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青少年健康四季(图说百科丛书)
26365100000004

第4章 儿童生长发育与保育(3)

预防知识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达到“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的目的。

孩子年幼无知,在生活上必须依赖成人,而且阴阳稚弱,肌肤娇嫩,体力孱弱,抵抗能力较差,养育稍有疏忽,就易成病,因此必须重视预防,做好养育工作,才能保证其健康成长。

寒温预防

每于疾病流行期间,宜做预先防范,可以减少发病。例如:预防麻疹,可服紫草根煎剂,或服胎盘粉、贯众粉。

预防春温,可用金银花、蒲公英、夏枯草、大青叶等煎汤代茶。

预防暑温,可服伸筋草、大青叶、板蓝根煎剂。

秋末气候干燥,天久不雨,易致白喉流行,宜生吃白萝卜或青果,可以清解燥气,保护咽喉,预防白喉的发生。

冬春季节可用贯众、大青叶煎汤代茶,或用白菜根、青萝卜水煎服,夏秋季节用藿香、黄菊花、荷叶代茶饮用,可起到预防四时感冒的作用。

此外,夏天可用金银花露代茶,有散热解毒凉血之功效,可预防暑疖、疮疡。

冬天气候寒冷,可经常用生姜轻轻摩擦儿童皮肤暴露的部位,促进气血流通,可预防冻疮的发生。

饮食预防儿童肠胃娇弱,易饥易饱,过饥则营养不良,影响其生长发育;过饱则易伤食,初容易导致恶心、呕吐、腹泻,久则成积癖,故宜“忍三分饥,吃七分饱”。

估今医统·养子日用法》云:“四时欲得儿童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病不相干。”所谓“饥”,是指节其饮食;“寒”,是指适其寒温。不可太饱太暖,自能防止疾病的发生。至于节制饮食的方法,《育婴家秘》云:“儿在母腹之时,赖血以养,既生之后,.饮食之乳,亦血之所化也。虽有谷物,不可与之,以伤其肠胃中和之气。至于能食,尤当节之,不可纵其所好,以快其心……”

《医学正传》亦云:“唯务姑息,不能防微杜渐,或未敷周岁,而竞取与肥甘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尤其夏秋季节,肠胃疾患流行,均应节制饮食,不可乱吃生冷瓜果,否则最易发生痢疾。

每餐吃生紫皮大蒜2~3瓣,可预防痢疾的发生。

病后预防

儿童患病后,往往病征变化迅速,有的朝呈实热,暮现虚寒。因此,必须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时有效地治疗才能防其传变。

如儿童素患五迟五软(五迟: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体质虚弱,抗病力差,最易继发肺炎哮喘,往往邪气既盛,正气易溃,可突然出现心阳不振,因此一面祛邪不可太过,—面注意适当益气,以防止病变。

又如肝病可造成脾虚,而难以恢复,进而使得肝病加重的恶性循环病势。必须在治肝的同时,配以健睥和胃,方可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

此外,儿童大病渐愈,亦须注意祛除余邪,尽早恢复元气,防止“食复”和“风复”。

意外伤害预防儿童神气怯弱,忽见非常之物,忽见未识之人,或闻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禽兽,或闻人叫呼、雷霆轰爆之声,易成客忤、中恶。因心主藏神,肾主藏志,惊则神伤,恐则志失,暴受惊恐,可使儿童突然神气昏乱,形成客忤、中恶等症。儿童骨质脆弱,嬉戏不慎、易致坠仆折伤。不可玩水弄火,以免溺水、烧伤。尤其南方湖泊密布,江河纵横,更须注意。《育婴家秘》指出:“儿童玩弄嬉戏,常在目前之物,不可去之,但勿使之弄刀剑,衔铜钱,近水火……”,防止发生意外伤害。

避疫避秽

用苍术、雄黄熏烟,或用艾叶、菖蒲熏烟,或将石烧红,用醋煅淬气雾,可以避秽避疫。

民间每于端午节时,用雄黄、大蒜捣烂浸于酒中,涂擦儿童皮肤及头面等处,以防疮疖发生。

病理及诊疗特点儿科是以儿童为其研究和实施的对象。儿童自初生至青年,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发育,较之成人,有其一定的特点,决不能认为“小儿病与大人不殊,唯用药多少为异”,把他当做成人的缩影。

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变化迅速I病源方面:儿童机体和功能均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以幼儿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故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即所谓“外感无非六淫,内伤不外饮食”,但也不能看得过于单纯。如在外感病中有因耳闻异声、目触异物所致;在内伤饮食方面,也有乳滞、食滞的不同。

此外,有属于先天性的,如解颅;有限于某时期的,如脐风;有属于成长不足的,如五迟五软。

总之,儿童疾病,虽无成人五劳七伤之症,但有其独特性,如麻疹、水痘、惊风、疳积、顿咳:等症。

此外,万密斋(与李时珍齐名的医学加)记教有儿童情志病。由于儿童机体和功能均较脆弱,对病邪的抵抗力较差,因此,儿童容易发病,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病情方面:儿童除了某些特有病症以外,对于一切流行性传染病,极易感染,临床上又以呼吸道疾病、脾胃疾患以及壮热抽搐痉挛、神迷等症最为多见。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儿童既有寒热虚实易变、病情易转恶化的不利方面,同时也具有脏腑气机清灵、反应敏捷、活力充沛、容易恢复的有利条件。

因为儿童脏气清灵,生机蓬勃,既无色欲的损害,也无悲观失望情绪的影响,神气安宁,不动五志之火,轻病固可不药而愈,即使重病,一时难治之症,只要处理及时,用药恰当,护理得宜,病情较成人痊愈迅速,容易恢复健康。

诊疗特点

诊断困难,变幻莫测治病用药,必先获得正确的诊断,有了正确的诊断,才可确定用药标准。

由于儿童语言未通,幼者口不能言,较大者又言不达意,自觉症状,无法诉述,加以病时则烦躁不安,哭闹不已;疼痛时不能指出准确部位;发热时常伴有抽搐、痉挛等症,确实给辨证施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问诊无法实施,同时气血未充,切脉也难为凭。

诊断上问、切二诊均不可靠,所谓:‘脉来驶疾,难于指下分明,唯以望诊为主。”

当机立断,治疗及时不可妄予攻补、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儿童体质柔弱,犹如芽儿初茁,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故治疗用药应当谨慎,药品药量均宜权衡适当,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伤正气。

例如食积患儿,诊断明确,即用消积药物,如枳实、神曲、槟榔之类,积去应立即转以健脾。驱虫也是如止匕。

因此,不可妄予攻补,更不可不辨虚实寒热,悉以散风、消食、清痰、降火、行滞、利水之剂。因为有是病,用是药,则病受之,如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必受其损。儿童易虚易实,又非纯补纯消,如果妄投药饵,往往遗患无穷。所以说“小儿气血未充,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

慎用苦寒之品,免伤生生之气。

中医把“火”分为壮火和少火两种,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所以壮火可灭,少火则赖以生养。

苦寒之品则能降火,亦能伐生生之气。

因此,临床上切不可以为儿童纯阳之体,为了防止阴气损伤而大量采用清凉苦寒之品,以伤正气。

总之,一定要辨证施治,果有实邪热邪,应用则当用,但绝不可滥用,更不可误认为“苦寒药为儿科之大禁”,这些又属矫枉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