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当代科技简明教程
26380600000034

第34章 工程科学(5)

“人类基因组计划”为全人类呈上的不仅仅是一张图。

DNA存在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所有细胞中,而人是最高级、最复杂、最重要的生物,如果把人的基因组搞清楚,再研究其他的生物,就容易多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研究人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策略、思想与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植物及其他动物,将奠定21世纪以至于第三个千禧年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与生物产业的基础。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自然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是两个世纪交替时,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虽然它的规模可以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媲美,而它的意义又远超出了这两个计划。原子弹毕竟与全人类的和平、生存、发展相悖,“太空计划”也局限于当时“国际空间俱乐部”

的成员。而“人类基因组计划”一开始便声明这是全世界各国科学家都有义务、有权力参与的全球性合作。它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全人类的发展,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上的差异,保证全人类对人类基因组DNA序列的平等分享。

人类基因组属于全人类,谁来掌管我们的基因?怎样来照料我们的基因?怎样来研究我们的基因?怎样防止以基因知识来制造新的不平等——遗传歧视?怎样制止以基因差异而制造“种族选择性生物灭绝武器”?等等,这都是生物工程研究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正像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杜伯克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里说的那样:“人类的DNA序列是人类的真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这一序列息息相关。”

(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众所周知,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是由6国16个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科学家承担了其中1%的工作。中国尽管只占1%,但其贡献和水平不能用百分比衡量,我国科学家的测序质量与国际同行完全处于同等水平。我国曾交出一个误差率仅为6%的测序片断,远远低于“工作框架图”的误差率要求,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扬眉吐气的1%。作为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只是完成了工作量,其贡献还在于改变了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格局,提高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国际合作形象,使这一计划得到了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支持,受到了国际同行,特别是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各个中心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与称颂。

国际合作、公众支持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历时10年,一直受到美国私人公司的挑战。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人一直希望提高国际合作的形象,而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投入巨大、技术复杂,使英、美、日、德、法之外的其他国家,望而却步,采取了“你成我拿,你****看”的观望态度。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基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本身的认识与生物产业发展之攸关,在道义上力争共享人类基因组序列信息的权利;一方面由于不能直接参与而没有实际的发言权。

正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参与,无疑受到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团体与发展中国家的一致欢迎。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我国委员杨焕明先生,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真正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代表,深感地位的改变发展中国家希望我国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多为他们争取权益;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人也希望我国代表多为HGP精神呼吁。2000年5月,在我国科学家的直接努力下,促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基因组基本信息“免费共享”的声明出台。

“人类基因组计划”接近完成,各个国家讨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层次已达国家最高领导人,我们这一地位将更加令人瞩目。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宗旨是全球合作的跨国项目。不参与,就不可能有发言权,就不能直接获得资源与技术,就随时有失去分享数据的危险。“1%项目”,使我国理所当然地分享“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部成果与数据、资源与技术,拥有有关事务的发言权。北京中心数次派人员直接到美国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生物信息学最为先进的中心参观学习。我们测序的所有细菌人工染色体(BA)克隆,都来自国际标准化文库,所有BAC信息都是由他们免费提供的。

通过参与而分享了国际人类基因组的资源与技术,我国在短短的6个月内,走过了别人积累10年的历程,缩短了与别人可直接比较的差距,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接近世界水平的基因组研究实力。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日产数据2M1),相当于世界上最强的两个中心在1993年的年产量。我们已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建立了有自己特点的全套系列与技术,积累了世界级大规模中心的运作管理经验,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我国科学家在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还带动了中国生物资源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如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家猪基因组计划,都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带动下而启动的,同时也使我国大规模的基因组学研究及产业化的实力不断提高,并且锻炼出一支精干的基因组研究队伍。

我国科学家在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勇攀生命科学高峰过程中,自己的实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目前在6个参与国中,我国基因组测序能力已名列第四。在6国总共16个基因组中心中,我国列十强之一。中科院遗传所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最近又得到国家科技部300万元资金支持,并与有关部门合作利用国内计算速度最快的曙光计算机(每秒计算2000亿次)和引进60台国际最先进的基因测序仪,倾全力加入国际基因测序竞赛。这项工作使我国基因组学研究跃上了新台阶,为开发、利用、保护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必将对21世纪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信息产业的上游——软件与硬件,已受制于人,我们民族已在为此付出代价。资源基因也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争夺这一资源的“世界大战”已经打响。中国的信息产业已失“源头”,又缺实力,正在走以市场换技术求发展的路子,我国的生物产业,再也不能重蹈“以资源换技术”的覆辙。

2000年1月13日,企图垄断基因组信息的赛莱拉公司宣布:在中国的台湾与上海同时登陆。在台湾,他们得到了政要的支援,计划投资1亿美元。在上海,他们收购了原先以“测序服务”注册的外资公司GeneC0re的95%的股份。赛莱拉公司的负责人公开声称:得到中国富甲天下的动物、植物与人类的遗传的多样性资源,是赛莱拉公司扩大国际商务与基因组信息的基础。

无疑,赛莱拉公司此举是有“远见”的一方面,以掌握了中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旗帜,直逼坚持“平等分享”原则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另一方面,以雄厚的资本(一期投资3亿美元,现股票市场估价为80亿美元),与强大的技术实力(拥有300台毛细管测序仪,号称“天下第三”的超大型计算机),妄图实际控制中国的生物资源。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受到的挑战,引发了我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有无发言权的问题。而这次国际基因组与美国私人公司“赛莱拉”的谈判,事关世界各国能否继续分享人类基因组序列信息的大局。于是,国际人类基因组中心的负责人向我国相关机构通报了情况并诚言:我们向中国许诺,没有经过中国参加的会议的讨论,我们不会做出任何决定。如果没有“1%项目”,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通过“1%项目”,我们已完全具备与赛莱拉等公司,在速度与成本上的竞争能力。

建立我国的基因组测序的强大实力,与赛莱拉等公司抗争,是保护、发展、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的重要前提。由于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随着“1%项目”的完成,我们与赛莱拉的抗争,不但不会影响我国的开放形象,相反,会进一步增进国际同行的理解与信任。

“1%”为21世纪的中国生物产业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历史将证明“1%”在中国科技史上的意义。

1%之外的成就。我国科学家参与的测序工作最为公众所知,除此之外,在这项被称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登月计划”的研究工作中,我国科学家还开展和参与了哪些工作呢?首先是建立了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免疫、遗传性疾病的家系和疾病现场遗传材料的收集网络,取得了大量的样品。其中高血压家系200个,病例样品840个;糖尿病家系88个,病例样品逾700个。在江苏肝癌现场、河南、山西食管癌现场、广东、广西鼻咽癌现场、山东胃癌现场,大面积病人群及对照低发人群的样品收集已成网络,神经遗传性疾病的样品和家系的收集也取得很大成绩。同时还完成了南北方两个汉族人群和西南、东北12个少数民族的DNA样本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了733个永生细胞株,为我国多民族基因组的研究保存了宝贵的资源。

其次,建立了较完整的基因组研究技术体系,包括作图(工具酶研制、DNA文库筛选和构建、顺序标签位点制作),测序(较大规模的cDNA片段和基因组DNA的测序),定位(荧光原位杂交和辐射杂种细胞),基因识别(差异显示、cDNA选择和外显子捕捉),基因组扫描和染色体显微切割等技术。通过引进人的基因酵母人工染色体(YAC)、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库,我们还构建了一批有特色、十分有用的正常人群、胎儿、患病人群的各种组织(肝脏、心脏、造血等组织)的cDNA文库,为筛选新基因打下了基础。

此外,疾病基因和功能基因研究获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已经完成一些cDNA及基因组DNA克隆、测序的新基因达20多个,其中包括2个肝癌相关基因、1个白血病的致病基因、3个造血系统调控基因、2个消化系统肿瘤相关基因、2个神经疾病相关基因、2个心血管病相关基因和4个细胞因子及信号传导相关分子基因;还有13株蛋白基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脂蛋白酶基因和载脂蛋白基因等。

我国的统一的生物信息和基因组信息库正在积极筹建中。现在已与欧盟生物信息中心建立了正常的工作联系,引进和改进了基因序列、蛋白质序列及结构等有关的信息库;基因组信息(剪切位点预测、外显子与内含子序列分维分析)的研究也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

思考题

1.什么是工程科学?工程科学独有的特点是什么?

2.简要叙述工程设计的过程与原则。

3.工程技术活动分为哪几个步骤?

4.“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