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滴水不漏的口才技巧
26379400000035

第35章 批评的实用技巧(2)

批评宜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你一味地挖苦侮蔑,或者以对方的缺陷为笑柄,过分地伤害人的自尊,就会既得罪了人,又达不到目的。其实,人人都有自尊心,只要运用得法,含蓄隐晦的表达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曲意讽喻的方式是我国传统的幽默表达技巧。

有一客人去参加宴会,见主人招待他没有菜肴,便跟主人要来副眼镜,说视力不好使,带上眼镜后,大谢主人,称赞主人太破费了,弄这么多菜,主人道:“没什么菜,怎么说太破费?”客人说:“满桌都是,为何还说没有?”主人日:“菜在哪里?”客指盘内说:“这不是菜,难道是肉不成?”

这位客人面对主人的吝啬不好直说,转弯抹角,几句妙语实在值得玩味。既表明了自己的不满,又讥讽了友人的小气。

此则笑话一波三折,手段高明,叹为观止。

无独有偶。

从前有个有钱人,非常吝啬,待人很刻薄。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来了客人,他把客人留在客厅里,自己偷偷地溜到里面吃饭去了。客人很生气,大声说道:“这座厅堂很可惜,许多梁柱被蛀虫咬坏了!”主人听见了,急忙走出来,问道:“虫子在哪里?”客人笑了笑,答道:“它在里面吃,外面怎么知道?”

客人的答话是双关语,表面上是说蛀虫,实际上是指主人。主人自然能够听出话中话。

某校一年级新生军训,一位学生因训练不认真,三次打靶三次剃了“光头”,使全班的团体总分成为全年级倒数第一。打靶回来的路上,班主任一捶这位学生的肩膀,笑着说:“嗨,三次你都‘吃烧饼”靶子以外的地方都打中了,也真不容易啊!”老师不乏幽默的“赞扬”引得了同学们的笑声,连这位学生也忍不住笑了。但笑过后,抓了半天后脑勺,很不好意思。

罗西尼是19世纪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一天,一个作曲家拿着一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来请教他,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停地脱帽。那位作曲家问他:“屋里太热了?”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见到熟人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罗西尼巧妙地用“那么多熟人”来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袭太多,即含蓄又明确地向对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既不伤情面又达到了目的。

此外,批评应就事论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儿疼就治哪儿的病,而不能揭他人伤疤,翻旧帐,或夸大其词,借机整人。不能因一时一事的失误,就将他人的过去全盘否定,或形成限定印象,觉得此人“朽木不可雕也”,更不能当面断定此人“不可救药”。

但事实是,很多人在批评他人时却不能做到就事论事,他们对以前曾犯过错误、受过处分甚至于惩罚的人,总是抱有成见,这样,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把眼前的事和以前的事扯到一块儿,翻老账,而这往往就触动了其最敏感的、最不愿意让别人触及的神经,从而使人产生极大反感。

一名中学生,因为考试作弊,受到一个通报批评的处分,后来,他和一个同学吵了一架,于是班主任老师找他谈话,对他进行批评,可刚讲几句,就谈崩了。下边是他们的对话:班主任:“你对同学大打出手,可真够威风的啊。”

学生:“我……”

班主任(打断学生):“你怎么样?上次那个通报你忘了吧?我可是没忘啊……”

学生:“那你就给我再来一个通报吧!一个我抱着,两个我背着!”

班主任:“你……”

批评最忌翻陈年老账,将对方过去的问题一股脑儿地抖出来,以显示自己的理直气壮。殊不知,连珠炮式的指责只会加大对方的对抗情绪,使所遇到的问题更难解决。

“并不是我喜欢揭他的疮疤,而是他的态度实在太恶劣,一点悔过的意思都没有。我这才忍不住翻起旧账来的。”有这个不良癖好的人经常为自己这样辩解。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有必要指责其态度时,只要针对他的恶劣态度加以警戒即可。一事一论效果较好。

俗话说,批评的话最好不超过三四句。会做工作的人,在对他人进行批评教育时,总是三言两语见好就收,不忘给对方留一定的余地,而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总是不肯善罢甘休,非把对方批得“体无完肤’’不可,结果是过犹不及,往往把事情推到了反面。像有的批评者总以逼迫被批评者承认自己错了并做出某种承诺为最终目的,就是属于这方面的一种比较常见的表现。

某大学女学生王某与校外一男士发生了不正当男女关系,这事让系领导知道了。系领导抓住这一点,把王某狠狠地批评了一通。当然,王某也认识到自己的确错了,很诚恳地向系领导认错。这件事本该到此为止,但系领导并没有善罢甘休,非让王某写下书面保证并公开在系中认错不可。书面保证可以写,但公开认错就有点勉为其难了。这类事本来不光彩,如果让系里师生都知道,一个姑娘家以后还有脸见人吗?王某寻思来寻思去,找不到下台的办法,于是便离校出走了。

一般来说,批评应该适可而止,没有必要把对方置于死地,因为我们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是为了帮助别人。一个人犯了错误,对这个错误的某一点只要提醒一下就行了,再提第二次是没有必要的,提第三次就变得“婆婆妈妈”了。把过去的错误重新批评,总是纠缠不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也显得愚蠢。因此说批评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轻重适当,否则就有悖于批评的“治病救人”目的了。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面对着一个犯有某种过错的人时,能够做的补救措施之一,就是用语言向对方指点迷津,促其浪子回头、迷途知返。不过,批评犯有过错的人,与平常的说话是有较大差异的:过或不及,都难于取得令对方口服心服的效果。因此,批评或劝戒犯有过错的人,必须把握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和言语分寸,否则就会让对方丢面了。

当发现不良苗头,由于某种原因又不便正面对责任者提出批评时,便可通过“点事不点人”或“点单位而不点名”的方式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既点出问题,令对方受到震动,又维护对方的面子,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某单位为整顿劳动纪律,召开员工大会。会上领导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单位的纪律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同志表现较差。有的迟到早退,也有的上班时间聊天……”

这里,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最近一段时间”、“总体”、“个别”、“有的”、“也有的”等等。这样,既照顾了对方的面子,又指出了问题。它没有指名实际上又是指名,并且说话又具有某种弹性。

大多数领导学识渊博,很有涵养,他们在批评属下时措词得当,而且方法巧妙。某食品商店经理在全体职工大会上说:“要端正经营作风,加强劳动纪律,公私分明,特别是那‘甜蜜的事业’——糖果柜台,顾客反映很多……”

在这里,“甜蜜的事业”是语义双关,“甜蜜”本指糖和蜜的味道,其转义是幸福、愉快、舒适的意思。那位经理的讲话,看似是利用其表层意义——点明是哪个柜台,即店内经营糖果的柜台,实质是委婉地批评了该柜台中那些利用工作之便,不掏个人腰包,公私不分,想吃就抓,把糖果柜台工作看成是享口福的“事业”的人,让他们在笑声中反省自己。这种非说教性的批评,不至于太伤职工的自尊心,因此,容易让人接受。

在批评他人的时候,最忌讳拿权威说话。个别上级如果和下属发生口角,气头上的口头语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这样做谁说了算?”他们不是平心静气的批评,而是用扣奖金,扣工资,调离岗位相威胁;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仗势压人,仗势欺人。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压而不服,还结下了心病。

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和缺点,即所谓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上级,应针对下属在工作当中出现的重要的和比较重要的问题提出批评,使对方能及时认识到,并加以改进,切忌犯吹毛求疵的毛病,对下属所犯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也横加挑剔。这样既显得你领导工作无重点,又让下属对你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时候,你都不应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以自己心里的想法去揣摩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使你的批评有失偏颇,因为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了解对方的心态。因此,揣测他人的心思是一种不公平的沟通技巧,有时更是一种卑鄙的攻击人的手段。批评他人时,要避免下列说法:“你这么做,还不是为了晋升”、“将工作做得好,仅仅是想讨好我而已。”等等,就明显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5.用温和的语言点明问题效果更好

如果对方犯的不是原则性错误,或者不是正在犯错误的现场,我们就没有必要“真枪实弹”地批评。我们可以不指名道姓,用较温和的语言,只点明问题;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对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点”到为止,起到一个警告作用。

但是,如果遇到自我意识差、依赖性强、不明说不行的人,也可以用严肃的态度、较尖锐的语言直接警告他。

春秋时期,秦国准备袭击郑国,军队走到魏国时,这个消息被郑国的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原打算到周围做买卖,但他不忍自己国家蒙受损失,便打算劝秦国主将改变主意。

弦高如果以硬对硬,肯定会适得其反。于是他带了千张熟牛皮,赶了百头牛作礼物,犒赏秦军。他故作恭敬地说:“我国国君听说您将行军经过敝国所以.敝国已准备好粮草招待,还特地派我来犒劳您的随从。”

秦将一听这话便了解到郑国已对他们有所防备,不易攻击,便打消了攻击,郑国的念头。

弦高对秦国的警告收到了最佳的效果,即未动一兵一卒,便保全了自己的国家。“绵里藏针”式的批评在这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然而,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如果好话当做恶话说,即便不至于导致事业失败,至少也落个不会说话的骂名。假如你面对的听话对象是你的顶头上司,或是与你的事业兴衰成败密切相关的对手,那与他们说话就更应该十分讲究。

卡耐基教人不要乱批评他人,这是人立身处世的信条,虽然不值得大家去完全照搬,但也要引以为戒。不过事情有时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有时候也不能不批评,比如父亲批评儿子,主管批评下属,甚至相当知己的朋友,有时候也免不了要批评几句。所以绝不批评别人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研究的是怎样去批评他人。

首先,要有同情心。这样你不仅不会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且对他人犯错误的原因也会加以分析,给予谅解的。你要时时想着自己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对立的,说话时先要对他人所犯错误表示理解和同情,使对方减少不安,然后再用温和的态度指出他的错误。说话要委婉和蔼,不要用过分刺激的或使人听了不舒服的字眼。“你真糊涂,这件事完全搞错了!”用这种语气说话是没人可以忍受的。无论父亲对儿子、主管对下属,后者或许慑于前者的威势不敢吭声,但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

指正的话越少越好,能用一两句使对方明白就行了,然后把话题转到其他地方,不要唠叨个不休,使对方陷于窘境,产生反感。对方做一件事情,其中有错误的地方则应该指出,但做得正确的地方则应该加以赞扬,这样对方就会因为你赏罚分明而心悦诚服。

战国时,齐景公的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去,齐景公非常伤心,一定要杀掉马夫以解心头之恨。众位大臣一起劝阻齐景公不可为一匹马而滥动刑罚,而齐景公却已铁定了心,说什么也不听劝告。

这时,国相晏婴走了出来,众臣都以为晏婴也有劝诫齐景公的意思,谁也没有料到,晏婴却明确地表态说:“这个可恶的马夫,该杀!”

齐景公十分高兴,就把那个心含冤屈的马夫喊来,听晏婴解释他的罪过。

晏婴历数马夫的三大罪状:“你不认真饲马,让马突然死去,这是第一条死罪;你让马突然死去,却又惹恼君主,使君主不得不处死你,这是第二条死罪。”

听晏婴痛说马夫的前两条死罪,齐景公心中真是乐滋滋的。可晏婴话锋一转,说出了马夫的第三条罪状:“你触怒国君因一匹马杀死你,使天下人知道国君爱马胜于爱人。因此天下人都会看不起我们的国家,这更是死罪中的死罪,罪不可赦!”

听娘诉说马夫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开始还连连点头咧着嘴笑b当晏婴—说到“使天下人知道我们国君爱马胜过爱人”时,他张开的嘴却定在那里,脸上的表情也一阵红一阵白。晏婴又吆喝一声:“来人,按大王的意思还不推出去斩了!”这时齐景公如梦初醒,赶紧对晏婴说道:“相国息怒,寡人知错了。”

晏婴没有正面批评齐景公,却达到了劝谏救人的目的。可见,“绵里藏针法”的确效果非凡。在像这样的场合中,一方面,该说的话不能不说,根本利益不能牺牲,原则不可放弃;但另一方面,关系又不可弄僵,彼此的面子与和气不能伤害。所以,这就需要首先承认对手的实力、地位、权威,甚至他的道理,然后突然插入你的话锋,你的话虽委婉动听,但实际上却是对对手彻底的否定。这种绵里藏针的口才比直来直去、当面锣对鼓的否定他人效果要好得多,当然也需要你有更高的修养和智慧。

唐朝的王硅身为侍中,便深谙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