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涛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给了三个人,美国的科学家约翰·芬恩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还有一位就是日本的田中耕一。
听说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许多人都不相信,因为那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就连日本的学界,也不清楚田中耕一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记者采访学界有名望的教授的时候,这些教授只能够顾左右而言它,最后说一些放之四海皆是真理的话,什么人这一生只要足够的努力,就有可能够获得世界上任何去一个级别的大奖,而当记者问这些教授田中耕一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的时候,这些教授往往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从何谈起,就是他们当中唯一一位跟田中耕一打过交道的教授,也只是买过田中耕一公司的产品,听过田过耕一对于该产品的介绍,而不清楚田中耕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的确,田中耕一不是教授,二不是博士,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毕业生,后来进了一家生产测试仪器的公司。虽然他奋斗了很多年,他身边的许多人也都从一般职员做到了主任,然后到课长、次长、部长,以至于公司一级部长老总,然而他却一直做着职位最低的主任,天天呆在研究室里面弄自己的研究。
就是这样的研究田中耕一还经常出错,就连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发明也源于他的一次错误。田中耕一在一次实验的时候,错误地把一种溶液混入到另外一种溶液当中,这个时候如果是任何一位学问比他深的人,都不会继续这项研究,因为当时的理论认为蛋白质大分子不大可能被离子化。可是田中耕一当时却不懂得什么大分子不大可能被离子化的理论,也正是他对化学、生物化学理论的无知,才使得他继续持久的研究了下去,直到最后研究出成果。
田中耕一研究出成果之后,申请了专利,然后让公司投入生产,公司因为田中耕一的这一项成果,获得的利润超过一亿元的人民币,而给田中耕一的奖励,却只有人民币700块钱,一亿和700,这让任何一位会算数的人都会觉得这样的差距太大了,可是田中耕一却一点也不觉得700块少。
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之后,一大群的记者涌进田中耕一所在的研究所,田中耕穿着工装坐在研究桌前,面对这一大群的记者,田中耕一只会微笑着重复的一句话:“真的,我也没有想到我会获奖!”
看着微笑着的田中耕一,我忽然想起那位六月六晒蜡烛的晒蜡僧。当别的僧众对这位木讷老诚的僧人说,六月六什么都得晒,包括他看管的蜡烛,于是他相信蜡烛是真的要晒的,蜡烛最后晒得化成了一堆蜡泥,可是他仍然觉得六月六晒蜡烛没有错。
后来僧人见他什么都相信,于是逗他,说他悟性太高可以去拜当代高僧谛闲老法师为师,他真的跑去,一边在寺院伙房洗菜做饭,一边听谛闲法师讲经,虽然一句经都要三四天才记得住,一本经更是要一年,但他不苦恼不自卑,只是慢慢听,慢慢记,慢慢悟。
十几年的光阴过去,当年晒蜡烛的小僧竟然学有所成,能够在谤闲法师不在寺院的时候,也能够给别人讲经,讲完之后,他该洗菜洗菜,该做饭做饭,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又过了几年,有一天,在讲经台上,晒蜡僧静静地圆寂了,脸上如初生婴儿般安详。
晒蜡僧、田中耕一,两个人是那么的相似,似乎都是那么的愚钝。而常人眼中的那些聪明人,总是把什么看清楚看明白了,路上所有的荆棘也都看见了,所以生怕动一动就被刺痛,于是什么也不敢做,什么也不敢动。而晒蜡僧和田中耕一正因为愚钝,于是什么也看不到,心中没有荆棘,觉得哪儿都是坦途,所以什么路都会毫不犹豫去走,这样反而才能到常人不能到达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