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当代科技简明教程
26380600000056

第56章 国家创新体系(3)

第三节建设21世纪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

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50多年尤其是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加强。具体来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949年一1977年)

这一阶段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建立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大学以及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

这一阶段中的国家创新体系模式,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即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控制,相应的组织机构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和功能属性严格分工;创新决策由政府制定;政府是系统的资源投入主体,系统资源严格按照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和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的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他们所实现的创新成果,相应的他们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代价。

这种国家创新体系模式的优势和缺陷都很明显。它的优势是国家可以在短时间内有计划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大规模的重大创新活动,减少由于资源的重复配置而产生的浪费,并能够将创新成果迅速地向全社会扩散;它的缺陷是创新的利益与风险和创新主体没有直接关系,创新管理者缺乏内在的创新冲动和需求,创新活动的效率低下,创新决策的程序复杂,周期较长。

(二)发展阶段(1978年一1995年)

这一阶段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主要表现为开始探索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与创新政策,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改革政策与措施。

这一阶段的国家创新体系模式是一种“计划主导模式”,即设立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入竞争机制。这种模式的形成来源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在这一阶段中,国家的科技经费大部分采取了国家科技计划的形式,先后出台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政府工作人员管理科研经费的配置,科技人员随着政府科技计划的安排和节奏运转。上述科技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时间中,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的经营权也逐渐扩大,市场对企业的调节逐步增强。通过改革科技拨款制度、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等措施,科研机构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与活力得到显著增强,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创新活动的实施和加强。

这一阶段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缺陷在于采用科技计划的方式配置创新资源,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发展的变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技术开发机构少,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低;科技计划与经济计划分离,政府通过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相对不足,效率不高;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建设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1995年一1997年)

这一阶段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主要以“科教兴国”战略为导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为目标,重点在于突出并广泛实施技术创新。

这一阶段国家创新体系的模式是一种强调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导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发展战略上,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进一步提出了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企业技术创新上,一方面企业制度和产权结构的改革强化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功能,一方面国家宏观管理体制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政府重大科技计划逐渐转为由各级政府和经济主管部门联合制定,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创新组织形式如国家工程计划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加快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扩散的过程。1996年,国家决定建立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启动了《技术创新工程》,重点在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强调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调整和完善所有制机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阶段(1998年一现在)

这一阶段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表现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进一步扩展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调整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力。这一新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模式是一种包含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在内的“整合创新模式”。

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提交了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提出要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该报告提出之后即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98年2,国家主席江****对该报告作出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1998年6月,******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汇报提纲”,决定中国科学院先行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建设21世纪国家创新体系的原则与框架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与建设,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机制。

推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建设我国21世纪的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把握国际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尊重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规律,还要把握我国的国情和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为此,必须要合理地确立建设我国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框架。

(一)基本原则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确立这样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分工原则。这一原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各行为主体的合理职能分工,即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既要有各自的特殊职能又要保持相互作用;二是国家和市场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即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本渠道,政府行为主要应针对市场失效发挥作用。一般来说,风险小、周期短、专门性强、盈利性的创新,由企业和市场负责;风险大、周期长、公共性、公益性的创新,由政府行为负责。

——效率原则。这一原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国家创新体系中各行为主体的效率,即要尊重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规律,让各行为主体按照各自的发展规律而不是计划指令和行政干预运转,政府和市场以及各行为主体之间要合理分工,相互作用;二是要提高各子系统的效率,要按规律办事,分工协同;三是要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要大力加强创新政策、创新网络、国际合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分类原则。这一原则表现为要让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子系统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等,各行其道,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区域创新和产业创新各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必须对它们采取不同的模式、政策、方法和措施进行分类管理。

——分层原则。这一原则表现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要分层次制定和实施,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是要按各子系统层次制定提高其效率的政策;二是要按各子系统之间的合作要求制定促进其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政策;三是要根据整体系统的整合要求制定政策,促进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开放,高效和网络化的整合状态。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把握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则以外,还必须注意从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环境、加强交流合作与战略协调等方面来有效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