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最少的时间读懂我们的孩子
26370800000020

第20章 无声往往胜有声

“暗示”应用于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它以无批评地接受为基础,对心理不产生压力,不强迫孩子接受,但使孩子受到的影响是积极的、主动的、潜移默化的,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环境暗示:孩子学习的环境对孩子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根据家庭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这种环境:一、制定切合实际的家训于室内。家训要求简明扼要,对孩子有激励督导作用。

二、挂著名科学家画像。

三、在孩子房间利用室内板报提出本周或近期的奋斗目标。

这些都能从环境方面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暗示。

语言暗示: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再根据不同情境学会用合适的语言、恰当的方式,注意用间接的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传递意愿、表达感情,能使孩子体验更深、更易接受,更易沟通情感。

行为暗示:在恰当的时候,以行为代替语言,有时比语言更有力量。例如,有一位母亲昨天晚饭时,对孩子提出以后每天中午要午睡的要求。第二天,又发现孩子中午到处走动,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位母亲没说一句话,而是走过去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这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马上主动去午睡了。

认知暗示:父母应抓住孩子的思想状况,利用积极的认知暗示,以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邻居家有位孩子,存在许多不良习贯,其父母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要求孩子给自己远方的好朋友或自己的老师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升人中学养成了哪些好习惯,自己近期有什么打算。从此以后,这孩子果真克服了不少不良习惯,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在于孩子在写信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反省、自我认识,避免了心理对抗和厌烦。

之所以我把上文全部摘抄过来,是因为我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类似的“暗示”方式,而且往往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我们应该认真地“读懂”孩子们的心——他们多数是比较反感家长“唠叨式”的教育,而且他们所特有的“逆反心理”通常会使他们下意识地对抗家长的语言指示和命令。我曾经问过许多孩子最烦家长什么,结果意外地发现“唠叨”是他们比较普遍的反感对象。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采取一些“少说多做”的方式去暗示、影响孩子呢?我总觉得家长自己身体力行是很好的管教孩子的方式,正面的榜样需要我们责无旁贷去承担!

如果我曾经或多或少地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曾经或多或少地扩展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因而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分欢乐,那我也就感到满足了。

——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