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物秘密最有趣
26381800000033

第33章 有脊椎动物(19)

单孔目动物 大多数哺乳动物产下的都是活的小动物。单孔目动物是唯一的下蛋的哺乳动物。它们产下的软壳蛋10天就可以孵化。孵出的光光的、还没完全发育的幼体需要母体的喂养和保护。虽然它们被认为是初等的动物,它们仍具有哺乳动物的其它的特性——恒温,有皮毛,幼体需要喂奶。

2、鸭嘴兽

鸭嘴兽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单孔目动物。它们的蹼趾和喙像鸭子,尾部像海猩,没有****,但在肚子上有一个小袋,里面分泌出乳汁,小鸭嘴兽靠添乳汁长大。鸭嘴兽生长在河溪的岸边,大多时间都在水里,它们的皮毛有油脂能使身体在较冷的水中仍保持温暖。在水中游泳时它们闭着眼睛,靠电信号及其触觉敏感的鸭嘴寻找在河床底的软体虫及小鱼虾为食。鸭嘴兽生殖是在岸边挖的长隧道内进行的。它们一次最多产三只卵,小鸭嘴兽出生后6个月就能自己到河床底觅食。

卵生

蛇和鸟是下了蛋,再把小蛇和小鸟从蛋壳里孵出来,它们是卵生动物。而小兔和小狗则是由它们的妈妈直接生出来,吃妈妈的奶水长大的,它们属于哺乳动物。然而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小溪和河、湖边的鸭嘴兽与卵生动物和哺乳动物都不同,十分奇异。它既是卵生的,但又靠哺乳来喂养幼兽。

游泳

鸭嘴兽身长有50厘米左右,全身长满了细而密的柔软短绒毛,油光发亮,不怕水,嘴巴扁平,又扁又硬简直和鸭子的一样,其感觉比猫的胡子还灵敏,能准确捉到水底淤泥里的小动物。鸭嘴兽没有耳廓,游泳潜水时耳孔和眼睛上的肌肉褶皱就把耳孔和眼睛紧紧盖住,使水进不去。另外它还有一个长15厘米左右的扁平的尾巴,能起舵的作用;四个脚的脚趾中间有蹼,能伸能缩,游泳的时候能伸到爪外,这些特点说明鸭嘴兽是非常适合在水中生活的。

洞穴

鸭嘴兽大部分时间在水里度过,但它也挖洞筑巢。一个洞口挖在岸边近水的树下,用碎石碎草遮盖伪装;另一个洞口挖在水下。巢穴里是用草和树叶铺成的。

鸭嘴兽在水中交配,半月后,产出两个白色的,直径只有1.7厘米的软蛋,而这时胚胎约已在母兽体内发育15天了,这一点与爬行类和鸟类都不同。生蛋后,母兽就开始呆在巢穴中孵卵,很少活动。10天左右,幼兽破壳而后,新生的胎儿很小,体上无毛,眼也未睁开,小嘴也不是“鸭嘴”。十几天后,幼兽开始吃奶,母兽仰卧,腹部的低凹处渗出奶汁,幼兽爬在母兽的腹部舔食奶水,因为没有****,则边吃边用小嘴按压母兽腹部乳区,得到足够的奶水。经过120多天,幼兽才发育完全,渐渐不吃奶了,晚上出窝游泳、觅食,开始独立生活。

毒刺

雄鸭嘴兽是仅有的几种有毒的哺乳动物的一种。在每只后足上,有和毒腺相连的毒刺,它把毒液通过毒刺注射到猎物体内。毒刺可以用来阻止敌人或防御捕食者的进攻。

灰嘴鸭嘴兽

这种半水生的哺乳动物生活在东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池塘和溪水边的洞穴内。它们天生就有领土观念,都想要一块属于自己的河段。包括它的嘴和尾巴,这种鸭嘴兽长45~60厘米,它非常柔软和灵活,会在河床上捕捉猪物。它对猎物所发出的微弱的电场十分敏感。

水下猎物

在黎明和黄昏,鸭嘴兽离开洞穴出去觅食。它潜到水底,可以在水下呆最多5分钟。它的眼睛和耳朵在水下被一层皮肤所覆盖。鸭嘴兽用它的嘴巴在泥土中搜寻食物,它捕捉住猎物后,把它含在嘴里,当嘴里满后,它浮出水面,用角质的牙齿磨碎食物。

3、鼹鼠

鼹鼠分长嘴和短嘴两种,两种鼹鼠都有强壮的身体,覆盖着毛和刺,头部向前变得狭小,有很小的鼻子和嘴巴。它们没有牙齿,但它的舌头后部是角质的,可以和嘴巴内部一起磨碎食物,鼹鼠视力很弱,嗅觉却十分灵敏。短嘴鼹鼠生活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几内亚。它们群体生活,在黄昏和夜晚十分活跃,在很多地带,它都能行动自如,并且用鼻子换气在水中游泳。

长嘴鼹鼠

长嘴鼹鼠比短嘴鼹鼠大,毛发更多,但是刺少些,短些。它主要以蚯蚓为食,它用鼻子在地面上搜寻,一旦找到,便用带刺的舌头钩住虫子,送入口内。

针鼹

单孔目针鼹科,体表被针毛,刺间生有粗毛,腹部无刺,仅有粗毛。具管状长吻,鼻孔开在吻端。上下颌无齿,具能伸缩的长舌,唾液腺发达,前后肢各具5趾,爪尖锐,适于掘土。每年产卵1~2枚,雌性把卵置于腹部的育儿袋中孵化,孵化期为28天,幼仔在育儿袋中舔食乳汁。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地。

针鼹外形很像刺猬,也能将身体蜷缩成球状。它生活在干燥的草原和森林中,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到了晚上才外出活动。针鼹常用尖锐的利爪掘土,寻觅食物,喜用黏满唾液的长舌舔食蚂蚁等昆虫。并能以惊人的速度掘土为穴,把自己的身体埋在上中。针鼹和鸭嘴兽都是闻名世界的原始的会生蛋的哺乳动物。

鼹鼠的防御系统

一旦受到惊吓,鼹鼠就竖起它的刺,团成一个多刺的球。如果是在松柔的泥土上,它就会直接钻入土内。但是这无法阻止野狗,它们会把土下的鼹鼠挖出来。为了躲藏食肉动物,它会用刺和爪子使自己躲进岩石缝中,不至于被猎手够到。

以蚂蚁为食

短嘴鼹鼠几乎全都以蚂蚁和白蚁为食。它靠嗅觉来确定蚁类的方位,当它发现蚁巢后,它用它宽大的前足,宽平的爪子扒开蚁巢,它用鼻子在朽木和泥土中找寻蚁穴,它用长18厘米,带有粘液的舌头来舔食蚂蚁和白蚁。

4、有袋目

像袋鼠或考拉那样的长有育儿袋的哺乳动物是有袋目动物。世界上有袋目动物约有280种,其中75种是生活在美洲的负鼠,其余种类都生活在澳大利亚及周围的岛屿上。有袋动物目靠吃昆虫、树叶、肉类为生,它们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环境里,从荒漠、雨林的洞穴到树上、地面,都有它们生存的痕迹。有袋目动物的妊娠期都很短,例如负鼠只有13天。它们生下的幼崽很小,没有毛发,像粉红色的小虫子,幼崽穿过母亲身上的软毛爬进育儿袋,在那里它们以奶为食,直到长大离开为止。

有袋动物

袋鼠、树袋熊一类的动物被称做有袋目动物,或有袋哺乳动物。有袋动物区别于其他哺乳动物的是它们幼仔的生长发育方式。幼小的、未发育的完全幼仔一生下来,便蠕动着爬进妈妈腹部毛绒绒的小袋里,然后选中一个****吮吸乳汁。这个小袋给了什么也看不见,还没长出毛的幼仔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它得以成长发育。有袋动物主要生活在森林里或草地上,其中许多较小的动物只有夜间出来活动。

袋狼

有袋目袋狼科,是食肉性的有袋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本科仅1种。体形似犬科动物,头似狗,背和臀部有13~19道棕黑色横纹,腹部浅灰色,前肢5指,全年都可繁殖,每胎产2~4仔,幼仔3个月后离开育儿袋。分布于澳大利亚及塔斯马尼亚。

袋狼栖息于开阔的森林或草原,也栖息于茂密的雨林中。性情凶猛,下颚强而有力,常袭击小型哺乳动物。喜独居,常夜间活动,善于跳跃,能跳跃到2~3米的高度。主要捕食袋鼠、绵羊等小哺乳动物及鸟类。人类曾经将袋狼作为重要危害家畜的有害动物加以捕杀,现已十分稀少,濒于灭绝。

袋獾

有袋目袋鼬科,躯体粗壮,头短而宽,外形似熊。体黑棕色至黑色,有白色喉斑,通常在体侧和臀部有1个或2个白斑,鼻吻部淡粉红色。育儿袋呈马蹄形,内有****4枚,妊娠期31天,每胎产2~4仔。分布于澳大利亚及塔斯马尼亚。

袋獾常栖息于沿海的灌木丛和桉树林中,白天躲在山洞、树洞或袋熊的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能攀爬,行动缓慢而笨拙。常以小型哺乳动物和蛇类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因而被人们当做害兽大量捕杀,现存数量十分稀少,已濒于灭绝。在其浑身黑色,眼睛发绿,故又被人们称为“塔斯马尼亚魔鬼。”。

斑尾袋鼬

有袋目袋鼬科,毛被短,背部灰色或橄榄色至红褐色,腹部较浅,背部和体侧有白色斑。尾长35~56厘米。雌性育儿袋较浅,具6枚****,每年5~8月繁殖,妊娠期约21天,每胎产4~6仔。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东南部及塔斯马尼亚。

斑尾袋鼬栖息于茂密而潮湿的森林中,性喜单独活动,常夜间外出觅食,捕食小型有袋类动物以及鼠类、蛙类、鸟类和其他动物。善于攀爬,其袭击家禽、家畜并捕食鼠类等,益害兼有。

赤大袋鼠

有袋目袋鼠科,头很小,耳朵大,毛色红褐色,前肢特别短小,后肢粗壮有力,尾粗大强壮,跳跃时常用粗大的尾部调节平衡,蹲坐时也可用来支撑身体,故被人们誉为“第3只脚”。雌性具育儿袋,其分娩产出的幼仔很小,未发育完全,幼仔往往顺着腹部爬向育儿袋,幼仔只有爬到袋中,才能吃到乳汁,并在育儿袋中发育长大。每胎产1~2仔。分布于澳大利亚各地。

澳大利亚素称“袋鼠王国”。赤大袋鼠常集群生活在浓密的丛林中,善于跳跃,常在夜间外出觅食,主食草类、树叶,有时也吃一些农作物。繁殖季节,雄性赤大袋鼠为了争夺配偶,常发生激烈的争斗。赤大袋鼠的毛皮柔软坚韧,为制裘衣之佳品,十分珍贵,同时也是世界其他地方动物园中难得一见的观赏动物。

树袋熊

有袋目袋熊科,是本科中唯一的1种。毛被密,毛绒足,呈丝绒状。背部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头和鼻大,四肢较长。耳缘具的白色长毛,雄性的耳相对较小。前后肢均为5指、趾。雌性具育儿袋,内有****2枚,妊娠期34~36天,每胎产1仔,偶尔产2仔,幼仔娩出后即爬入育儿袋中生活,6~7个月后即可独立生活。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按树林中。

5、袋鼠

袋鼠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动物,在距今25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澳大利亚的红土草原是袋鼠的天堂,这些看似温文尔雅,实则强悍好斗的动物前脚短小,后脚非常强壮。它们长着又粗又长的尾巴,在跳跃时尾巴维持身体平衡,站立时可以支撑着身体。袋鼠跳跃的高度达3米以上,奔跑时速度可达到每小时65千米,犹如一辆中速行驶的汽车。白天,袋鼠通常都在树荫下休息,到了夜晚凉爽时才出来觅食。

幼鼠的成长

大袋鼠大多数一胎一崽。新生幼崽十分小,只有约2.5厘米长,体重相当于雌袋鼠重量的1/30000。尽管后肢十分微弱,前肢却已生出爪来。借助神经和肌肉的配合,它从雌袋鼠的泄殖孔出发,顺着母体的尾巴爬到有袋骨支持的育儿袋里。一进育儿袋,它就四处寻找****,抓住四个中的一个便衔着,把身子挂在上面,继续发育成长。小袋鼠在育儿袋里长到约160天时,才向外探出头来,200天以后,它便开始离开育儿袋,到外面活动。小袋鼠在雌袋鼠的保护下活动,经常从育儿袋里钻出钻进。离开育儿袋后,小袋鼠经过3~4年时间,方才长大成年。

安全的袋囊

袋鼠的孕期只不过1个月,刚出生的小袋鼠大约一颗香豆那么大,身上光秃秃的,没有长毛,而且什么也看不见。小袋鼠要爬进母亲的育儿袋中不停地吃奶,直到育儿袋中已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它时,它才离开。即便如此,它仍会时常将头钻入袋中吸乳。当面临危险时,小袋鼠会跳进育儿袋中,让妈妈带着它快速逃走。它继续吃奶6个月后就比较独立了,但在受惊时,仍会跑到袋囊中去躲避。雌性袋鼠在产仔数天后即可再次怀孕。如果它袋中的幼仔没有夭折,受精卵就会依附在子宫内不发育。如果幼仔死亡或是离开袋囊,受精卵就开始发育,过30天后又会生出一只幼仔。

大袋鼠繁殖之谜

在袋鼠家族中,体形大的就被称为大袋鼠。大袋鼠的繁殖一直是个谜,直到20世纪80年代,生物学家才将这个谜彻底揭开。大袋鼠在1~2月交配。交配期结束后雌代鼠即离群隐居在草丛中,过着孤独的生活,直至分娩。大袋鼠的受精卵分裂到100个细胞左右时,如果遇上了气候特别干燥的不利条件,发育会停止,暂封存在宫里。等到气候条件适宜时,封存的胚胎重新开始发育,并于约5个星期后分娩。袋鼠没有胎盘,所以幼崽的胚胎在子宫的生长时间较短,到了雌袋鼠的育儿袋再吮吸乳汁继续发育。雌袋鼠临产前,一般是产崽前2个小时,会认真清理育儿袋中的杂物。然后背靠一棵树坐下,把尾巴从两条后腿中间向前突出静候幼崽的出生。

重要标志

作为优雅与力量的象征,袋鼠成了澳大利亚国微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另外在他们国际航班的客机上,也画有一只奔跑着的袋鼠:此外,把大袋鼠的形象作为商标在澳洲也是司空见惯的事。

很强的适应性

在袋鼠家族中,体形小些的叫小袋鼠。塔玛是生活在澳大利亚干燥地区的一种小袋鼠,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饮海水解渴。袋鼠的适应性很强,甚至在热带雨林地区也生活着一种叫帕马的小袋鼠。

有袋类动物的运动方式

大多数袋鼠不会走路,只会用强有力的长长的腿进行跳跃,并且有时候速度非常快。有一些树栖的有袋类动物依靠它们腿间展开的薄膜在树枝间滑翔。有一种南美产的尾有卷握力的负鼠可以用它蹼状的后脚在水中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