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秦皇到汉武:品读《史记》中的两大强者
26379200000024

第24章 要有知错就改的勇气

【历史追踪】

秦王政灭赵之后,就想挥军南下,消灭楚国,但中间尚隔着一个魏国。为了推进灭楚行动,秦王政决定先灭魏国。魏国本来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优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在秦国多年的蚕食下,此时的魏国只剩下国都大梁和附近的一些城邑,实力非常弱小。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政派大将王贲率军攻魏,掘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今河南开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被俘,魏国宣告灭亡。

魏国灭亡后,秦王政随即抓紧实施灭楚的军事战略。

当时的楚国虽然巳经没有楚庄王时期的霸气,但仍是一个大国,拥有今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以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的全部地区,此时的楚国尚拥有对秦作战的实力。

秦王政认为年少壮勇的李信曾以3000兵马急追燕太子丹于衍水,并大获全胜,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将领,想委以重任。于是秦王政问李信,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人马。李信很自信地回答说“不过20万人马”。随后,李信又进一步说出了自己的“20万兵马分两路进军,一路取鄢郢,一路攻平舆,然后会师于城父,长江以北将不再有楚军存在。整顿一些时日后,再东攻寿春,捉拿楚王,灭亡楚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秦王政又问王翦。

王翦说:“楚国地大物博,民风强悍,再加上楚怀王入秦,客死于秦,不得归国,楚闰人都很怨恨秦国,以致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传。因此,要攻取楚国并安定楚国,非得有60万军队不可。”

秦王政不同意王翦的看法,而同意李信的意见,当即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然壮勇,其言是也。”王翦见自己的意见不被秦王所采纳,便称病告老还乡,回老家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

秦王政二十二年,秦王政派李信和蒙武率军20万南下灭楚。李信攻平舆,蒙武攻寝城,大破楚军。李信又攻郢城、鄂城,一路势如破竹,但未免年轻气盛,有了骄意。他笑着对部下说:“王翦将军曾言楚军强悍,依我看并不怎么样,这几个月来杀得都不过瘾,蒙将军那里仿佛也没打过什么硬仗,等到我和他会师城父,直捣楚都寿春,才叫楚人知道我李信的厉害。”

“将军不可太过轻敌”,一名部将说,“据说楚国名将项燕所统率的楚军主力尚未赶到,否则会有一场恶战。”

“楚军早被我军的凌厉攻势杀得闻风丧胆,方圆百里之内都没有楚军的影子。“李信哈哈大笑。

与此同时,楚国名将项燕见秦军孤军深入,立即率领楚军主力昼夜兼程,在棠溪对秦军突然发起攻击,李信战败,率军往城父方向撤退,楚军乘机猛追,三昼夜战斗不息。秦军连日所筑营垒全被楚军攻破,都尉一级将领中有七人阵亡,李信军损失惨重,多亏蒙武在城父掩护,李信才得以突围退回秦境。

此战结束,蒙武收拾残兵进驻城父,所部10万人剩下不到7万,而李信所部10万人,只剩下了几千人。

秦王政接到战败的消息,非常震怒,仰天喃喃自语:“骄者必败,寡人养骄了他,罪过全在寡人!”

随后,他驱马直奔频阳,去见王翦。

王翦早已得到城父秦军大败的消息,所以对于秦王政的到来并不感到惊讶。

秦王政先向王翦道歉说:“当初,寡人不用将军之言,李信果然羞辱了秦军。前线战败的消息,将军想必已经知道了。”

“老臣在家养病,对外界的事情所知不多,只是听到传闻,至于到底怎样,老臣并不知道。”王翦装糊涂说。

“将军不必再装糊涂了!”秦王接着说,“如今,楚国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兵力向西进兵,将军虽然有病,但也不能眼看着国家危急而坐视不管啦!”

“陛下,老臣实在是病体缠身,精神昏乱,还是请大王另择良将,以免误了国家大事。”王翦推辞说。

“将军,过去的事都是寡人的错,将军不要再推脱,勉为其难吧!”

“唉,”王翦叹了口气说:“大王如果一定要用老臣,老臣还是那句话,非要60万人马不可。”

秦王政说:“我这次来就是请将军出山的,一切按将军所说的办。”秦王政高兴地回答说。

—月后,秦国完成了60万大军的征集和调配。秦王政择日出兵,亲自为王翦送行,并派蒙武为裨将。

临行前,王翦请求秦王多赐予他一些良田美宅。秦王政说:“将军放心去吧,难道将军还担心没有富贵可享吗?”

王翦回答说:“为大王领兵出征,有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趁大王还看重老臣的时候,老臣只好及时为子孙请些田产,作为他们今后的产业。”秦王政哈哈大笑,慨然应允。

王翦告别秦王,一路上又接连五次派使者觐见秦王政,除了报告军情外,还特别附上一封请求良田美宅的信。

他身边的那些幕僚说:“将军这样做未免太过分了吧?”

王翦说:“不算过分,你们不明白,大王是位生性多疑的人,尤其是对在外领军作战的大将很不放心。如今他把全国的精兵都交给了我,我不多为子孙请求良田美宅来申明自己,难道还要让大王坐在朝中怀疑自己吗?”

王翦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知道楚军和赵军一样,都具坚强的战斗,是能攻能守的军队。况且楚军新近击败了李信指挥的秦军,锐气正旺,对付这样的敌人,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而且一旦行动不慎,还会影响整个战争前途。所以,王翦进人楚国后,即令部队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构筑堡垒进行固守,并令部队不许出战,休整待命。而楚国名将项燕也集中楚军主力于寿春淮河北岸地区,等待秦军进攻。双方僵持数月,没有大的交战。

楚王责怪项燕怯战,数度派人催他主动进攻秦军。项燕只得向秦军进攻,但既攻不破秦军的营垒,秦军又拒不出战,项燕无奈,引军东去。而王翦却命令军队全线追击,楚军被涡何所阻,双方展开激战,楚军大败,向东逃窜。秦军追至蕲南,平定楚属各地Q秦主政二十四年八月,王翦、蒙武率领大军40万和项燕的20万楚军决战,彻底击败楚军,项燕自杀。随后,王翦挥师直取楚都寿春,并一举而攻陷了寿春,俘获楚王负刍。尔后,王翦又向楚国的江南各地进军,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全部平定楚地。

【点评】

在灭楚行动上,秦王政最先因为李信提出的灭楚条件简单,不至于让秦国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便否认了老将王翦的意见,派李信率军灭楚,结果,遭到了惨败。在铁的事实面前,秦王政很快对自己进行了检讨。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亲自到王翁家里向王翦道歉,请王翦出山桂帅出征,并满足王翦的一切要求。王翦率部出征,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用三年的时间就彻底消灭了楚国,完成了战略计划。秦国之所以能最终取得对楚战争的胜利,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秦王政知错就改,及时调整了经略思路,重新采纳了王翦的意见,并让王翦出山挂帅灭楚。

【链接】

李信在前线战败的消息传来,使秦王政意识到自己对楚作战的思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于是及时调整了战略思路,并亲自前往王翦的老家向他道歉,请他重新出山,于是,灭楚的军事行动出现了转机,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秦王政知错能改,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向王翦道歉,此举是非常英明的,是值得后人学习的p一个人难免会犯错误,但关键是你有没有勇气去面对错误,并及时纠正。这一点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来说尤其重要。

俗话说,市场如战场,商战如兵战。面对竞争激烈和变化莫测的市场,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和管理者如果不能做到与时倶进,跟踪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那么很有可能被市场无情淘汰。

“王麻子”是1651年建立的专卖火镰和剪刀的杂货铺。1959年,成立了王麻子剪刀厂,充实设备,改进工艺,使王麻子剪刀在国内市场一度达到了50%的占有率,与南方的张小泉剪刀平分秋色。此外,王麻子剪刀还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国。1980年,王麻子生意最好时一个月可以卖7万把菜刀、40万把剪刀,成为北京乃至北方剪刀业的象征《但是,到了2001年,“王麻子”平均每月仅能销售1万把菜刀、十几万把剪刀,当年的总销售额仅仅为1500万元,入不敷出,被迫停产。2003年,王麻子不得不宣布破产。

百年风光一朝衰落a王麻子从20世纪80年代最辉煌的时期到走向没落也就10多年的时间,,从1995年开始,王麻子就开始连年亏损,直至最后破产。在王麻子走向失败的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及时转变经营思路。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市场就走向了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是质量好、耐用,而且还要求外型美观,样式新颖。但是,王麻子一直坚持自己原有的经营思路——只顾产品的质量,并未在产品的造型、花样上下更多的工夫。

王麻子剪刀一直延续着传统的铁夹钢工艺,工艺复杂,成本高,加上铁容易生锈,亮度也跟不上,外观低了一个档次,产品难以被市场接受。与一些新牌子相比,王麻子在产品款式、科技技术含量上显得落后,产品开发观念与现代消费观念差距日渐扩大。其实,质量好固然是受消费者欢迎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在市场竞争中,当质量相差不大,而样式新颖的产品出现时,这种“土气”的产品必然会遭到消费者的冷落。

由此可见,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面对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如果不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经营思路,那么即使你的质量再好,品牌的知名度再高,也会被市场无情淘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某皮鞋经营商1994年底在上海五角场租了一个柜台卖皮鞋。由于她进货讲究款式的新颖,市场上流行什么她就立刻快速进什么货a新老顾客都非常多,她销售的皮鞋非常畅销,于是,她迅速开了几家分店。在1995年时,一店一天的营业额就超过135000元,毛利达到30%。然而到了1996年底,很多来自温州的皮鞋零售商涌人了五角场,竞争异常激烈,房屋租金也趁势暴涨。那些温州皮鞋商多是自产自销,成本低,卖价相当便宜。相反,原来的这家皮鞋商却没有自己的皮鞋厂,仅靠代理其他厂家的皮鞋。

这位经营商发现了问题后,并没有及时调整经营思路,或者转向经营其它产品,而是听之任之,最后不得不关门了事,损失惨重。

其实,要贏得顾客,就必须要想顾客之所想,认真琢磨顾客的消费心理,而且要想得比顾客自己更细致、更周到、更超前。但这不是靠经营管理者冥思苦想所能做到的,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必须走向顾客、贴近顾客才会有所得、有所悟。对经营管理者而言,应该“以顾客之心为心”,深谙“得顾客之心者得市场”的道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今日市场畅销的产品可能明天就很有可能被新的、更好的产品所取代。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始终贴近顾客,把顾客的希望、愿望、欲望作为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最好课题去加以分析研究,才能使顾客的潜在需求得以实现,也才能把潜在的市场变成企业的现实市场。

当然,作为经营管理者,经营思路的转变还体现在他主要职能的转变。在企业创业之初,经营管理者常常会亲临第一线,并身兼多职,做一些很琐碎的事情,而较少去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时,经营管理者就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跟踪市场,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上来,并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思路,主动地适应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