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
26368800000010

第10章 漫谈读书(2)

(五)怎样读而不厌

读书能由有恒而达于有成,莫如使其人读而不厌,那就是时时维持读书的兴趣,书籍是知识的宝库,以人类好奇之性出自天然,本来是没有不喜欢读书的,只是由于开始读书之不得其法,由自动而变为强迫,于是原有的兴趣随而大减,甚且因兴趣之日减而致生厌。我以为要维持或恢复读书的兴趣,惟有鼓起学生自动读书的心情。依我的见解,首须使学生发生对于读书的需求,而这种需求要能持久,尤其要有一个中心的需求,譬如在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都可使其各自认定一个专题,自行研究,有如大学生将近毕业时撰作毕业论文一般。

因为要写一个专题的论文,当先在教员指导之下订定大纲,然后靠自己的时力向各种书刊中选取资料,间或作实地的调查和研究。照此办法,一来可以多读书,二来可以组织思想,三来可以练习文字,而多读书的习惯能由此养成特关重大,尤其是针对着一个专题,则读书选材既有一定目标,自然的会翻检一切有关系的图书杂志,以求充实其资料。如果得不到相当资料,正如饥思食,渴思饮,其欲望之浓厚可想而知;如果得到相当资料,如淘沙得金,其愉快可想而知。经过这样一番的训练,则读书的兴趣,定必油然而生。或者谓我国大学生作毕业论文尚多敷衍塞责,今更推广至中等学生,其程度既较低,自必更感困难。我则以为专题有深有浅,大学生有大学程度的专题,中学生亦可有中学程度的专题,各按其程度而就专题的范围尽量搜集资料,本没有办不到的事。

至于资料如何组织,自可由教师指导。其撰为论文,可各按其对于文字上之程度而发挥之。在理凡能写数百字之一篇论文而通顺达意者,将不难写数千字或数万字之一篇论文,只要其资料能充足,组织能适当耳。

然而组织固可由教师为之指导。,资料则当由各本人自动搜集,而搜集资料的过程即可养成读书的浓厚兴趣,其效用殆远胜于任何其他方法,即以其抱着固定之目的而读书,对于所读之书格外感觉可贵,而书中资料得之愈难,尤觉其愈可贵也。

怎样鼓起读书的兴趣

读书虽有了适当的方法,但如鼓不起读书的兴趣,结果还是不易收效。因此,如何鼓起读书的兴趣也算得是读书方法之一,甚至算得是最重要之方法。

任何事要想鼓起兴趣,首先要有志,读书岂能例外?曾国藩曾论读书之当立志,其言日:“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这只是说立志的效用,但立志读书的动机如何而起,曾氏还没有举述。然而旧日的读书人上焉者不是以圣贤自期,便是以天下为己任;下焉者辄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鹄的,而借以激励自己。像这样高的太高,低的太低,都不是一般读书人能够或应该作为立志读书之动机的。我以为读书之动机应以充实人生为主,盖书籍为学问的宝藏,先民努力的成果与时贤研究的结晶,均借此而保存,而流布。读书便是利用此种宝藏,并由此而促进读者自己思考与努力之成就,凡此对于人生皆有充实之效用。我们试一回溯,古人之生活确较吾人今日所享用者远为简陋,其偶有发明或发见足以改进生活者,大都作始也简,如果没有书籍,如果没有书籍为之流传于后世,使后人就其已获得的成就,陆续有更进步的发明与发见,则任何发明与发见皆将及身而消灭,既未能流传光大,更无法行远推进,因此,读书者如立志借此以充实人生,则小之对己身,大之对社会与国家世界,皆无不适用。以视上述立志太高则蹈于空虚,太低则沦于卑下者,实更能切合实际。

从根本上说起来,读书的兴趣本来是与有生而俱来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不喜欢听神怪的故事,也没有一个小孩子不喜欢玩新奇的玩物,这十足表明人类的好奇性出于天赋。书本里面任何神秘离奇的故事与知识无不有之,因此读书本来最可以满足人类的好奇性,而引人到许多的奇境,有了这些新辟的奇境,益增人类的好奇性,所以愈读书就应该愈有兴趣。顾何以实际上人们并不像那样都喜欢读书,对于读书都有兴趣,甚至还有不少人视读书为苦事,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说一句公道话,许多青年对于读书不感兴趣者,其责任与其说属于青年本身者,无宁说属于其家长或教师为多。旧式教育强以儿童不能了解的书本,迫令儿童作鹦鹉式的背诵人言,其索然无味自不待言,加以背诵不出便受惩罚,于是更由索然无味而进一步变为苦事。试看旧日的学生置正式课程于不顾,而偷看小说者比比皆是,则强迫课业与自动兴趣的差别至为显明。新式教育从语体文开始,而书本内容亦不如旧日经史的艰深乏味,宜可以顺儿童的好奇性,而培养其读书的兴趣了。可是由于小学校和中学校的教学多取灌注式而必修科目又过分繁重,以致大多数学生都不能于课外从事自动的研究,久而久之,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间又因家长教师对于功课之督责过严,更使儿童们渐渐认为读书只是一种不得不履行的义务,而不是一种出于自动的兴趣,以致优良的学生至多只能在校中克尽其义务,一离学校,认为义务已尽,遂不复继续为自动的读书。倒是另外一种较不幸的儿童,因为没有机会继续受学校教育,却具有不甘屈服的雄心者,转肯自动读书以满足其好奇性,即求知欲。这一类的人只要能持以毅力,并获适当的指导,其读书兴趣倒能够愈趋浓厚,较诸幸运儿童能逐级升学者大有过之。无他,为学之由于被动与自动之不同耳。

要培养读书的兴趣,惟有自小学高年级起,即鼓励学生自动研究,其法之浅易而可实行者为尽可能减少讲堂功课,而使学生自己多读补充读物,为达此目的,则小学高年级以上程度的各种优良补充读物,必须鼓励出版家多编,而各级学校图书馆必须尽量具备此类书籍,以供学生之借阅,阅后由学生笔述其大意,如有可能,并附具自己的意见,而以此项笔述代替一部分的作文。学生之阅读补充读物,系随其所好,自行选择,则读时与读后当然益感兴趣,不过要使此项兴趣有如联锁式继续不断,则莫如集中于一个问题以从事自动研究。

有人说,这是专家的事,非中学程度之人所能为,更何能期望于小学高年级之学生。我以为问题有深浅难易之别,专家有专门的问题,中等或初等程度之学生亦各有浅易的问题,而且同一问题也有深浅不同的解答。一个人如能在一个时期内集中研究一个问题,以谋解答,则除借观察实验或访问以外,定必从书报杂志上搜集种种有关的资料。这样一来,他的阅读书籍总是有所为而为之,除与闲读者无关外,对于精读、略读与摘读三类书籍,通常大抵先从书目上检寻相关的书志,检得认为当读之书志后,往往先从事摘读,如发见值得略读全书,则利用略读的方法;如认为有精读之必要,便实行精读。阅读时,如发见有可供解答研究问题的资料,定必欢喜万分,若证明无可取材,则将如饥思食、渴思饮,另行穷搜其他的资料。这样的习惯,经过多次的培养,渐渐成为自然,则毕生对于读书选材自必饶有兴趣。此一自动研究方法本来是大学毕业生做毕业论文的方法,我却把他提前到高小的毕业生,假使高小在第二年开始时即由教师指导其各选择一个专题,订定选材纲领,以半年时光从事搜集资料,更以一二月工夫从事写作,写作以前由教师指导其组织思想,然后就所得资料自行着笔。则以高小二年生,曾经读书五年,识字三千以上,而现在作文可用浅易的白话,只要有资料,并认识此种词汇,要写五千字乃至一万字的_篇论文,断非不可能的事。纵然论文中不免有别字,或间附不很通顺的句法,只要能够收集充分资料,组织思想,并能以浅易的文字达意,那又有何不可呢?如果自高小毕业之年作了这样一个试验以后,将来升入初中、高中,在毕业之年各做一一篇论文,而平时每半年仿许多大学学期论文之例,各写一篇专题的较短论文,虽难易长短有所不同,而其为专题研究则一,其借此训练读书与写作亦无二致。

以上是指学校内对自动读书的训练,在积习不易改革之时,或不易成为普遍的事实;但是已离学校而有志读书的青年,只要有此决心,无不可径予试办。

第一步便是选择自己有兴趣研究的一个专题,题目的范围不宜太广,太广则搜集资料较多与较易,不能鼓起兴趣;也不可太狭,太狭则可搜集的资料太少与太难,对于初次尝试者不免因困难而不易有成。第二步于题目决定后则就可能接触的图书杂志择其与此题目有关者,分别精读略读摘读,以搜取必要的资料。

第三步将所得资料组织分配为章节,划定大纲。初次为此者,不妨搜求与此同类不同题目的已刊书籍论文,研究其组织概略,略仿其体裁,以订定纲领。第四步即就所得资料按所定大纲,以流畅之文字写作成长篇论文,或单行的书本。

这样的一种写作,尽管内容未必精当,组织未尽合理,文字未尽流畅,然由于开始选题以迄写作完成之时,其间所得种种的训练,对于读书的兴趣定然可以确立一个强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