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圆做人成功做事
26383600000056

第56章 处事变通之学(12)

(五)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古人告诫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意思是说,安居的时候,要随时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难。保持警惕,才能有所准备。有所准备,才能避免突然降临的灾难。

一代奸臣宰相严嵩,曾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皇上也惧他三分。按说,生活在他的手下是很放心和安全了。可是,就有一位严府的仆人,不但为此不安,而且巧妙安排日后事宜。

有一年正月二十八。这天正好是严嵩的生日。亭州人刘巨塘是宜春县令,到京城拜见皇帝后,就随众人前往严府为严嵩祝寿。寿礼后,严嵩疲倦了,其子严世蕃命人关上大门,禁止出入,以使严嵩好好休息。刘巨塘因来不及出门,被关在严府内。时至中午,刘巨塘饥渴交加,可严府大门紧闭,刘巨塘急得团团转。

这时,一个叫严辛的人,自称为严家仆人。他把刘巨塘从一条小路领到自己的住处,并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请刘巨塘享用。饭后,严辛对刘巨塘说:“请台下日后多关照。”

刘巨塘奇怪,问严辛“你的主人正是显赫昌隆的时候,我能帮你什么忙呢?”

“太阳也不会总是当午时分。”严辛情真意切地望着刘巨塘,“但愿台下不忘我今日的托付!”

果然如严辛所云,几年后,严嵩破败,严世蕃被杀,仆人严辛则因为窝赃二万两银子羁押在狱中。此时的刘巨塘,恰好在袁州当政。想到旧日严辛的善举和托付,刘巨塘为其减轻罪行,改判为发配边疆。严辛总算死里逃生,避免了杀身之祸。

严辛居安思危,于正午时分的灿烂阳光下,思虑到黄昏的黑暗,终究免遭杀身之祸,这对我们今天在经济领域不无启迪。善于从平静中预见到帲机,从而早做准备,定出立于不败之地的良策。

(六)深藏好恶,无懈可击

领导者要坚守虚静,应该注意的还有不轻易流露爱憎情感,不可暴露自己的嗜好。因为部下一旦得知领导的爱憎情感和嗜好,必然会迎合上司,并掩饰自己的真实欲望,需要的时候,还会欺骗和蒙蔽上司。

现代的一些有关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也常常教诲人们要注意别人的爱好,并想方设法投其所好,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对方喜欢集邮,那么要找他帮忙时,最好带上几枚精致的邮票;对方喜爱读书,便送他几本装帧精美的书籍;类似的这种教诲几乎可以在任何一本介绍推销方法的书中找到。这表明,迎合人本性的喜好厌恶,是古今都被广泛运用的方法。贤明的领导者如不能提防这一点,则后果不堪设想。

韩非子于是告诫道:“身为一国之主,如果不懂掩饰其内心,隐藏其嗜好,那么臣下巴结,蒙骗君主,甚至出现像子之、竖刁、易牙这样的人物,是很容易的。”

相反,如果太不轻易流露自己的喜爱嗜好,臣下反而会暴露出真面目,君主便不至受骗了。

韩非子又讲了这样的故事:由于齐桓公喜欢紫色的衣服,所以国人都学着也穿起紫衣服来。于是,市面上紫色布料价格高涨,为素色布料的五倍。桓公很担心,就与管仲商量。

“因为我喜欢紫色衣服,结果紫色布料价格昂贵。全国百姓也都喜欢紫色衣服。你看该怎么办?”

管仲回答道:“大王若想阻止,不妨试着不穿紫色衣服,同时也不妨告诉左右说你已经不喜欢紫色的衣服了。若有左右亲信穿着紫色衣服来,你一定要叫他退下,以表示你讨厌紫色的衣服。”

桓公照此办理,结果第一天就没有一个左右亲信再穿紫衣服,第二天,宫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而第三天则全境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

君主处于至高之位,是众“矢”之的。君主一旦表露其喜厌,则天下人莫不群起而效仿之。这样,君主想要明断事务、监察百官也就困难了。因此,君主应该绝对坚守虚静,让臣下无从摸到君主的喜恶,臣下摸不到君主的喜恶,自己的喜恶就会显露出来了。

还应注意的是,仅是上司坚守虚静,不流露自己的意图、欲望、喜好还不够,还必须设法使部下行动起来,这样才能够以静制动,通过隐秘地观察部下的言行,把握部下的本来面目。因为如果部下也同样保持虚静,行韬晦之计,上司便无从掌握部下了。

(七)避免争斗,乱中求安

在历代的政治中,权谋和纷争常常占有重要位置。对于为政者,一切从社会民生出发,不介入权谋之争,超然于其外,坚守节操,是必须的素质。

身居乱世,为君不易,为臣相则更难。上有君王,下又面对权力角逐的争斗,为保全性命,进而求取社会民生的发展,作为政治家,所做的选择实乃至关重要。晏子在齐庄公被杀后,幸免于难,这里有晏子平素的威望所在,但很大程度亦在于他未介入君臣之间的纷争戎斗。

崔杼杀了齐庄公,立庄公的儿子为君,为巩固其势力,就让文武大臣到祖朝发誓。晏子怒斥崔杼,崔杼虽然愤怒,但因晏子以正直而闻名,终也不能杀他。

晏子不慌不忙,从容离去。仆人见他坐上车,就要赶马快跑,他按住仆人手说:“不用着急,慢慢走吧,跑快了不一定就能活命,走慢些也不一定非死不可。”晏子之安然若泰,是出于心底无私的品格。只有素有为社会而存亡的抱负,才会有晏子的豪气。在****之时,晏子的表现可谓难能可贵,亦足以为后世之楷模。

老子说:“以其不争,所以天下莫能于之争。”老子是说,只有具有不争之德,才可避免介入私利的纠纷、俗事的缠绕,而进入清静无为之境,这样,因为无所争,所以也就没有人能够争得胜你。老子的思想中具有拒绝一切世俗欲望的一面,但就其揭示的道理而言,对于为政者,还是有启发的。

郑国的子产为相前,当郑国侵蔡取得一些成功、大小官员欢欣若狂时,他却在长辈面前说道:“小国没有文治而有武功,灾祸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如果楚国兴师问罪,我们能不屈从吗?屈从楚国,晋国必然派兵讨伐,晋楚轮番伐郑,郑国从此就别想安宁了。”

年轻的子产把不争之德运用于政治之中。事实也正如子产所料,郑因此遭受楚、晋的轮番讨伐,加之郑国又出现了内乱,很快整个国家便陷入了危机。

子产受命于危难之时,为保社稷,他在国内注重改革,在国外展开有效的外交活动,军事上,他重视防术,很快就使郑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由于郑国与诸国争斗中能避争戎斗,自立自强,也就取得了外交的主动权。

他使郑国在****的时代保20年的平安。应该说其年轻时的议论和主张,在政治上是得到了出色的运用和发挥的,这无疑是子产的智慧之晶。

在古代的政治中,权谋和纷争常常占着重要的位置,也正是于此背景中,晏子与子产的立身、立国之术也就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