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当代科技简明教程
26380600000036

第36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2)

三、科技进步是经济结构变革的动力

(一)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

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是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人们一般把产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等)

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产业结构则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产业结构的变革和科技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全方位、大规模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工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它们被高技术、新技术武装,就可以在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情况下得到同样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开发出崭新的产品。这样在第一、第二产业对就业人口的需求大为减少的情况下,产值反而增加,这就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资金和劳动力支持,从而使产业部门之问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发生变革。

科技进步带来产业结构的另一个变化是,产业自身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技术,经过40余年的发展,价格已为原来的万分之一,且作用日益增大,应用极广。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发达国家的工业总产值的58%与信息技术有关,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高达40%一60%。原因在于信息技术是知识密集型的、附加值极高的技术。例如,按重量的价值计算,以汽车每吨价格为100美元,彩电价格则为550美元,计算机每吨价格为3300美元。又如,电子计算机存储器使用的原料,比相同重量的铁锅还便宜,经过科学加工后,其售价相当于相同重量的白金。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提出了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四大产业分析产业结构的新方法,把与信息技术联系密切的部门如通讯、管理、咨询等部门从第三产业中分化出来,成为信息产业,即第四产业。

科学技术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有着其明显的特征。首先同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过渡相比较,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第四产业的发展,具有质的不同,前者的过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后者的发展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为主转向了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主,从只考虑产品的经济效益转向考虑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社会效益。其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已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

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必然引起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即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人数相对减少,从事第三、第四产业的人数大量增加。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关键在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大大增加。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在相对减少,1970年,美国社会中的白领工人开始超过了蓝领工人。现在日本一些部门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之间的比例已达到1:1:1。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使科学文化和智力开发变成头等重要的事业,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已不再只是工作的准备阶段,而是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技进步推动工业结构的变革

科技进步对工业结构的变革,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方面表现在旧的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新兴工业部门的不断涌现,导致新、旧工业结构的变化上。

旧的工业结构主要表现为生产消费资料的轻工业和生产生产资料的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一般说来,在大工业发展初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相对来说还不高,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占优势地位。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时,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大,重工业比重上升,有时占优势地位。但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应出现了复杂局面。一方面生产由机械化向半自动化、自动化发展,生产有机构成进一步提高,对生产资料提出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生产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迈进,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又相对减少。两种因素的综合,使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接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生产集约化的加深,轻工业比例渐渐回升,重工业的比重则逐渐下降。

新、旧工业结构主要表现为新兴工业和传统工业的比例关系。新兴工业和传统工业的比例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较为明显。

其关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涌现出大量的高新技术,为传统工业已发展到相当程度的工业国家注入了活力。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科学技术实力,利用高新技术创办了一批新兴工业。例如在高分子化学和现代化工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现代化学工业;在固体物理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半导体工业;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论基础上建立的计算机工业;在空气动力学、工程热物理学、自动控制和新型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航天工业;在核物理学和核化学以及核能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原子能工业。这些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必然引起整个工业生产部门结构的变革。尤其是这些新兴的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凝聚着不少高科技知识,相应的其产品的附加值也直线上升。

(三)科技进步促进产品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科技进步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而且改变着产品结构,并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

过去,产品是在单一化、标准化的流水线上生产的,表现为“重、厚、长、大”的特点,现在,由于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应用,柔性制造系统的建立,生产转向了小批量、多样化、适时化,产品的特点趋向于“轻、薄、短、小”,而且功能多样,附加值增加。同时,科学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大大加快了,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产品淘汰率大大提高了。

现在商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改进型、换代型、多用型、全新型、智能型技术与艺术综合型产品开发模式,在一些国家被普遍采用,从而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

各种新型消费品的问世,丰富了消费品种类,扩大了消费规模和范围,改变了消费结构和模式。在饮食方面,所需食品从栽培、加工制作、储存、包装到保鲜的整个过程,由于采用了基因筛选和育种,组织培养、微生物合成、无土栽培、工业化、自动化生产、发酵生产、辐照处理、真空烹调、惰性气体包装以及速成食物等新技术、新工艺,为人们提供了质量上乘、营养丰富、又有审美价值的食物。在服装方面,由于天然材料加工技术的进步,新型材料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将计算机用于服装设计及加工过程,服装由单一化,少品种走向多样化、个性化、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在交通方面,全世界小汽车的型号数以万计,从豪华型、运动型、轻便型到经济型,应有尽有。飞机已成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支主力,超高速火车在一些国家运营,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从而极大地扩展了人们活动的空间。在住宅方面,高层公寓、多样化公寓区、别墅、活动房屋以及用计算机管理的“智能化公寓”等标准化、高级化住宅在城市及乡村兴起,住宅设备趋向电气化、信息化。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处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包围之中,使人们的消费选择从“二者择一”转变为多样化选择。

同时,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开拓出了许多新型文化娱乐用品,如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高保真音响设备、录音机、激光唱盘、视盘等,对人们精神生活消费的内容、手段、形式的变化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个人和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变化,物质性消费支出呈下降趋势,而非物质性消费支出呈相对上升趋势,人们用于文化、学习、娱乐、运动、旅游等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了。可以说,随着高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应用和转移,使文化娱乐活动趋向于国际化,各种文化的交融、冲突必将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以巨大的影响。

(四)科技进步推进国际贸易结构的变革

近20年来,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国际贸易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无形贸易的比重相对于商品贸易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即技术贸易、专利买卖、设计、咨询服务、劳务、运输、金融、保险、法律等非实物形态的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无形贸易的发展,是由于知识形态的智能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相对独立的、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它以技术诀窍的形式加入生产过程,以技术贸易和许可证贸易的形式促进了技术要素在世界范围流动,使技术要素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并成为世界各国争夺对象。而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以技术优势为主导的国际分工取代了以资源为优势的国际分工,进而促进了世界性技术市场、知识市场的发展。

国际贸易结构变化的再一个特点是,高技术商品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由于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使得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结构中所占比例迅速上升,成为左右国际贸易竞争力格局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

一、科技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这个观点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提出来了。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马克思与世长辞,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恩格斯在墓前有一个简短的演说,他指出马克思这位巨人一生中有两大发现,一个是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一个是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恩格斯还说:“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恩格斯用这样一大段话来说明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同时这段话也是对马克思科学观的概括。10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

社会是指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人类生活的有机体。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一般来说,它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物质生产、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艺术、宗教、意识形态等等。

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是从更为本质的意义上把握它,指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必然产生的一定的社会制度。而所说的社会变革,则是指社会制度的变革,即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整个社会形态的革命性变迁。科技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不仅仅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且还对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革命力量,只不过科技作用于经济发展时,它的效应是直接和明显的,而作用于社会变革时,其效应是间接的、比较长远的。其原因在于科技作用于社会是通过社会生产实践为媒介,逐步影响到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中,从而引发社会制度的变迁。

(二)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使原来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和落后,甚至变成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就不可避免了。显然,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是通过科技的发展,首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如遇到生产关系的阻碍,就必然要求改变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即科学的物化形态。所以,生产工具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物化程度。因为,劳动者只有借助于对自然界的一定认识才能发明制造和使用特定的生产工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上,因此,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就成为区分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标志。以打制石器为生产工具,标志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生产关系的产生,当青铜器代替石器成为生产工具时,标志着原始公社生产关系的消亡和奴隶主占有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兴起;尔后铁器的出现和广泛利用,又标志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崩溃和地主占有的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建立;到了近代,当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具生产时,则标志着封建制生产关系被资本占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这一系列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是生产工具变革导致生产力变革的必然结果,归根结底又都是由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引发的。从科技与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联系中,可以看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由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较为薄弱的地区,现在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发展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相比较,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的水平仍然很低,这与新的生产关系不相匹配,因此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必须建立在以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因为,只有具备了比资本主义更加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彻底战胜并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得以巩固和完善。

(三)科技推动社会形态的变革

科技进步在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同时,也改变着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而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了,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形态的变革。

人类历史上已出现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从近代才开始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因此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作用从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中表现最为明显。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起到了伟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第一次技术革命中,蒸汽机的应用、机器的应用,开创了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新时期,从而使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土崩瓦解,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第一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电在能源、动力、通讯中的应用及炼钢技术、内燃机技术等的应用,一批新兴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诞生,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率,要求资金、生产、管理的集中,促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第二个阶段,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第三次技术革命中产生的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产品等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工业由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向智能密集型转移,生产社会化,生产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促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第三个阶段,以私人垄断资本为主的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全面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可见,正是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使资本主义在不断调整,改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过程中,缓和了社会生产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固有矛盾,并表现出一定的活力,且在政治、经济方面保持着相当的实力。

作为当代最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本来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经济结构和体制、上层建筑不能很好地适应科技革命潮流的发展,没有及时进行调整、改革,因而生产力发展不快,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发展迟缓,人民生活没有大的改善,使社会主义制度渐渐失去活力,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教训。现在我国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正是为了使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为了使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了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充分显示出来,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