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白宫200年内幕
26384700000022

第22章 “火的考验”(2)

山雨欲来风满楼。可以说,在林肯就任总统前夕,美利坚合众国正处在立国以来史无前例的危机关头。毫无疑问,等待林肯的,将是一次血与火的艰难考验。

祸起萧墙

林肯在当选为总统后,心情并不轻松,他曾有过一次奇特的幻觉,对此,林肯向他的秘书约翰·海作了描述:“在当选之后,我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只想休息。我一下子就躺倒在寝室的睡椅上。在我躺的地方对面是一只办公桌,桌上有一面可以转动的镜子。我往镜子里一瞧,几乎全身都呈现出来了。但我看见镜子里面清清楚楚地有两张不同的脸。一张脸的鼻子尖离另一张脸的鼻子尖大约有3英尺远。

我站起来,看看镜子,这个幻象就消失了。躺下以后,我又看到了,似乎比第一次还要清楚。然后,我发现一张脸比另一张脸要苍白些。我站起来,眼前又什么也没有了。后来我走出房间。由于当时实在太兴奋,也就把这一切忘了;不,应该说是几乎,而不是全部忘了。因为那个幻影不时还浮现出来,使我感到不好受,好像有件不吉祥的事情发生了似的。我将这一切告诉了我的妻子。她有些担心。几天后我又试了一次,果然又出现了这种幻影。在此以后,为了让我妻子看看这个可怕的现象,我费了很多力量去试,可是那个幻影怎么也召不回来了。她说这是我还要连任总统的‘征兆’;脸色苍白也是个预兆,意味着在我第二任期内,我就要离开人世了。”

林肯的就职典礼一如惯例,定于1861年3月4日举行。首都华盛顿那天看起来和平常一样,显得无忧无虑。实际上,人们都感到紧张和抑郁。谣传从弗吉尼亚或巴尔的摩来了许多分离派暴徒,要袭击首都和阻止新总统就职。尽管政府有关方面加强了安全警戒措施,但因兵力有限,仍不能使人群中尽是黑色礼服的阴沉气氛变得明快欢乐起来。

当庆祝总统就职的游行队伍在徐徐走过宾夕法尼亚大街时,一阵狂风掀起遮天蔽日的尘土,使整个游行的队伍看起来像是送葬的纷乱人群。

国会大厦圆顶尚未竣工,周围支着纵横交错的吊杆,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印象。已是白发苍苍的布坎南总统和腰弓背驼的首席法官塔尼一脸肃穆,当选总统林肯则像刚从乡间走来的粗手笨脚的农夫,局促不安。

人们只是后来在听到那高嗓门的坚定声音吐出就职演说的庄严词句时,精神才为之振奋起来。

林肯在演说中阐述了自己对当时重大政治争端所持的观点和政策。他指出:“从一般法律和宪法的角度来看,各州组成的联邦是永久性的。”因此,“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单凭自己的动议合法地退出联邦,任何为此通过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林肯重申共和党所提出的保证,即尊重各州的奴隶制,并执行对各自由州有色人民具有适当保障的任何逃亡奴隶法。他劝告南部分离分子不要发动内战,他说:“内战这一重大问题的决定权,是操在你们手里,而不是在我手里。政府将不会向你们进攻。我将一如宪法本身明确责成于我的那样,竭力做到使联邦的法律在所有各州均得以忠实执行。宪法赋予我的权力将被用来保持、占有和掌握属于政府的财产和土地,以及征收各种赋税。”

但是,林肯对南部蓄奴州的迁就,并没有换来分离分子的回心转意。在林肯就职的第二天,他就接到萨姆特要塞联邦驻军罗伯特·安德森少校送来的紧急报告,他们已被叛军团团包围,要是在几周内再得不到给养的话,他们将被迫放弃这个要塞。

萨姆特要塞位于查尔斯顿港口处的一个岛屿上。当南卡罗来纳于1860年12月20日退出联邦时,这个要塞还未被占领。派驻这里的联邦军队有80多名士兵,守军指挥官是安德森少校。1861年3月1日,南部同盟任命皮埃尔·博雷加德准将为查尔斯顿驻军司令,并下令包围萨姆特要塞。尽管这个要塞在当时的战略价值不大,但如果让南部叛军轻易占领,就必然使联邦原则受到严重的损害。一位新闻记者对林肯说,要是放弃了萨姆特,“你的政治生命也就完结了,你只能战斗。”

但在林肯总统召集的几次内阁会议上,多数成员竟反对接济要塞,以避免战争。此时南部叛乱分子不断向林肯总统示威:“让你们总统试试向萨姆特增援吧,战争的警钟将响彻南部的每一个山头和河谷。”3月底,在林肯政府内部,赞成与反对的意见仍相持不下。但民众要求政府“坚守要塞”的呼声却日益高涨。这就增强了林肯总统的决心。3月30日,林肯下令组织一支远征部队,务必于4月6日前做好一切准备,去解救萨姆特要塞。

南部同盟“总统”戴维斯闻讯后于4月9日召开“内阁”会议,通过一项决议:授权查尔斯顿的博雷加德司令要求萨姆特要塞联邦驻军在给养船到达之前投降,如果遭到拒绝,就用重炮进行轰击,以武力迫使其投降。4月12日凌晨4时30分,在联邦政府运送给养的远征舰队到达之前,叛军的大炮向要塞开火了。经过34个小时的4,000多发炮弹的轰击,联邦驻军终因寡不敌众而投降。

4月14日下午,叛军降下了合众国的星条旗,将南部同盟的星旗插上了萨姆特要塞。一场血腥的4年之久的美国内战由此开始了。

从萨姆特要塞的陷落林肯认识到,只有依靠强大的武力才能保存联邦。他立即征募了7,5000千名志愿兵来平息这场叛乱。他还召开了一次国会特别会议以部署有关的军事行动。4月19日,林肯总统命令封锁所有的南部港口,切断他们的战争物质保证。5月3日,林肯又下令征召4万多名志愿兵。北部人民群众立即热烈响应,纷纷应召入伍。印第安那州一名刚过16岁的青年对他的父亲说:“我们必须有更多的士兵。我们的祖先建立起这个联邦,我们要从毁灭中拯救它。”马萨诸塞州的安德鲁州长已经将该州民兵动员组织起来了,一听到总统的号召,他就马上响应说:“命令已收启,我们从哪条路线出发?”不到3

个月,林肯政府就征召到31万人的士兵,比最初的要求多出3倍。

战争爆发后不久,田纳西、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和阿肯色这4个蓄奴州也先后加入南部同盟。从当时南北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北部拥有全国34个州中的23个州,占全国领士面积的75%;北部自由人口近2,000万,是南部人口的两倍多,并拥有全国工业的主体,北部的经济实力占压倒优势。北部还能对南部港口实行有效的海上封锁,使南部同盟无法从国外获得急需的补给品。另一方面,南部则拥有许多国内最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主要是在熟悉的地区作战,而保卫蓄奴制的军队往往会作殊死的抵抗。此外,南部人发动的战争得到了列强的同情,因为它的棉花对欧洲的工厂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南部奴隶主声称他们脱离联邦仅仅是为了捍卫州权,而事实上他们不惜孤注一掷的真正目的是维护和扩展奴隶制度。就其性质而言,奴隶主所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北部资产阶级希望有一个统一、稳定的联邦,以便限制奴隶制扩展的条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此,他们不会坐视分裂的阴谋得逞,正如林肯所言:“这场斗争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北部的战争目的无疑具有正义性。

但是,在战争爆发后直到1862年夏、秋之际,联邦军队在战场上却接连败北。

1861年7月,联邦将领欧文·麦克道尔率领一支约3万人的军队,渡过波托马克河,去攻击弗吉尼亚州马纳萨斯铁路联轨站附近的由博雷加德率领的22,000名南部同盟军。7月21日,麦克道尔对据守在一道叫布尔伦的小河后面一片高地上的博雷加德发动了进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不久南部同盟的9,000多名援军及时赶到,战场形势急转而下,联邦军的撤退变成了大溃退。

布尔伦河战役(亦称“马纳萨斯战役”)失败的消息传来后,华盛顿为之震惊。3个月结束战争的那种乐观论调销声匿迹了。经过这次失败,林肯政府才开始为艰苦的持久战做准备。而南部则因初次交战的胜利而沉湎于一种自负自夸的状态。

在这次战役后,林肯总统立即召见乔治·麦克累伦,授权他取代麦克道尔指挥波托马克地区的联邦军队。麦克累伦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熟谙军事理论,但在战场上却是一个过于谨慎的指挥官。他奉总统之命向南部的里士满挺进,于1862年率领10万大军到达弗吉尼亚沿岸地区。但他幻想通过充足的军事准备,对里士满实行一次胜利进攻,所以就采取了拖延战略。这就使南部同盟的将军约翰斯顿能及时集结兵力击退麦克累伦,拯救他们的首都里士满。南部同盟司令罗伯特·李乘胜向北发动突击,企图经过马里兰州占领宾夕法尼亚州的哈里斯堡。

在途中,罗伯特·李于1862年8月在第二次布尔伦河战役中击败由约翰·波普将军指挥的占优势的联邦军队,并乘胜挥师北上,渡过波托马克河,进入马里兰,以威胁联邦心脏。9月17日晨,两军在安提塔姆附近约3英长的战线上展开激战。联邦军兵力为南军的2倍,而且发挥了火炮的优势,南军伤亡惨重。罗伯特·李无法承担重大损失,在18日开始向南退却。在此关键时刻,昏庸的联邦军将领麦克累伦竟不追击,使南军安然逃脱。他的失职使北部舆论大为愤慨。11月7日林肯总统终于解除了麦克累伦对波托马河地区联邦军队的指挥权。

与此同时,在西部战场上,由格兰特将军指挥的联邦军队在田纳西州和密西西比河流域打了几次胜仗;在南部战场上,巴特勒将军在联邦海军法拉格特的舰队配合下,于1862年5月11日攻克南部最大的贸易中心和港口新奥尔良。

在南北战争的关键时刻,林肯总统一方面运筹帷幄,指挥联邦军队在各条战线上的作战,另一方面又采取果断措施,推动国内改革,以加速战争的进程。1862年5月20日,林肯颁布了《宅地法》。该法规定:凡身为家长,或年满21岁的合众国公民,自1863年1月1日起,只需交纳10美元手续费,即可获得160英亩国有土地;在此土地上耕种5

年后即可领取执照而成为所有者。《宅地法》的颁布不仅堵塞了奴隶制向西扩张的通路,而且争取到西部人民对联邦的广泛支持,有利于联邦军队的战略反攻。

1862年以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林肯日益认识到解决奴隶制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声称,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刻来到了,它使我感到奴隶制必须死亡,以便国家能够生存。”同年9月,林肯将已多次修改的《初步解放宣言》公诸于世。它首先宣布:在未参加叛乱的4个边界州中,将实行逐步地有偿地解放奴隶的措施。接着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

1863年1月1日,林肯正式颁布《解放宣言》。北部人民为此欢欣鼓舞,南部种植园的400万黑人奴隶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光明前途,纷纷逃亡北部。其后不久数以万计的黑人怀着对奴隶制的满腔怒火,加入了联邦军队,他们战斗顽强,成为一支勇不可挡的生力军。

《解放宣言》的发表,产生了直接的、积极的效果。是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献,受到当时国际进步舆论的高度赞誉。

化解“特伦特号”邮轮风波

美国内战的爆发,引起欧洲的极大震动。英、法等国对内战进程极为关注。它们大体上是依照阶级阵线而划分为两派。欧洲各国的人民群众对林肯政府的事业给予很大的同情,深信“联邦的胜利将证明民主制度完全正确,而联邦的毁灭则将成为民主制度的致命伤。”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密切注视着大洋彼岸发生的巨变,并及时撰文系统地阐述美国内战的起因及其性质,号召欧洲工人阶级支持联邦政府的正义事业。

但是对于欧洲的统治阶级来说,合众国早已成为他们的眼中钉,因为它的成功鼓舞了欧洲那些激进分子和民主派改革家。欧洲工商业资产阶级宁愿看到一个分裂的美国,甚至幻想南部取得胜利,使美国不能在经济上成为欧洲的竞争对手,而只能居于附庸地位。

而美国南部奴隶主敢于分裂联邦,发动叛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相信南部会得到欧洲列强的全力支持和援助。他们把棉花看作是吸引欧洲列强干涉美国内战的一张王牌。1850~1860年间英国所用棉花的80%来自美国。南部奴隶主由此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欧洲有求于棉花,南部地区就变得不可战胜了。他们吹嘘说,自己手中掌握的“那根小小的、细弱的棉绒,能把世界绞死”。南卡罗来纳的参议员哈蒙德大言不惭地说:“如果有3年不供应棉花,情况将会怎么样呢?英国就会垮台,而且除了南部,整个文明世界将跟着垮台。不,你们就是不敢对棉花发动战争。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敢对棉花开战。棉花就是王!”

可是事实表明,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看法。到1861年4月时,英国市场上有50%的棉花供过于求。而且英国还能从埃及和印度得到棉花。因此,英国和法国的纺织业资本家并没有要求进行干预,反倒欢迎有此机会,来用掉过剩的存棉和摆脱对美国棉花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