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26369700000012

第12章 中学历史校本研修的要求与目标(5)

第二、建构情感认知——知情合一。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用丰富的历史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指导学生选择性地阅读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的感悟与启示。许多历史事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都能自然而强烈的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但是有许多历史事实本身比较抽象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精心创设情感氛围,引起学生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从而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这时情感仅处于情感体验的层面,尚未内化而转变为情感态度,因而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这时我们就需要对这样的情感进行巩固,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加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如采取辩论会、竞猜、课外寻古、抢答等形式,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第三、建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要建构兼顾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即教学评价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人格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条件。历史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更体现在他们是否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是否在历史的发展中悟到了历史认识,获得了主体化的历史;体现在学生面对感性的历史能否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缘此,历史教学的评价,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的评价。可以采用做文摘卡、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考察报告、撰写小论文等,这样可以加快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速度,甚至使其在瞬间升华,受益终生。

三、提高教学的效果,建立真正有效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及其策略

历史教学的过程,应该不再局限于课堂,也不应该局限于学校,应该将眼光放开、思路打开。从学校到社区到社会,历史的学习的过程都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一切都是以学校的教学为基础的,没有基本认识与能力的历史学习,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在历史校本研修过程中,历史的整体把握性与历史素养的形成,都应该而且必须有一个教学的资源库。当这个历史校本教学资源库形成,将对历史的教与学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教育是一种进程,只有教育才能把信息转化成为知识、理解和智慧。在现阶段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代表的新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将引起原有的历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并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及方式。我们不难看到,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通俗化,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教学资源能否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将直接影响在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新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影响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

校本教学资源的建设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的建设;二是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建设。

人们在经历了单机版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到网络版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再从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到学科网群的建设;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专业公司也经历从卖教学资源到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发展阶段。依靠学校自身的技术力量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依然很不现实,但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可以购买专业公司开发的成熟产品。因此,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应是教学资源的建设。

一方面,学校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资源积累,教师个人都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都保存在教师个人的资料夹里,随着教师的退休或调离学校而不能继续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依然是从各专业公司购买的教学资源,真正由学校教师开发制作的,适合本校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源少而又少。因此,如何将广大教师个人保存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实到校本教学资源库中,供全校师生教育教学使用,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历史教学知识的共享是建设历史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关键,也是构建宏观历史校本研修的关键与重要的成果表现。参加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人员众多,包括一线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专家、教育教学专家以及行政领导等,每个成员平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需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一线教师很难抽出大量时间自己制作比较复杂教学资源。另外,学校教师之间既存在合作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教师个人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是保证他们在学校中获得专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师可能会担心由于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特别是个人引以为豪的知识,会使自己的专业地位丧失,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教师不愿共享自己的知识或有所保留,以此确保或提升自己的地位。因此,一线教师往往不愿意共享自己的教学资源,缺乏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和积极性,如果学校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势必影响教师共享本人拥有的教学资源,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意愿。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以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为主;同时也具有教师教研、教师知识共享的功能。因此,校本资源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历史素材类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图像等)、试题、文献资料等;二是结构型历史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件、网络课件、专题网站、研究性学习专题等;三是网络历史课程类资源,主要指通过网络展现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四是历史教师技能库,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某个技能的演示资料,以视频类为主;五是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因为历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在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应立足本校的教学实际,以改善教育、教学为根本目的,因此历史校本教学资源建设要有选择性,对于学校不需要的教学资源,在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可以不建设该类资源。

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使用者,同时还承担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其技术能力的差异、参与的积极性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的教学资源开发任务。因此,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应该分时、分段进行,并依据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发教学资源,并逐渐完善。

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必须具有学科性,要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时,一定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学科特点,从历史学科出发,按照知识点和学科特点进行分类和建设,紧紧围绕知识点来组织资源,以便教师快速检索教学资源。而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资源的数量和建设的速度,把大量的学科教案、试题等素材简单堆积,却不考虑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校本教学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强调其“校本”特性是为了强调其与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而不仅仅是指本校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源。在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教师也可以将通过其他各种渠道获得的,能够满足本校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纳入校本教学资源库,但是要保留原作者的版权。

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库的积极性。只有教师的广泛参与,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才能取得快速的进展;只有教师自己建设的教学资源才能保证质量,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通过各种培训、进修和自学,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研究教学的新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设计、开发教学资源的水平,这是提高校本教学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

无论是历史学科还是其他的各个学科,构建一个丰富而良性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并充分地运用它,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缺乏外在的激励会降低教师参与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因此,校本教学资源的激励制度应该与教师的发展相联系,只有这样,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才能够深入开展,教师才会积极参与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运用教学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学校工作的特点和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1)积极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通过培训考核的教师,在教师个人绩效考核中给予一定的加分。(2)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本校组织的教育教学评比和教学资源评比,获得奖励的教师,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在教师个人绩效考核中给予一定的加分。(3)积极参与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其教育教学的工作量,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4)积极与全校其他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并且一学期内有相当数量的教学资源被选入学校教学资源库的教师,除给予第3条中的奖励外,还给予优先配备最先进的硬件设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教师个人绩效考核中给予一定的加分等奖励。

完善的历史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激励制度,是促进教师知识共享,推进历史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有力保证。因此,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调动全校教师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高效建设涵盖了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所有教学资源体系的校本教学资源库,是提高本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率,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四、探索校本研修的新思路,实现整体教学行为的理念一致化

历史教育中涉及的价值观是多方面的,结合当今时代潮流,尤其有必要强调以下几点,在历史观的体认中,我们教学行为的理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着力体现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知行合一,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价值。

其一,关于独立与自由的观念。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独为个体人格之养成树立目的,实际上也关乎国家与民族之人格与气运。

其二,关于民主与人权的观念。民主与人权是近代社会赖以成立的基石,对自秦以来长期处于****政体下的中国国民教育尤为迫切,不能藉口所谓舶来品而否定它普世价值。

其三,关于平等与仁爱的观念。平等观念不仅指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也指不同民族之间与不同国家之间是平等的。有平等之心才能有仁爱之举,反之也是如此,有仁爱之心才能行平等之义。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已隐含这一价值观,行之于人则“爱人”,行之于世则“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