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说小康
26366000000013

第13章 当今社会的(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愈显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长期步履维艰,就有深刻的政治体制根源,所以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就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尖锐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突出的重要位置上,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描绘了政治体制改革跨世纪的蓝图,这是指导小康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五大确认“法治”概念,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这是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总体思路上的重大突破和重大飞跃。其意义是双重的:一是对十三大以后较长时期绕开实质性问题,打外围战的局面的突破;二是对以往政治体制改革思路包括十三大思路的突破。因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要命题,实际上把政治体制改革的所有实质性的问题都在更高层次上概括进去了。(王贵秀等著:《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6~77页。)

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在十六大报告中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目标,把党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特别是十六大之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起点上,我们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起点之四对外开放进入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的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洞察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大势,果断作出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根本转变。到目前为止,我国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建立起适应国际惯例的对外经济运行机制,从而进入了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的对外开放新时期。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和重要保证,也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起点。

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一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内涵极为复杂、广泛。但概括起来看:这种接轨可以从组织、体制和市场等几方面来分析。从组织上看,它要求该国要加入到主要的世界性的经济组织之中,接受其规章制度的约束,承担这些组织所要求承担的义务,享受参与这些组织应当享受的各种权利。从体制上看,它要求该国的经济体制要向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体制靠拢,建立起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从市场的角度看,它要求一国的国内市场同世界市场接轨,使国内市场同世界市场成为一体。这实际上就是指一国经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宏观经济体制到微观经济运行机制,从商品市场到生产要素市场完全按照国际通行的体制、规定、惯例去构建、去运行。

加快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既是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大势所趋。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不管人们对全球化如何理解,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展现在我们面前全球性的贸易往来、资金流动和技术革命,正在冲破各国的经济贸易壁垒,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整体,使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就必须使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使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这是一条客观的经济规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正确地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积极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使本国经济早日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正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此为标志,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也就是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经受洗礼,从而正式进入了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的新时期。

事实上,我国已经具备了进入这个新时期的基本条件。首先,从物质基础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进出口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日益增大,已经成为全球第6位贸易大国,这就必然加快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合。其次,从经济体制看,到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奠定了体制基础。而同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也有利于我国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完善的市场规则,从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再次,从组织基础看,我国已经恢复了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合法地位,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本身就意味着把中国的经贸体制纳入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之内,就意味着中国的经贸活动将受世贸组织规则的约束,并承担我们的义务。这就有助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国内市场;有利于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制建设,逐步实现经济体制、法律、观念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对接。因此,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进入小康社会以后中国对外开放事业的一个鲜明特征。

然而,中国经济如何同世界经济接轨又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接轨”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及时地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充分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这里需要指明的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程度已经相当高的、成熟的世界经济体系,因此,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应当采取渐进性的原则,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确定接轨的步骤和策略,使中国经济不但能够迎接接轨带来的挑战,而且能够利用接轨带来的机遇,不断地发展自己。显然,这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重要历史阶段,继续向前推进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从入世第一年的对外开放实践看,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的工作正在顺利进行。首先,中国严格履行承诺,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世贸组织对中国进行的过渡性贸易政策审议,已经基本通过。2300件涉外经济法规得到清理,830件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规被废止,325件被修订;电信、金融、保险、律师、旅游、商业、证券等开放服务贸易的法规和条例颁布或即将颁布,一大批国外相关企业和机构大举进入服务贸易领域;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立法方面符合国际要求;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和在华外籍人员的国民待遇全面实施。其次,我们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中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情况下,妥善处理了国际贸易争端。中国受到国外各种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调查案件全年减少了20%。海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增强,外资大量涌入。再者,我们实施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内著名企业纷纷到欧洲、北美和其他地区投资办厂,扩大其产品在国外的市场份额。我国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油气、矿产、林业、渔业等资源合作开发项目200多个,使“走出去”的层次不断提升。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接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做好应对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