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26375600000013

第13章 让孩子像雄鹰一样俯视苍穹(4)

三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可谓一生霸气冲天,他的那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直震撼着之后诸多想成就霸业人的心扉。但是他却不仅仅在霸气上高出诸多泛泛之辈,在他统领的军队中留下了“言必信、行必果”的美名,从而军民齐心实现了一统江北的霸业。

一次,曹操亲自统领大军去打仗。行军的路上,看见路边的麦子都已经成熟了。原来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逃到外边,不敢回来收割麦子。

曹操派人挨家挨户告诉村里人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说:“我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叛逆的贼人,为民除害。现在正是麦子收割季节,经过麦田的人,只要有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说到做到。父老乡亲们请不要害怕。”

老百姓们开始都不相信,仍旧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带领的军队的行动。

经过麦田的官兵,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瞠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有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有一只鸟惊叫着飞起来。曹操骑的马受了惊吓,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儿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

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我自己都不遵守,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想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长时间,才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

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曹操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扔在地上,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现在割掉头发代替。”

当时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头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不孝的表现。可见,当时曹操甘冒此大逆不道,以示言之信。

先秦时期的韩非子说过“信赏必罚,其足以战”,有功的一定要奖赏,有罪的一定要惩罚,只有这样才能使军士们有规有矩,进退一致,战无不胜。曹操的军队之所以胜,正在于这种内在的刚毅豪放,外在的奖惩分明;更在于不以一己得失为得失,以百姓、军队、天下的得失为成败的真正的标准。他以牺牲一己的小我完成一方霸业,成就作为王者的大我。

可见,在孩子的培养中,内在要建立雄图伟业的霸气,要怀有凌云之上的壮志,要心存海纳百川的胸襟。这样才能志存高远、虚怀若谷。

另外,外在还要建立言行一致的权威,要确立奖赏分明的制度,要力保法不避亲的公平。这样才能众人齐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但孩子的培养过程中,这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作风不是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唯有培养孩子的理想,使孩子心中充满人生目标,孩子才会踌躇满志,才能使孩子真正的突破小我,懂得对错分明、趋利避害、言行如一。在这些行为上的责任的承担,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团队的合作中给人以至诚之感,才会走上领导、主宰未来的地位。

让孩子恰如其分地“吹嘘”自己

约翰.蓝侬曾经说过:“生命就是我们忙着做其他计划的时候,所发生的一切。”当我们忙着做“其他计划”时,我们的孩子也忙着长大,他们的身体迅速的成长,他们的书包逐渐变得沉重,他们的梦想也偷偷溜走。换句话说,他们错过了成长中的快乐。

我还没见过哪一个绝对完美主义者父母的生活充满内在的安宁。完美的需求与内在安宁的渴望相互冲突。每当我们执意坚持己见时,不但无法改善任何事情,而且注定要打一场失败的战争。我们不但不懂得为已经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与感激,还拼命钻牛角尖找差错,执意要修正它。当我们瞄准差错时,它就暗示了我们不满意、不满足。这就是当我们有拥有了优秀的孩子时,我们希望他更加优秀,不断地要求他做到更好。其实,我们应该回过头来,放下自己对于完美的不断奢求。时常,我们应该去夸奖孩子,让孩子知道他们有多么优秀,让他们去体会到成长的快乐。进而树立信心敢于在别人面前肯定自己,适时的“吹嘘”自己。

在生活中,不但要学会如何在默默无闻艰苦工作中成功,也要学会成功之后如何宣传自己。简单地说,宣传就是为自己营造一个光环,让人们对你产生更好的印象。人的认识活动有一种“润泽性”,比如一个人的某一品质被认为是好的,他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该人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这就是“光环效应”。

记得台湾作家刘墉说过这样一段话:“每个人应当从小就看重自己!

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得肯定自己。如果我们的孩子都不能看重自己,不能肯定自己的存在,又怎么去要求别人来肯定他们呢?”肯定了自己就要说出自己很重要,展现出了自己的优秀之处,给周围的人也留下良好的印象。否则,孩子就容易进入自卑的泥淖。

有一个叫王丽君的孩子,她是个文静、内向的小姑娘,成绩不算出色,其他各方面也不突出,实在是一个容易让人遗忘的角色。在一次心理调查问卷中,老师发现她有较严重的自卑感。于是,把她找来,亲切地和她聊起来:“王丽君,你和班长李慧比,你觉得谁好?”“她好,好在哪儿?”“她学习成绩好,老师都喜欢她。”“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超过她的地方?”“没有,我爸爸、妈妈常说我样样不如别人,长大了没出息。”

说完,王丽君低下了头,默不作声了。看来,由于父母的贬低、老师和同学的忽视,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认定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她长期生活在这自卑的阴影中,难怪很难看见她的笑容了。

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不占少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点。我们应该及时发现,给予肯定。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也学会如何发现自我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优势。不要认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会有机会来敲门,在当今竞争化的时代已经没有一个机会是为你而停留的了。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做了一个“杨利伟怎样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第一人”的节目,被采访的航天局领导说了三个原因:一是杨利伟在5年多的集训期间,训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二是杨利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强,在担任歼击机飞行员时,多次化解飞行险情;三是他的心理素质好,口头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有分寸。有以上三个优势,杨利伟最终通过了1600人—300人—14人—3人的淘汰考验。

航天局领导还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在最终确定三人为首飞候选人之时,三人各方面都十分优秀,难分高下,只是考虑到作为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将要面对全世界的瞩目、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还将进行巡回演讲,才最后决定让口才好的杨利伟首飞。

第三点原因令收看此节目的人感触颇深。能适时的说出自己的成就,竟然也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可见“莫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是多么富有人生哲理。中国的传统一向要求我们的孩子谦虚谨慎。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看到过度的谦虚能使孩子趋向自卑,适时的自我肯定,而又恰恰使孩子更有信心,抓住更多机会。

现在的孩子多是温室里的花朵,一直被保护,不懂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对于不善于肯定自己的孩子,父母要格外的学会如何给孩子以肯定自己的力量。让孩子学会相信自己。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佩戴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的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佩戴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的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这个故事可能会有些太过严酷,但是孩子如果永远不懂相信自己就是永远不会长大的。等到有一天孩子可以站在你面前说出:“我最棒”的时候,就是为人父母最成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