要麻烦一些,可以从长途汽车站乘发往该方向的车。

铁路

邯郸火车站位于市区中心、和平路的最西端。乘11、13、14、15、26、31路公交车可到。北京一广州线路贯穿南北,邯郸一长治铁路和境内两条支干线构成“8”字形环行铁路,穿绕市区与京广线路相贯通。K217、K277次车可从北京西到邯郸。

酷驴提示

强力推荐在火车站南的陵园路寻找住处。这里距离火车站、汽车站步行不超过5分钟。虽处繁华地段却无嘈杂之忧。陵园路上有多家宾馆、招待所。其中市公安局招待所条件较好。标准间在百元左右。

邯郸住宿

邯郸市现在最好的酒店为邯郸宾馆贵宾楼(三星)和邯郸大酒店(三星)、赵王宾馆。

邯郸大酒店属三星级市政府接待单位,位于市中心,人民路中段,同市政府相邻,有标准间、套间、豪华套间、总统套间。酒店餐厅为邯郸最大的粤菜食府。

地址:人民路113号电话:0310一3026900/3024100

赵王宾馆是河北省邯郸市首家三星级旅游涉外饭店,河北省十佳星级饭店。客房有标准间,单人间及豪华套房。

地址:邯郸市复兴路19号电话:0310—4044408/4049888

另外,以下这些宾馆的服务也不错。邯郸宾馆,中华大街74号,电话:0310一3010951;太行宾馆,人民路26号,电话:0310一3025912,邯郸饭店,裕新南大街178号,电话:0310-6029901。

邯郸饮食

永年驴肉香肠永年县“驴肉香肠”源于清朝末年,流传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属传统小吃。中国有句俗语“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就是盛赞驴肉的质高味美。永年“驴肉香肠”选用精驴肉,剁成肉末,加绿豆粉芡、小磨香油和多味名贯作料用老汤调制成的糊状,灌入驴肠衣内,扎成小捆,经高温蒸煮灭菌,最后用果木熏制而成。因此永年“驴肉香肠”又称“驴****”。味道鲜美,回味无穷,是“中华名小吃”。其中,永年县饮食服务公司生产的“临沼关”牌和“沼河”牌香肠被公认为正宗永年“驴肉香肠”。

马头大米色泽洁白,晶莹透明,煮熟后发粘而香,历史上曾作为贡品献入宫廷。

马头莲藕以白净、粗长、皮薄、脆嫩、没渣等特点而闻名。

滏河鲤鱼滏阳河产的鲤鱼具有肉嫩、味鲜美等特点。当地有民谚“能合一头牛,不合鲤鱼头”。

柿子品种繁多,有“满天红*、“牛筋”、“绵柿”等,个头大而且汁多甘甜。

花椒产于西部山区,特点是粒大、皮厚、味浓,既可直接作烹饪佐料,也可制成椒油作佐料。

一蒌油包子是邯郸的传统美食。包子馅嫩滑,肉汁油而不腻,十分鲜美。一萎油包子店为最正宗。

珍积鸡鸡嫩而味浓,可外卖也可堂食,既可作旅行的干粮,也可作美味夜宵。

山宇终天佛法无边——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最令普通人动心的是那个刻经人的宏愿:刻遍一切经。朴实又震撼,今人笑痴谁更痴?对比今人于物欲横流之中振臂呼唤寻觅自我,北齐的唐邕显得冷静和睿智。

“缣缃有坏,简册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唯有那山崖石壁与天齐寿,凭着“山宇可以终天”的想法,唐邕这位“备及人臣之荣”的重要人物,令响堂经刻成为一种制度,延至隋唐。时至今日,于那些不懂佛法之人,能在石窟中体会那一份宁静,洗涤尘缘俗气,何尝不是佛法的力量无边呢?

响堂山石窟最令文化人动心的是翻开了还不太为世人所瞩目的石窟艺术史的一页,可以说,没有这一页,就没有随之而来的隋唐佛教石窟艺术辉煌时代的来临。

北齐皇家石窟

邯郸峰峰矿区,有一形状笨拙的山,据说山中有洞,拂袖有鼓鸣之声,鼓鸣则兵四起,故日:响堂山。响堂石窟分南响堂和北响堂,相距15公里,南响堂附近有水浴寺,其中也有石窟造像,俗称小响堂。一般而言,响堂山石窟应当包括这三处。

北齐皇族姓高,本是东魏丞相,权倾一时,父子二人高欢、高洋于此交通要地兼佛法圣地情有独钟。北齐取代东魏之后,此处成为皇家石窟造像的集中地。她在我国石窟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欣赏石窟各龛造型,我们应了解北齐以来,盛行的造像主题是以卢合那为主尊,辅以阿弥陀和弥勒佛的形式。这与北朝晚期华严流行,文宣帝尊崇Ⅸ华严经》,礼拜卢舍那佛或十方佛有关。

北齐的石窟艺术,融会东西,发展创新,推出了属于自己的造像样式。雕塑观念有所转变,从讲究理性精神轻视造型艺术的早期造像特点,转向推崇整体简洁率真、立体感强的圆雕,同时继承了中华传统雕刻装饰的浮雕线刻,呈现了朴实清新的风貌,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北齐石窟艺术不以长久经营、规模宏大见长,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地位,闪烁着独特永久的艺术光彩。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演进历程的最后篇章

摒弃肤浅猎奇心态,我们翻开佛教石窟艺术的篇章:早期佛教石窟艺术的进程中,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龟兹、凉州、平城、中原、北齐五种发展模式。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模式的代表,上承北魏,下接隋唐。其历史地位不可忽视。

响堂窟形特点:有中心柱和三壁三龛佛殿窟。

中心柱,窟内中心是一巨大石柱,在石柱正面或正、左、右三面凿龛。据说与河南巩义石窟有着历史渊源。

三壁三龛,窟内三面石壁各开三个佛龛。据考证这种石窟形状源于龙门石窟,相比之下响堂龛住浅得多,龛内列像五到七尊不等。窟门券面沿袭中原模式的尖拱门橱,两倜有二力士。

将石窟券面设计成佛教墓塔形是响堂山石窟的独创。可见门前四根石柱分出三间窟廊,柱子上方雕刻仿木形式的栏额、斗拱、屋搪、椽子及守门力士。廊上雕刻山花、蕉叶、塔刹、宝珠等。所有这些只雕刻于立面之中,仿佛在展示“建筑”的一角,让人对空间有所想象。史书有说北齐皇帝曾葬于此,以石窟为陵,因此有墓塔式结构设计理所当然。

追像风格誊尚健美、朴实、厚重。北齐之前矗行清瘦的佛像造型,北齐模式可见佛面造型圆润,两肩宽大,体态丰腴。佛像衣袂轻飘、柔软顺滑,薄可见肌,袈裟紧襄双腿微微拖带于宝座上,衣纹浅薄概括,多式浅阶梯式,衣服自然下垂。引专家之言是其风格“介于北魏的宽博飘举和唐代的粘稠贴体之间”。

北齐石窟承上启下的功能从整体风格上说,是从前期遗像重精神刻画轻形体塑遭,转变为贴近写实贴近生活,进而“奠定隋唐遣像现实主义风格的基础”。

比起前期中原模式造像单薄扁长,这里的造像注重身体结构,有浑厚立体感。同时追像少了威严气势,增添了一些温和与人文关怀。特别在阳光夕照的时候,窟内石像仿佛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不可避免的是过渡时期的缺陷:造像有上大下小、肩宽腰细不协调甚至呆滞如筒瓶的问题。孤立地看也许她并不能令你震撼,因为现代媒体让我们享受到了最好的视听效果,许多人会对这些遗像嗤之以鼻,或者只懂美而不懂历史,还不懂得美的全部。如果我们了解到后期由此推出盛唐石窟艺术的巅峰时代,我们将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看待以响堂山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艺术。

北响堂

北响堂石窟开凿于鼓山的山腰,山腰悬崖陡直,上山之路有—段石梯,行人要扶栏杆而行。

石窟分为南、北,中三组,各组各有一大窟,应是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凿的三石室,其他小窟多为后世所凿。

刻经洞(即南洞1~3窟),可观者是雕饰的山花、蕉叶、塔刹和宝珠。其外观被不当的修葺所毁坏,据说是修缮者缺乏足够的窟制知识。资料显示,这原本应是一座典型的四门塔式洞窟,外立面应该是塔式的。本石窟最有价值的是2号窟前厅石壁上满刻的经文,因此称刻经洞。后室为三壁三龛式,21尊圆雕被毁严重,头部皆失,令人扼腕叹息不已。但身体雕刻圆润,衣纹轻薄,体现北齐风姿。

释迎洞(中洞),四柱三门式,两侧各有天王像一尊,窟门内供的两尊菩萨是北齐雕刻的精品。如果你细心会发现窟中造像风格不同,中心柱正面的五尊雕像中,两弟子的身体、佛坛座和方塔基是北齐原作。四壁原不曾有装饰,后由唐代作品补充,尤其突出的是释迦像,遂得名“释迦洞”。

大佛洞(南洞),北响堂规模最大的塔形窟,展现了北齐装饰雕刻的最高水平。此窟宽约13米,深约12米,中心柱在正、左、右三面开天幕大龛,宁静中有气势。可惜中心柱的主佛已是重塑,没有代表性。北魏以来流行的宝帐式装饰在这里清晰可见。全部列龛用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减地平雕等表现手法,图案连续而规则,有精细华丽、目不暇接的装饰效果。尤其是龛顶雕刻用的是汉画中常用的减地浮雕法,图案突出于平面许多,图案中又有浅层的精细雕刻,形成深深浅浅的层面效果,有人称之为“惊动人鬼”之作。

有趣的是窟龛承托柱上的刻像是如猩猩般的怪兽:双肩有翼,额有独角,单膝跪坐、利爪按腿,面目狰狞,人身兽面。

南响堂

南响堂又称滏山石窟寺。比丘慧义在北齐天统元年(公元565年)开山建寺,后由北齐皇家出资凿窟成为皇家造像的又一场地。窟室主要保留北齐风格兼有个别隋唐宋明的小龛。

领略北齐石窟造像的最好版本是1号窟的佛像。窟内中心柱正壁有高敞的垂幕大龛,龛中保存有罕见的头身俱全的佛像,包括佛、菩萨、弟子。主佛为长圆脸形,下颌饱满圆润,充满灵秀安详之气;眉目雕刻轮廓清朗,显现不凡气质。

双肩仍有清秀韵味,线条有流畅下滑的动感,胸部稍为圆润。手和臂厚实柔软,有温热之感。衣纹为阶梯状,薄浅而流畅自如,肌肤毕现,整体效果强,概括得恰如其分。其他弟子、菩萨等形态各异,姿势是典型的佛家双手合十、持物。体态端庄,还是筒形的身材特点。窟内造像风格较为统一,是北齐响堂造像的必观之作。

通过二层的4、5、6窟看当年木结构的窟廊建筑,也许要凭借你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了。果然如唐邕所言,木尽朽枯;唯有山字可以终天。

北齐造龛的顶尖之作,必数5号窟内正上端的横式长形的释迦像,内容是释迦佛的涅槃。整龛结构精巧,甚是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