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26370000000018

第18章 德行智慧(6)

他忸怩片刻,然后红着脸问我是否可以借给他一美元买点吃的,日后再还我。然而,我也是自身难保。我向他说了我的困境,不忍看到他失望的表情而转身离去。

刹那问,我想起口袋里的那一美元。犹豫了片刻,我终于下了决心。

我走到车前,把钱递给了他。他的两眼顿时亮了起来。

“有人在上面写满了字。”他说。他没留意那全是亲笔签名。

那一天,我尽量不去想这珍贵的一美元。然而时来运转,就在当天早晨,一家电台通知我去录节目,薪金500美元。从那以后,我一炮打响,成为正式节目主持人,再不用为吃穿而发愁。

我再没见过那辆汽车和那名男子。有时候,我在想他到底是乞丐,还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是我人生碰上的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我通过了。

1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①。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译文

最完美的,看起来好像欠缺的样子,然而永不败坏。好丰盈四溢的,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注释

①成,通“盛”,满。穷,尽。四句谓,最完满者似若破败,其功用却永不衰竭;最充盈者似若空虚,其功用却永无穷尽。此指道的功用,亦指有道者的修养。

解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最圆满的东西;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对大成若缺的理解,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要表现得有所欠缺。这不是人为地让其欠缺,而是他自身要保持欠缺,这是他自身的需要,因为这样他才能保持自己的成就发挥出来的作用永不衰退。这里的“有所欠缺”,指做事留有余地,做事留有余地的好处,是不但能够使自己进退自如,也能使自己开创的事业得以源源不断地发展下去。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冲是冲动、冲击之意,引申为溃决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大的丰盈却呈现溃决状态,但它的作用是永不枯竭的。这两句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告诉我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不可追求圆满无缺,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不致于走向极端、一败涂地。

故事

为人要谦虚

阳子居向南到沛地去,老子西游到秦地。在梁地,阳子居遇见了老子。

两人一道行走了一段,老子忽然头朝天叹息说:“才开始的时候,我还认为你可以教诲,现在才知道你不行。”

阳子居没有讲话。

到了住地旅店后,阳子居给老子端来洗脸、洗脚水,奉送上梳洗的器具,把鞋子脱在门外,跪着行进到老子面前说:“刚才路上弟子就想请教先生,看先生能给我指出过错。

老子说:“你成天把头仰着,一副大人君子的样子,谁会跟你相处?

我曾多次说过,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沾染了污物,真正有德行的人显现在人前的总好像有所不足。”

阳子居惭愧,惊惧,一下变了脸色说:“我一定敬听先生的教诲。”

阳子居和老子初到旅店的时候,旅店的人毕恭毕敬迎接阳子居,主人亲自为他安排坐席,主人的妻子替他拿梳洗的东西,坐着赶快为他让坐,烧饭的人也敬畏得不敢当厨了。可等阳子居和老子要离开旅店时,旅店的主仆人等与阳子居便无所拘束,随心任意,甚至和阳子居争夺起坐席。

朴素节俭的富翁

台塑集团总裁王永庆先生也是一个能够慎终如始以圆容方的人,他不因自己的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丢失勤俭节约的作风,但另一方面搞慈善公益事业却出手非常大方。王永庆从小吃惯了苦,他一直保持着刻苦节俭的习惯。他的一条旧毛巾,使用了27年,一直舍不得扔掉。

因为使用时间太长,毛巾缺边少沿,毛茸茸的,非常拉皮肤。他的太太十分心痛他,拿了一条新毛巾要他换。王永庆说:“既然能凑合着用,又何必换新的呢?就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吃的方面,王永庆很少在外面宴请客户,一般都是在台塑大楼后栋顶楼的招待所内宴客。还经常采用“中菜西吃”的方式,让大家围在圆桌上,将个人盘子端出,由侍者分菜,一人一份,吃完再加,既卫生又不浪费。台塑集团内的职工食堂,也采取类似的自助餐形式,菜与饭都是自取,而且分量不限,可是舀到餐盘里的饭菜绝对不可以剩下或倒掉,否则就要受罚。王永庆还时常提醒厨师要节约能源,他说:“汤煮开以后,应立即将火关小,滚汤温度达到沸点100度以后,继续用火烧,那只是浪费电而已。”

在穿的方面,王永庆也十分节省。王永庆经常是实在有必要时,才去做一套西服。有一次,王太太发现王永庆的腰围缩小了,平常穿的西装显得不太合身了,特地请了裁缝师傅到家里给王永庆量尺寸,准备给他订做几套合身的新西服。没想到,王永庆却从衣柜里拿出几套已经很旧的西装,坚持请裁缝师傅把腰身改小就行了,而拒绝订做新的。王永庆认为:“既然旧西装还是好好的,改一改就可以穿了,又何必浪费去做新的呢?”

老子要是见到这种地道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人一定会大受感动。

在行的方面,王永庆也处处节省。有时甚至出国出差都只肯坐经济舱,而不坐头等舱。到了目的地以后,也不愿住五星级宾馆,大多住在当地的台塑集团招待所里,就连外出时用的小轿车,也反对使用豪华车。

许多人都对王永庆在成为台湾大富豪以后,仍然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艰苦节俭表示不理解,但是王永庆对此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

1975年1月9日,王永庆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赠授博士学位的典礼上所说的一段话,就很发人深省。

王永庆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的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自身的不足。而且,出身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劳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恩赐。”是的,这个上帝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台塑集团的发达,让世人瞩目。

13.善者不辩

原文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①。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译文

德善之人不巧辩,巧辩之人德不善。

注释

①辩,巧辩。善良之人不巧辩,巧辩之人不善良。

解析

用巧来掩饰,为自己的错误大加辩解,这是巧言善辩的人。这种人的心地肯定是不善良的,也是没有道德感的。真正善良的人,决不会与人争论是非,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功过是非不进行争辩。他们虽表现木讷但是非分明,虽看似愚钝但心如明镜,他们不善于论人,也不善于为自己争辩,一切尽在不言中。

老子认为这些不善于用花言巧语来争辩的人是完善的,其本质也是善良的。言为心声,他将言语和人的善良本质联系起来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重要意义。

故事

察言识人

傅玄说:“知人的难处,最难的是辨别真伪。如果一个人的修养是源于道家,他就会言谈自然,崇尚玄妙虚无;如果是出自儒家,就好谈论礼仪制度,崇尚公平正直;如果是出自纵横家,就好谈论权术机变,崇尚改革变法。诸子百家的主张各不相同,各有各的长处,分辨他们的不同,不是很困难的。困难的是,当一个人静默不动的时候,怎样才能知道他将如何行动?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如何知道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在他从政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政绩?在他赋闲的时候,他的学识如何?

这四种情况虽然各不相同,若仔细观察,总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所以这也不是很困难的。困难的是,有的人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实际上是为自己的阴谋奸诈辩解;看风使舵,八面玲珑,行为卑鄙,却标榜自己如何如何品德高尚;贪得无厌,却满口清正廉洁;残害众生,却宣扬自己如何仁慈;怯懦无能,却吹嘘自己英勇非凡;为人奸诈,却夸耀自己如何守信;****好色,却大谈贞节道德。凡此种种伪君子,都有一套以假乱真的技巧,诡计多端地迷惑人们的视听。凡人常常被这些似是而非的假象所迷惑,圣明的君主对这些伪君子深恶痛绝。君子力求使自己的心灵纯洁,虚心平和地待人,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做人准则,这就是“贞观之道”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有各自的信仰和一贯坚持的原则,这就是“贞一之道”。内心怀有贞观,对外坚持贞一,明辨真假是非,那些虚伪的小人就无处藏身了。讲空话大话容易,但只要坚持原则对他们的实际行为进行考察检验,是非曲直立刻就真相大白了。”

因此,韩非子说:“在人们都睡着的时候,无法分辨谁是盲人;当人们都不说话的时候,无法知道谁是哑巴。醒了之后让他们看东西,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哑巴和盲人就无法隐瞒了。仅仅看口齿,观毛色,即使是最优秀的伯乐也看不出哪匹是好马;如果让马驾车出行,在途中检验马的速度和耐力,就连奴仆也能辨别是好马还是驽马。仅仅从一把剑表面的颜色和铸造铸造的纹理去鉴定,即使是关于铸剑的欧冶子也不能判断剑是否锋利;如果用剑杀狗宰马,在水中挥斩蛟龙,就连愚蠢的人也能辨别出是利剑还是钝剑。由此可知,通过初中检验真伪优劣,是最高明的方法。”

失误不是虚伪的借口

美国波士顿大学曾聘请了一位十分著名的教授为传播系主任,这个教授在一次讲课时,讲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而这段话是他从其他地方看到的,本来他是要交代这段话的出处的,但教授刚讲完那段话,下课铃就响了,教授便下课了。在西方的许多著名大学,要求学校的每个老师和学生不能以任何形式剽窃别人的成果,即使是老师在上课时所讲的内容,如果引用了别人的话,都必须明确指出,如果不指出,便认为是一种不诚实,是一种剽窃行为。所以,当这个教授下课后,有一个学生便向校长反映,说那个教授在上课时用了某个杂志上的话,但却没有交代出处。校长便找到这个教授核对,那个教授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便立即提出辞职。由于其他教师的挽留,最后学校决定撤销他的主任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