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于十九世纪的维吾尔音乐奇书《乐师史》,记载了当时演奏木卡姆音乐时出现的奇观。其中记载了大毛拉沙马尔罕,他是演奏“沙塔尔”的高手,而且他的歌唱音域宽广,声调悠扬,很能震撼人心。有一次他在众多学者的集会上弹奏沙塔尔琴,在场的人们先是感动得低下了头,沉浸在音乐的遐思狂想中,继而曲调激越时有十几人当场昏倒,其中有一位名叫艾里的学者激动得当场死去。《乐师史》还记载了乐师沙衣甫巴里赫,他弹奏“弹拨尔”琴具有神奇的魔力。有一次宫廷聚会,他演奏了一曲《伊拉克戈壁》,当乐曲从第二高潮过渡到第三高潮时,突然飞来一只百灵鸟,落在弹拨尔琴上鸣叫起来。周围的人们惊异地大喊大叫,有的昏了过去,有的在地上打滚。百灵鸟飞了起来,边飞边叫,然后朝着弹拨尔琴碰撞过去,在撞了。七八次之后便掉在地上死了。见此情景,沙衣甫巴里赫本人扔掉手中的弹拨尔,也激动得哭起来……
《乐师史》中这样的记载很多,确实感人肺腑,刻骨铭心。木卡姆音乐能感召一切,征服一切,木卡姆音乐与维吾尔人民结下了生死之缘。塔里木河流域的人热爱木卡姆音乐到了如醉如痴、如颠如狂的程度,木卡姆乐师演奏技艺之高,竞能引得百灵鸟的妒嫉并羞愧不如地撞琴而死。这样的记载可能有些渲染过分,但仍然能从中体味到木卡姆音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十二木卡姆》是由叶尔羌汗国拉失德汗王和他的夫人阿曼尼沙罕共同主持修订的。阿曼尼沙罕王后为《十二木卡姆》音乐,作出了杰出不朽的贡献。
阿曼尼沙罕青少年时代是在塔里木河岸的沙漠中度过的。
民间的“麦西来甫”活动造就了她的音乐才能,她不仅是歌手、诗人,还能熟练演奏各种乐器。正是她把这种音乐专长带进拉失德汗的宫廷,所以才推动了对《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加工和组编,这是一次由宫廷领导的、由众多出类拔萃的音乐家参加的音乐改革活动,是维吾尔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艺术事件。阿曼尼沙罕参加了对木卡姆乐曲的整理和改编,还写过《美丽的情操》和《心灵的沉思》等哲理诗篇。遗憾的是她的生命过于短暂,年仅34岁就去世了。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形象体现。木卡姆音乐从诞生的时候就与舞蹈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十二木卡姆每个乐章的第三部分“麦西来甫”,就是载歌载舞的精华部分,是木卡姆活动的高潮。
塔里木河流域的农村,只能在农闲或盛大节日时才演唱《十二木卡姆》,平时的娱乐歌舞只有“麦西来甫”部分,这是最普及的群众性活动。“麦西来甫”的舞蹈洒脱奔放、活泼风趣,音乐节奏强烈有力度,可以使舞蹈动作大幅度地夸张和即兴发挥,充分渲泄内心的欢乐与痛苦、优雅与疯狂。
塔里木河上游与叶尔羌河汇流的沙漠地带,还流行着一种独树一帜的舞蹈——“刀郎舞”。这是叶尔羌汗国时期盛开在沙漠上的极富生命力的艺术之花。“刀郎”是成堆的意思,是麦:盖提县的古地名。这里是一片被人们遗忘的小绿洲,居住着一些迁移者或战乱中的逃难者,他们的经历使他们具有勇敢剽悍的性格。他们以狩猎为生,所以他们独创了表现以狩猎为主要内容的“刀郎舞”。刀郎舞的全过程都是表演同野兽斗争的模拟动作和胜利返回时的喜悦心情。舞蹈动作粗犷,节奏强烈,情绪热烈奔放。既表现出娱乐歌舞的喜悦,又表现了狩猎的紧张和战、斗气氛。
经过规范的《十二木卡姆》是塔里木河流域农业文化的结晶。表现狩猎活动的“刀郎舞”,则是维吾尔先民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
幽默大师和爱情经典
幽默大师阿凡提,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有一天,穷愁潦倒的阿凡提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捡到了一个稀世珍宝,人们都围上来愿出高价收买。阿凡提见这么多人要买,就不断提高要价。有人出到五千块,而阿凡提则非一万元不卖。这时有人说:“阿凡提,五千块还不卖?你的珍宝一文不值!”
阿凡提听了这话,一生气就醒了,一看手里根本没什么珍宝,周围也没有争购珍宝的人,就又赶紧闭上眼睛说:“五千就五千,卖给你吧!……”
这就是阿凡提式的幽默。
后来阿凡提成了学者,整天手不离书本。他的妻子让他去买油,阿凡提拿一个大瓷碗到了店铺,付了钱,等着打油,他继续看书。油打满了,阿凡提端起碗要走,店主说:“等一等,阿凡提,还剩一点油,往哪盛?”阿凡提不假思索地说:“就那么一点了,盛在这里吧。”说着他把碗翻过来,店主把剩的油倒在了碗底里。回到家,妻子问:“怎么就买了这么点油?”阿凡提说:“这边还有。”说着把碗又翻过来,连碗底的那点油也洒光了。……
阿凡提像相声演员,常拿自己开涮。把自己当成讽刺对象,就可以少惹麻烦。
阿凡提是维吾尔人聪明智慧的化身,是人民心声的代言人,是人民的欢乐、笑声、正义、仁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其实,阿凡提是一个国际性的人物,阿拉伯和中亚国家,都有类似阿凡提这样的智慧人物、幽默大师。
阿凡提的故事是产生于察合台汗国至叶尔羌汗国时期的民间故事。阿凡提的全名叫纳斯尔丁·阿凡提。纳斯尔丁是他的本名,“阿凡提”是“先生”或“老师”的意思,是人们为纳斯尔丁加的尊称。因为他嘲笑世人的愚蠢,嘲笑财主的贪婪,嘲笑法官的伪善,嘲笑国王的作威作福、为福不仁……人们敬重阿凡提这样的理想人物,所以就给他冠以一个最亲切、最朴素的称呼:“先生”。
其实,阿凡提是一个虚构的人物,阿凡提的故事是集体的创造,是维吾尔民间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它不是一个人的创作成果,而是把一切人的智慧、心愿、爱憎和生活中的笑料,集中在阿凡提一人身上。
国王问阿凡提:“这里有正义和金钱,你选择什么?”阿凡提说:“我选择金钱。”国王不屑地说:“要是我呀,一定要选择正义。正义难得,金钱算什么!”阿凡提说:“谁缺什么就选择什么。
尊敬的陛下,你选择的东西,正是你最缺少的呀!”
阿凡提的故事中,最短小的只有几十个字。
喀孜(宗教法官)问阿凡提:“阿凡提,你见多识广,可是你见过魔鬼没有?”阿凡提说:“见过。”喀孜又问:“魔鬼是什么样子?”
阿凡提沉吟了一下说:“你去照照镜子就知道了。”
这样的故事,都是以假托的方式讽刺对方,表达含蓄,留有余地。正是故事中的夸张变形,而又文笔曲折,才引起人们会心的笑声。
一个自作聪明的财主与阿凡提一起吃西瓜,偷偷把自己啃的瓜皮放在阿凡提面前,吃完就故意戏弄阿凡提,说对方面前堆了这么多瓜皮,可见他的嘴有多馋。众人因之大笑一通。这时阿凡提才慢条斯理地说:“我吃了瓜留下了瓜皮,可是巴依(财主)
您吃瓜,连瓜皮都吞下去了,半块瓜皮都没剩。”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并没有说财主这时有多狼狈。阿凡提善于将计就计,在被动中求主动。他反击财主曲折而意在言外,要靠听众思之才得效果。这种令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艺术手法,在阿凡提故事中处处可见。
阿凡提一面走路一面看书,不料撞上乘车出巡的国王,只有五、六步远了,阿凡提来不及回避。国王大怒道:“大胆的阿凡提,见了国王都不知道回避。人们都说你聪明,我看你愚蠢得和毛驴差不了多少。”阿凡提急忙躬身说:“是的,陛下。我和毛驴也就只差五、六步的距离。”
阿凡提没有嫉恶如仇,也没有大义凛然,而是用迂回的方式“恶毒”地咒骂了国王。
阿凡提是一位游侠,有一次他骑着毛驴到另一个国家,又遇上了骑象出巡的国王。不料阿凡提骑的毛驴突然大叫不止,惹得国王发了火,骂阿凡提不该让他的驴对着国王叫。阿凡提想了想说:“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毛驴只有见了毛驴才叫唤呀。”
阿凡提装疯卖傻,随机应变,既暗示了国王是驴,又不暴露自己的“险恶”用心,这样造成的效果,不是比仗义执言正面反击国王,更具有戏剧性吗?
还有的故事,究竟它讽刺了什么,好像没有确定性。大夫给阿凡提看病,后者无钱买药,大夫就应付地说:“回去煮鹅汤喝,就会好的。”阿凡提更无钱买鹅,就来到一个有鹅游来游去的湖边,把带来的馕拿出来蘸着湖水吃。过路的人问他这是干什么?
阿凡提说:“我不是正在就着鹅汤用餐吗?”
这种不确定性,更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在阿凡提风趣浪漫的情调后面,不是也藏着一些酸楚和无奈吗?
如果没有阿凡提式的幽默,生活将是多么苍白和贫乏。但若没有爱情,则更是白活一世,空有一次人生。
与阿凡提的故事同样在塔里木河流域广泛传播的,是那些扣人心弦、叫人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
这些故事用诗和戏剧的形式流传数百年,堪称爱情经典。
它们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莉叶》,是维吾尔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类似的爱情故事,在维吾尔民间流传很多,许多诗人也把爱情故事当做创作题材,写出了大量的长诗。其中有七部长诗很出名,被誉为维吾尔族七部爱情诗经典。这七部爱情长诗是《艾里甫与赛乃姆》、《塔依尔与祖赫拉》、《玉素甫与孜来哈》、《莱丽与麦吉农》、《帕尔哈德与西琳》、《热比亚与赛丁》、《瓦木克与乌祖拉》。
这些长诗分别是在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由维吾尔诗人创作的。其中《艾里甫与赛乃姆》这首长诗的作者是喀什人玉素甫阿吉。其余几部多为阿不都热衣木·那札里创作,这位诗人也是喀什人。
《艾里甫与赛乃姆》创作于十五世纪,这部长诗是七部爱情长诗中惟一以喜剧结尾的,其他六部长诗都是爱情悲剧。
这些长诗都取材于民间传说。《艾里甫与赛乃姆》长达一千七百多行,故事说国王与宰相在打猎时,都遇到一只怀胎的羚羊,因为王后和宰相夫人当时都怀有身孕,他们便没有把母羚羊射死。由于这次偶然的巧合,他们便指腹为婚,约定将来如果生下一男一女,长大后就让他们结为夫妻。后来王后生了女孩取名赛乃姆,意为美人。宰相夫人生了男孩,因宰相猝死,就给男孩取名艾里甫,意为孤儿。艾里甫与赛乃姆从小一起读书玩耍,两人青梅竹马,形影不离。长大后相互产生了爱情。可是艾里甫的家境越来越贫寒,国王就背信弃义,违约将赛乃姆许配给一个贵族公子,把艾里甫放逐到遥远的荒野受苦。赛乃姆悲痛欲绝,卧病不起。后来赛乃姆终于逃出王宫,与艾里甫在深山相会,两人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数年后国王又到山中打猎,偶然碰到一位非常美丽的民间女子,就一见钟情,对这女子爱得如痴如狂。后来才知道这是自己的女儿赛乃姆,国王亲身体验了一次爱情的痛苦,才开始醒悟,成全了艾里甫与赛乃姆这一双忠贞的恋人。
艾里甫与赛乃姆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维吾尔人。塔里木河边的村庄里,人们给这动人的故事配上优美的十二木卡姆乐曲,常常在麦西来甫活动中演唱。长诗中的许多诗句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