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英才是父母炼成的:22位成功父母对我们的家教启迪
26367800000006

第6章 状元生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3)

在学习上他们从来都不会干涉我,即使在我看电视的时候也不会阻止我,认为我会合理地安排好时间。他们越是对我信任,我就感觉自己的责任越重,我一定要安排好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否则不就辜负了他们的信任了吗?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是一样,由于我在班里的工作比较多,平时电话不断,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他们都不会在我接完电话后紧张兮兮地问我:‘是谁打来的呀?“有什么事情呀?’我觉得如果他们这样问我的话,我会感到很伤心,也很生气,因为他们没有给我充分的信任。他们不过问这些,我倒是会更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有时候还会主动和爸爸妈妈说一下电话是谁打来的,找我有什么什么事情。我认为这种完全平等、完全信任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很适合现在的学生的。”

家长在孩子学龄前进行的引导教育对于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回忆起那段时光,魏娜深有感触:

“从上幼儿园开始,每天晚上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都会给我讲一些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现在我还记得当时他们讲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的故事;还有一些古代的笑话,都是一些很有文化底蕴的故事。慢慢地我就对这些产生了兴趣,每天晚上回来就缠着爸爸妈妈讲故事,只有听了故事我才会去睡觉。当时他们还买了《唐诗三百首》教我背,并且还给我录音,现在家里还有当时我背唐诗的磁带,这些都是我宝贵的人生财富。我很喜欢文学,平时闲暇的时候就会找一些文学方面,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书来读,这些都对我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学文科,有了课外的阅读基础,无论是考试还是平时的学习都会觉得得心应手。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我的爸爸妈妈文化程度都不高,妈妈是高中毕业,爸爸是自学的大专,对我学习上的辅导他们也确实是力不从心。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我小的时候培养我对学习的兴趣,把我一步一步地引导到学习上来,可以说爸爸妈妈就是我学习的领路人。”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就应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社会工作毫无疑问地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但是魏娜的父母却不这么认为。魏娜讲述了一些她生活中的经历:

“从初中开始我就担任班级干部,爸爸妈妈对我的工作也很支持。他们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习好,还要学会与人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比较强的工作能力。高中的时候班里组织参加大合唱,因为我家离学校比较近,为了图省事,我们需要什么东西就从我家里拿,爸爸妈妈也从来没有反对过。有时候我组织活动遇到了困难,也会回来和他们说,他们就会帮我想办法,出谋划策。”

“他们也很鼓励我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每次我去书店的时候他们从未过问我买些什么书,也不会阻止我看‘课外书’。在他们的眼里,书没有课内课外之分。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要百分之百地掌握,但是同时他们也认为‘死读书’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还要不停地在课外扩充知识,给自己‘充充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声称自己是一个“民主的家长”,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有时候他们却在无意地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尤其是在和孩子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和孩子讲道理,学会尊重他们,学会和孩子相处。这样的话,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体谅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魏娜的父母在处理这种情况时的做法,值得广大家长借鉴:

“在我和爸爸妈妈意见相左的时候,我能理解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我好,所以我不会当面反驳他们的意见,但是具体做事的时候我还是会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爸爸妈妈也能理解我所做的一切。当然这也是因为我们一直都没有什么原则性的意见分歧。我觉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知识的丰富,我们之间的交流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分歧,在思想和观念上也开始有了一些冲突。比如说有时候我会想,等我大学毕业再次选择我的发展道路的时候,爸爸妈妈是不是还会像以前一样支持我呢?他们会不会有和我截然不同的想法呢?那时候我该怎么办?后来我想,如果真的是那样,我会跟爸爸妈妈说明我选择的原因的。可能他们对于我所学的专业的就业形势没有太多的了解,我就会尽力让他们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东西。他们可能也会从其他渠道获得一些相关的资料,同时也会和我说说他们为什么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会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不一定是谁一定要说服谁,重要的是一定要选一条真正适合我的路。”

父母总是在不经意间让孩子感动,孩子也会把这份沉甸甸的父母之爱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魏娜的话或许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父女、母女之间的深情:

“从小爸爸妈妈就很疼爱我,尽管我小的时候家境不是很富裕,但是爸爸妈妈还是会尽力满足我的要求。去年我差一分没有考上北京大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为了能让我去读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候吃不好睡不好,四处奔波。看见他们为了我操劳,我很愧疚也很后悔,只差一分呀!我只要再做对一道选择题,这一分不就出来了嘛!所以后来我复读的时候,每当情绪低落、学习懈怠,我就会想起那个夏天爸爸妈妈为我做的一切,我就问自己:“‘你有权利放弃吗?你对得起爸爸妈妈为你做的一切吗?’也正是在这些感动的支持下,我走过了这一年的复读的历程,并终于能用一个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

状元并不像大家想像得那样一帆风顺,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流更多的汗水:状元的家长也要付出更多。但是在收获的季节,当他们一起收获成功的时候.那份感觉也是别人所不能体会的。

信任是一剂良药。每个父母也都应像魏娜的父母一样,都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在自己的支持下,必将创造属于他们的精彩。

张倩:用状元来回报父母的深爱

一令家庭的民主氛围是造就孩子独立人格所不可或缺的。民主的前提是平等,父母对孩子如果没有平等的观念和意识,就不会对孩子有人格上的尊重,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父母只有具有平等意识,尊重孩子的思想,与孩子平等对话,才可能塑造出孩子的独立性格。

2003年,张倩以680分的高分夺得重庆市高考文科状元,成功进入北大的事迹被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张倩出生在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家庭。父母现在都在银行工作,以前都曾经做过军医。父亲在15岁的时候便参军了,母亲则是那个时代的下乡知青,后来跟着父亲一起做起了军医。虽然现在张倩家在重庆市区的一个小区里面,周围的环境很好,也很安静,但张倩小时候却是和父母住在他们工作的医院的职工宿舍里。那是一个始终洋溢着军队的气息的大院。也许是因为从小就耳濡目染于军队的那种紧张有序的生活,张倩逐渐养成了独立的性格。

父母在部队医院工作的时候,虽然比较忙,陪张倩的时间比较少,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忽视对女儿的家庭教育。独立是父母教给张倩的第一课。一切事情都要学会自己去做是张倩的父母对她最初的教导。在父母的培养下,从小张倩就自己上幼儿园,自己看书,自己玩儿。由于历史的原因,父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在学习上,父母对张倩几乎是帮不上任何忙的。张倩完全是靠着自觉度过了自己的学生时代。面对着状元的荣誉,张倩只是很谦虚地说:“我自己并没有太多可以讲述的。我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别人发生过的事情在我身上也可能会有,我的事情别人听起来也不会感到奇怪。爸爸妈妈和我都是很普通、平凡的人,一直也都没有想过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要说不同,可能只是我从小成长的环境和别人略有不同吧。”

张倩的学习生活很平淡,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一路走来,一帆风顺。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生活也一直都是快快乐乐的。小学的时光张倩是在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小学度过的,初中她考入了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中的张倩更是如鱼得水,在紧张的学习中行进自如。她每年都获得巴蜀中学“三好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也是获得一等奖。

高考那几天,当好多父母都在考场门口等待着考场里的儿女的时候,张倩的父母照旧在上班。考试的两天甚至可以说是张倩期待已久的日子,她尽情地发挥自己,释放自己。张倩拒绝父母的接送,她对自己有信心。她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考取北大的实力。从张倩上幼儿园的时候起,爸爸妈妈就没有接送过。因为实在是没有必要,幼儿园就在张倩家附近,只有几步路就到了,每天接送反倒多余了。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很多父母并没有因为自己家离孩子就读的幼儿园或者学校近就不去接送。哪个父母不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掌上明珠一般?只是张倩说父母“爱她的方式不同”。父母培养她的是独立的性格,是将来她可以去处理好自己必须面对的事情的能力。作为女儿,张倩也非常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张倩从小就很少让父母操心,家长头疼地命令孩子学习,或者逼着孩子做作业这些事,在张倩家从来没有发生过。

每天放学后张倩总是先做完作业再去做其他的事情。她最满意自己的一点就是“学习自觉性特别好”。正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张倩以后的学习道路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倩是一个很乐观的女孩子,对于高考,她说自已是赢在了心态上。她的家庭把高考看得很淡,她说父母从来都不对自己说希望女儿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上北大也好,上川大也好,到哪里上大学,考试成绩如何,在家里他们只字不提。也许父母是在刻意地避免制造考前的紧张气氛,为女儿创造一个宽松的考前环境,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父母对女儿充分的信心之上的,不管女儿考得怎样,他们给予张倩的永远都是信任和支持。

张倩的家庭是一个很民主的家庭。中国这样的家庭似乎不多,大多数父母都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孩子的发展。对于孩子而言,路是父母定的,怎么去走也是父母选择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缺乏主见。而在张倩的家庭里,父母就很尊重女儿的决定。只要张倩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父母总是会大力支持、鼓励;但如果大的方向有了错误,父母也会进行悉心的引导。

通常张倩每件事情都会先和父母商量,然后自己再拿主意。张倩不会因为有了父母给予的充分的自主权便放任自己。张倩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子,父母也从来不在女儿面前提什么榜样,也不把女儿和别的孩子比较,他们相信张倩。张倩和父母几乎没有什么冲突,很多时候本来自己以为父母会反对一件事,可是到最后出乎她的意料,父母的观念竞然比自己还要新潮,甚至还会鼓励自己去做。“代沟”这个词她自己几乎没有什么体验。当朋友同她说和父母的关系紧张的时候,张倩还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会和父母有代沟。

不过爽朗的张倩是一个急性子,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妈妈吵起来。不过这样的情况也不多见,即使她当时红了脸,过一会儿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和母亲言归于好了。

到了高三的时候,这样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的情况就少之又少了。

“倒不是因为我自己改脾气了,是妈妈在迁就我啊!”张倩说。张倩高三的时候真的很受照顾,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家里,自己说了算的情况更多,老师和家长都是特别让着她的。“谁让那时候是高三呢?”这似乎是张倩给自己找的一个理由了。高三的时候说紧也不紧,张倩和父母交流的方式还是中国传统的“餐桌教育”,或者说“餐桌交流”更贴切一些。

张倩的家里始终都是这样一种交互式的谈话方式,不只是张倩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里的事情,父母也会和她聊聊天,说说其他的事儿。高三的时候,她看电视的时间明显比以前少了,只能有时吃饭的时候“趁机看一会儿”。张倩最喜欢和妈妈一起看电视剧,父亲喜欢看的体育节目她却不喜欢。

对于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在张倩印象里,父母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都是特别小的一些琐事,甚至有点记不清了。张倩常对朋友说:“母亲给我的大多是很具体的东西,比如说每天为我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照顾着整个家;父亲给我更多的是那种无言的影响和无声的感动。甚至有时候只是一个背影、一个眼神,我都会感觉到父亲的关爱。在高考那段时间,家里还是像平常一样没有什么变化,我晚上就在屋子里看书,父母在外面干自己的事,看看电视什么的。父母从不出去或者带朋友回家打麻将,他们所做的都是这些很细小的事情。”

对于很多有高考考生的家庭,父母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甚至出现过把电视机卖掉的情况。张倩很自豪的是,尽管高三的时候受到了妈妈的特别优待,但自己却没有给父母添加太多的麻烦。这样平静的日子在张倩的心里犹如涓涓细流,淌了十几年。她相信,许多年以后再回想起这些的时候,累积起来的点点滴滴仍会在心里漾起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