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26375600000003

第3章 让孩子像雄鹰一样志存高远(2)

许多人都会有自己很清楚的目标,这是成功的必要前提,树立好目标,学会为自己的明天做打算,这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名人都是如此。

有这样一个例子:

1933年,昆西·琼斯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的黑人贫民窟。二战期间,芝加哥经济萧条,黑帮林立,街上每天都有斗殴和抢劫事件发生。他厌恶这一切,经常会对着天空中往返穿梭的飞机发呆。他想知道,这些飞机飞向何处,外面会有更美好的世界吗?

他问父亲:“我为什么不能飞?”

父亲说:“你没有翅膀。”他很沮丧。

父亲又说:“孩子,只要有梦想和目标,打算好自己的明天,你也能飞。”

一切的改变缘于一架钢琴。一天,他和小伙伴闯进了一家军械仓库玩,鬼使神差般他走进一间小屋,黑暗中一架立式钢琴将他的视线牵引了过去。他走过去,缓缓坐下,手指轻轻触摸那些琴键。那一刻,他热血沸腾,“我的心从此寻找到了一生的方向,那就是音乐。”那年,他10岁,他的梦想是成为歌手。

二战后,他随父亲搬到西雅图市,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旅。由于小号吹得非常出色,他逐步赢得了和爵士乐高手同台演出的机会,继而又实现了另一个突破——全美巡演。那年,他20岁,他的梦想是唱响整个欧美。

当美国满足不了他的雄心壮志时,他继续“迁徙”,来到了世界艺术之都——巴黎。除了演出,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作曲、配乐样样都令他兴趣盎然。那年,他30岁,他的梦想是成为全能的音乐家。

再次回到美国,他开始进军好莱坞,并且迅速成长为好莱坞大腕们争抢的配乐大师,先后八次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提名。40岁那年,他的梦想是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音乐大师。

或许是过多地透支了健康,41岁那年,他得了动脉瘤。医生建议他做开颅手术,手术成功率很低,但要活下来,必须冒险去做。所幸,他挺过了这一关;不幸的是,由于手术后颅骨镶嵌了钢夹,他再也不能登台演奏了。人们都以为,他会一蹶不振,但他没有,反而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另一项新的工作中。他帮助一名黑人男孩制作专辑,结果唱片畅销全球,成为历史上销量最大的唱片。那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天王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他邀请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紫色》,大胆起用了一位毫不知名的黑人女演员。这个女孩叫奥普拉·温弗瑞,后来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50岁那年,他的梦想是帮助别人实现梦想。

此后,他在演艺圈的影响力无人能比。他曾汇聚全球百名当红歌星,演绎歌曲We Are the World。这首歌,被称为20世纪最有意义的歌曲,共筹得5亿美元善款,全部用于非洲赈灾基金。从这首歌开始,他坚持身体力行,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慈善事业上。60岁时,他的梦想是慈善。

2008年,他与季羡林、何振梁、李安等各界人士被聘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艺术顾问,先后多次来到北京,忙碌了好一阵子。奥运会结束后,记者问他,北京奥运会哪一点令你印象最为深刻?他脱口而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也代表了他现在的梦想。此时,他已年过70。

昆西·琼斯被誉为西方现代音乐的教父。有人问他,你早已功成名就,为何从不停下脚步?他说,因为我的梦想永远在路上。

看,一生都怀揣梦想,每一天的日子都给自己的明天做好了安排,有了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他的整个人生都是辉煌的,正是因为有了梦想,为自己打算好了明天,他才能够获得如此的成功。由此,孩子在儿时树立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

告诉孩子,你还能做得更好

常有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爱乱涂乱画,让他们很是头疼,殊不知,这其实是件好事,是极好的教育契机。只要父母稍加引导,情况就会大有转变。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得以尽情地渲染金色的童年,并且告诉孩子,你还能做得更好。

给孩子一张纸,他们会折出缤纷的生活;给孩子一支笔,他们会画出整个的世界;给孩子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再给予他们细致耐心的指导和关爱,他们回报我们的,则是超人的想象力和让人瞠目的精彩杰作。

其实,孩童时期的创作潜能是巨大的,别看他们的小手稚嫩、思想单纯、缺乏逻辑,却能如初生牛犊般任意驰骋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制约和格式的束缚。

孩子是最有创造力的,家长们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圈定在成人的条条框框里,要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告诉她们还能做得更好,让孩子自己发挥出潜力,描绘自己的人生。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讲,手工制作可以为挖掘他们的潜能提供一个平台,大大提高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加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和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不妨拿这个作为例子,来探讨一下,父母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表现得更好。在此项活动中,家长和老师可以为孩子做的很多,但也不乏大包大揽之嫌,总是担心孩子做得不好或被剪刀划伤等是不对的,很多本来孩子可以做的事都由大人取而代之,从而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其实,孩子在浓厚兴趣驱动下极力想做好每件作品的愿望是那么强烈,父母只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就能让他们做得更好。

有句名言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仅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小细节中,孩子能做的,父母尽量不要代劳,遇到问题,应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比如用彩纸做郁金香的花瓣,怎样才能使花瓣微微外翘、婀娜多姿、栩栩如生呢?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有的孩子会选择用手折,但会留下折过的痕迹,很不美观,而有的孩子经过动脑动手后发现用铅笔卷,不但不留折痕,而且简单易操作,卷过的花瓣就跟真的一样美丽自然。有的孩子还别出心裁添一只折纸蝴蝶亭亭玉立于花瓣之上,那楚楚动人的样子让人不由得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动画面。

还有做纸杯作品时,父母可以启发他们动脑筋,尝试用纸杯做各种不同的东西,这样,由于创设了宽松的环境,孩子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利用一次性纸杯,居然做出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的东西,像向日葵、孔雀、狮子、花朵、帽子、花篮、裙子等,简直让人眼花缭乱。那奇妙的构思,逼真的造型,让人不得不由衷地佩服。每每此时,家长的心里是很安慰的,因为能寓教于乐,以无形的帮助默默关注孩子的创作,在他们最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插上彩色的翅膀,任其展翅飞翔。

在父母的引导下,让孩子的作品趋于完美,让他们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最主要的是,孩子通过手工制作,一改往日提笔乱涂鸦的坏毛病,做事没有耐心坐不住的境况也大有改观。往往为了一件作品的出炉,他们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完成,一次、两次、三次……直至他们自认为完美无缺,依然乐此不疲。

时间一长,家长们就可以欣喜地看到,每个孩子都在进步,都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都在享受着手工制作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他们的笑容也变得更加生动灿烂,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无疑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一个宽松而没有约束的空间,让他们去充分发挥,而不要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揣测他们的能力。相信孩子吧,他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父母们都希望孩子能有出息,而孩子的成长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实,如果父母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点,表扬并鼓励他,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家长们要时常记得告诉自己的孩子,你可以做得更好,及时肯定孩子的长处和优点,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他们会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得更好。

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能给孩子以他所需要的价值感、胜任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告诉他们,你可以做得更好,以一种很简单的鼓励方式,父母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而且家长的鼓励对于孩子来说会成为他们奋发向上,继续奋斗的动力,对孩子的责备少点,肯定多点,赞扬他做得对的地方,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他,是很必要的。

如果你的孩子看到班上有的同学患了感冒,他就把家里的药拿给患病的同学,这时候父母应该给予支持,并且表扬孩子的行为,这对于孩子形成关心他人的品质有很重要的作用。学校有同学患了重病或有的学生因生活困难面临失学的危险,学校组织开展捐助活动,孩子主动捐钱,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钱,让他多捐一些,并且鼓励和赞扬他的行为,孩子才会瞳得用自己的行动赢取表扬是应当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这样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十分高兴,他也能看到自身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目标,让孩子自己去量身定做

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在这种让孩子成才的动力催促下,很多父母想尽办法,提升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但是这些父母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那些目标都是家长的,却并不一定是孩子也喜欢的。因此,目标,要让孩子自己去量身定做,而不是由家长制定。

喜欢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孩子的玩耍没有约束显然是不现实的,家长不能有过多的强制性规定,过紧地约束孩子的玩耍,孩子们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在玩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这之中隐含的一个真理,要实现自己的某一个目标,就必定会在生活的某一个方面做出一定的牺牲。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成功不会自动找上门。如果将太多的时间放在玩耍上,那么学习时间自然就减少了,成绩很可能会下降,这就是代价。

同时,家长过分权威而缺乏爱的教育,会使孩子内心充满惊惧,因而失去养成自主自尊个性的机会,如果得到的爱很多,却没有适当的管束,孩子又会缺乏应有的行为规范,自制力低下。

因此,在爱与管束这两种滋养孩子人格成长的要素中,爱是比较重要且多多益善的。接纳、赞许、赠与、注视、倾听、解释、了解、陪伴等,都是爱的具体表达方式,孩子生活在洋溢着爱的环境中,更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过,爱必须以管束来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父母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不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让孩子为所欲为,没有管束,“爱”事实上演绎成了“害”。管束和爱是要适当的,任何一方多了都会让孩子的成长历程受到影响,过分的管束,甚至有的父母把孩子每天应该做什么都规定得清清楚楚,那么孩子就没有了自己的人生,这也是很可怕的教育模式,会让孩子完全丧失自主能力。

“扶助你的孩子意味着与他分担考验所带来的压力,而控制和操纵孩子则意味着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压力。”这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了解的,否则必然导致过度管束,让孩子完全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往往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强迫孩子达到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这样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孩子是个灾难。有的父母拼命让孩子上音乐班学钢琴、学小提琴,是因为自己原来想当音乐家而未实现;有的父母让孩子上业余体操学校、上乒乓球或者足球训练班是为了圆自己想当运动员而未实现;有的父母让孩子上画家培训班、书法训练班等也是因为自己原来没有实现的艺术家之梦。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够在孩子身上实现。

对于父母为孩子安排的这些额外内容,如果孩子本身就喜爱的话,他可能将这种额外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这样当然最好。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大多数孩子都把这些内容当成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折磨。

因为他们本身的任务也很沉重,况且他们根本就对父母要求他们所学的东西没有一点兴趣,因此,只有孩子自己才最清楚自己喜欢什么,目标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那样他们才会有奋斗的动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可以肯定地说,凡是孩子本身不感兴趣的、父母强迫的东西,其结果就不可能是理想的。孩子不仅不会成为父母理想中的“家”,甚至可能因此影响孩子学校的功课,从而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而且在长期压抑的心情下,其生长发育及精神健康都将受到影响。

著名作家和评论家伊丽莎白·哈特利·布鲁尔说:“同我们的父辈相比,我们更加感到有必要调动子女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只要告诉孩子,如果他们打算在就业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就必须考出好分数。

但是,如果我们过多地催促子女上进,将会适得其反,压抑他们与生俱来的才华和独创性。”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对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深思,父母为孩子确立目标是有害无利的,很多现实中的事例也深刻证明了这一点。

老张的儿子读初二,暑假被家长要求补习以备明年的中考。看着他厚厚的眼镜,瘦高的身材和一脸的疲惫神态,有邻居曾经劝老张说:“别要你儿子参加什么补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