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瓜果蔬菜妙用(生活实用丛书)
26382200000069

第69章 饮食养生(1)

第一节饮食养生的历史

中华民族通过饮食养生保健的历史源远流长,这种传统是伴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关于烹饪的文字记载,最早是彭祖的“雉羹”了。《中国烹饪史略》说他是中国第一位厨师,是厨师的开山鼻祖,这绝不是夸张之言,但他在食物养生方面的传统经验,后人恐怕知之甚少。关于食物保健的历史,与烹饪一样,恐怕要追溯到彭祖时代了。庄子《逍遥游》中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刻意篇》又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命已矣。此导此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据《列仙传》记载:“彭祖善和滋味,好恬静,惟以养神,治生为事并服广角、水晶、云母粉,常有少客。”说明了彭祖但知道饮食保健,而且尤其善于导引。

彭祖姓钱名铿,是颛顼帝三玄孙,轩辕黄帝的第八代传入。因“制羹献尧”之功而受封于大彭。并传说八百岁时而不知去向,所以后人称之为“彭祖”。因首创“雉羹”治好尧帝厌食症而留传后世,被尊称为“厨行的祖师爷”。并以“善导引行气”,开创我国气功练身的先河,以“延年益寿”而闻名于世,以“导引、烹饪、养生”而为后人所敬仰。到了明、清时期,饮食养生的相关专著层出不穷,饮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更加完善,明代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收录了千余种药物,其中就包含200余种保健医疗性质的食物,养生食疗方剂也有数百种之多。因此,为维护人们的健康、预防疾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综上所述,千百年来,我国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养生理论,它在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节饮食养生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果能够注意饮食方法和饮食宜忌的规律,并结合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但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能够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使人益寿延年。下面,就具体谈论饮食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1.补充营养

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必须依靠饮食源源不断地进行补充。一个人一生中摄入的食物超过自己体重的1000~1500倍,这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中医称为“水谷精微”),几乎全部转化成人体的组织和能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食物对人体的营养功用,还表现在各种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等不同部位的选择性上,即通常所说的“归经”问题,不同的食物,归经不同。例如:葱归肺经,可用于肺气不宣之咳嗽;苦瓜归心经,可用于心火旺盛之口舌生疮;茶叶归肝经可明目清肝等等。这说明应当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饮食,最大限度地发挥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

2.预防疾病

现代医学表明,人体如果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会导致疾病,例如钙质不足会引起佝偻病,维生素缺乏会患夜盲症、脚气病、坏血病、口腔炎、软骨症等,而通过食物的合理搭配,便可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我国医学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通过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血病等。而且,中医学还注意利用某些食物的特异性功能,如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用葱白、芫荽预防感冒,用大蒜预防癌症,用胡萝卜粥预防头晕等。近些年来,人们还主张用生山楂、红茶、燕麦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用玉米粉粥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3.治病防衰

食物与药物都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但食物人们每天都要吃,与人们的关系比药物更为密切,因此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饮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过补肾益气、健肾强身而产生的。医学临床实践证明,肾的精气不足,常会产生牙齿松动、须发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征象。

第三节饮食养生的原则

1.合理调配

人若常吃某一种食物是不能维持身体健康的,因为有些必需的营养元素,如一些脂肪酸、氨基酸和某些维生素等,无法由其他物质在体内合成,只能直接从食物中摄取。而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为了保证人体的健康,就必须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食用。我国绝大多数居民都习惯早餐“凑合”。一些机关、工厂食堂、学校的早餐通常是稀饭、馒头、咸菜,很少提供优质蛋白食品。一些学校学生,由于早餐质量太差,往往在第三节课就感觉饥饿,听课效率下降。

现代营养学将食物分成两大类:一类主要是提供人体热能的,叫热力食品,也叫主食,在我国大多是粮食;另一类是副食,主要用于更新、修补人体的组织,调节生理机能的,又叫保护性食品,例如豆制品、蔬菜、食油等。副食中的肉类、蛋类、奶类、鱼类、海产类、豆类和蔬菜等,都能供应大量的优质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维生素、磷脂、钙、磷、镁、碘等重要营养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但副食在营养上也各有不同,因此,也应合理搭配食用和变换食用。中国营养学会1991年曾向我国人民建议过目前几年间的膳食构成标准,按平均每人每月计算,应摄取以下食品:粮食类28.4斤,干豆类2斤,薯类6斤,乳类4斤,蛋类1斤,鱼虾类1斤,蔬菜类24斤,水果类1.6斤,肉类3斤,植物油半斤。上述材料表明,饮食的种类丰富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使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补充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2.五味调和

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具有这五种味道的食物,不仅是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品,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中医学者认为,味道不同,作用也可能不同。如酸味食品有敛汗、止汗、涩精、止泻、收缩小便等作用,像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苦味食品有清热、泻火、降气、解毒、燥湿等功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甘味食品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桂圆肉、红糖、蜂蜜、米面食品等;咸味食品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功效,如盐、紫菜、海带、海蜇等;辛味食品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胡椒、辣椒等。所以,在选择食物时,必须要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健康。如果五味过偏,便有可能引起疾病的发生。

3.讲究卫生

俗话说:“病从口入”,说明了注意饮食卫生非常重要。我国人民历来有注意饮食卫生的传统习惯,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一些不宜吃食物:“食而竭,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

家用餐具上容易沾染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因而,餐具要经常清毒。消毒前,应先将餐具清洗干净,用热水或碱除去油垢,再进行消毒效果更好一些。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蒸气消毒和漂白粉消毒等等。

4.饮食有节

是指饮食应当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注意吃的科学和方法。具体说来,是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

一是饮食要适量。意思这是说人们吃东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应恰到好处,饥饱适中。人体对所吃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贮存,主要通过脾胃来完成,若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正常消化食物量,就会产生多种疾病。南北朝时道家著名人物、医药学家陶居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何必餐霞服大药,妄意延年等龟鹤。但于饮食嗜欲中,去其甚者将安乐。”“餐霞”、“服大药”,是指当时追求长生不老常用的两种方法,陶居这首诗歌的目的在于劝告世人:何必去追求什么长生不老药,还想依赖那些东西益寿延年,寿比龟鹤。只要在饮食嗜好中,改掉那些最有害的毛病,就会给你带来健康与安乐。那么,哪些是饮食嗜欲中的“甚者”呢?饮食过饱便是一甚。

二是饮食应按照正常时间。“不时,不食”,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比例应该是3:4:3,是指如果一天吃1斤粮食的话,早晚餐各吃3两,中午吃4两,这样的比例比较合适。有人观察,每天早餐摄入2000千卡的热量,对体重并无明显的影响,而把这么多热量放在晚餐摄取,人的体重就会明显增加。这表明,影响体重的原因,“什么时候吃比吃什么还重要”。

5.烹调有方

这是因为合理的烹调能够使食品色、香、味俱全,不但促进食欲,而且有益健康。如炒菜时要急火快炒,不应长时间炖煮,而且要盖好锅盖,避免溶于水的维生素随水蒸气跑掉,也防止在加热情况下,本已容易氧化得到破坏的维生素C再得到充足的氧气而加速氧化破坏。在炒菜时,应加少量的醋,既可调味,又可保护维生素C少受破坏,这是因为维生素C是一种还原性物质,在酸性条件中比较稳定,而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加热,很容易氧化成二酮古洛糖酸,失去营养作用,加醋可以抑制这一氧化过程。

在各种烹调方法中,蒸对营养素的破坏最轻,其次是炸,再其次是煎,炒。对营养素破坏最厉害的是煮。但是不论哪种方法,最好能够做到热力高,时间短。总而言之,要掌握做菜的火候恰到好处。

在主食制作方面,煮饭、煮豆、煮粥,都不宜放碱,因为碱容易加速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B的破坏。

中医营养学还认为在食物的制作过程中,应注意调和阴阳、寒热;在老人饮食方面还提倡温热、熟软,反对粘硬、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