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白宫200年内幕
26384700000071

第71章 面对当代挑战(1)

“肯尼迪风格”

1960年,年迈的艾森豪威尔准备离职,两大党都瞩目于比较年轻而又积极活跃在政界之中的后起之秀。共和党提名47岁的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总统候选人,他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来自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一位批评者纳尔逊·洛克菲勒的挑战。同时,为了要用一个作为国际主义者的东部人来平衡竞选名单,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选择马萨诸塞州著名的政治家族的成员小亨利·卡伯特·洛奇,来充当尼克松的竞选伙伴。洛奇自从1952年以来一直担任美国驻联合国的首席代表。比尼克松还要年轻4岁的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先是在西弗吉尼亚州的预选中战胜了自由派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又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击败了一场捧抬艾德莱·史蒂文森的运动,从而赢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随后,肯尼迪又说服走中间道路的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林登·约翰逊,让他当上了民主党的副总统候选人。

肯尼迪出身于爱尔兰裔天主教徒的家庭,其父约瑟夫·肯尼迪是波士顿巨富之一,曾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执政时出任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和驻英大使。约翰·肯尼迪本人毕业于哈佛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所罗门群岛附近的海域作战负伤而荣获一枚紫心勋章以及海军陆战队勋章。1946年当选为众议员,1952年在马萨诸塞州战胜当时大名鼎鼎的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主持人小亨利·卡伯特·洛奇,成为美国参议员。在任参议员期间,肯尼迪撰写了一部以采取不受欢迎的立场著称的有原则的政治家们的集体传记,题为《勇者画像》,他因这本书而获得普利策奖。1956年大选时,肯尼迪角逐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提名,虽未成功,但声名大振。这使他积累了4年后入主白宫的政治经验。1960年1月2日,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参加竞选美国总统。

在接受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演说中,肯尼迪提出了“新边疆”的著名口号,他宣称:

我们今天正站在一片“新边疆”的边缘上———这是1960年代的边疆———一片片充满未知的机会和风险的边疆———一片充满尚未实现的希望和威胁的边疆。

伍德罗·威尔逊的“新自由”曾许给我们国家一种新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曾许给有困难的人以保障和救济。但是,我所说的“新边疆”却不是一套许诺———它乃是一套挑战。它所总括的,不是我所想要奉献给美国人民的东西,而是我所想要要求于他们的东西。它所吁求的是他们的自尊心,而不是他们的钱包;它所提出的许诺,是更多的牺牲,而不是更多的保障。

尽管肯尼迪年轻、英俊且能言善辩,但在竞选中却遇到了颇为棘手的障碍。由于他是天主教徒,而美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天主教徒当过总统,相当一部分民主党人是不赞成的。肯尼迪的政治经验赶不上尼克松,后者曾在艾森豪威尔生病期间实际执掌过政府大权;曾经是罗斯福联盟一大支柱的黑人选民也不信任肯尼迪,因为他在参议院内不曾充当过民权派的政治领袖。

相比之下,共和党人似乎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他们控制着行政部门,掌握着用人、宣传和分配公款的全部权力。他们得到大笔的捐款。

艾森豪威尔的声誉和稳健已经使民主党提出的传统问题变得模糊不清了。他的威望成为尼克松的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而他在职8年的和平与繁荣景象也颇为引人注目。观察家们还想不起有哪一个通过选举执政的党能享有如此广泛的好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即使撇开肯尼迪的没有先例的宗教和年龄问题不谈,他仍有可能会被共和党人击败。

至于尼克松本人,也具有许多竞选的有利条件:工商业大亨的支持,较丰富的从政经验,强大的中产阶级根基以及副总统的职位。而且尼克松一向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口齿伶俐,他的竞选伙伴洛奇也非等闲之辈,在全国远比约翰逊有名,甚至可能比肯尼迪还要有名。

当然,尼克松的不利条件也是显而易见的。年纪较长的选民对共和党人胡佛时代的经济大危机记忆犹新;他在斗争中不择手段的名声———“老家伙尼克松”———是这次竞选运动中他始终脱不开的恶运。特别是,共和党的人数每年都有所减少。1960年发表的一份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在过去10年间,不同职业集团对共和党的忠诚下降的情况。

在回答哪个党“最能满足”他们的利益时,1950年农场主中的28%的回答是共和党;而在1960年,这样回答的则只有18%。在白领阶层中,下降的情况更为显著,从44%降到29%。虽然人们拥戴艾森豪威尔总统,但这种感情很难转移到充当配角的共和党人尼克松身上。

作为在职总统,艾森豪威尔显然喜欢他的副手,而不喜欢他认为是一个“年轻的暴发户”的肯尼迪,他把肯尼迪称作“那孩子”。但他又对许多人讲过“尼克松根本不是总统的料”,这句话也不胫而走,并令人费解。在1960年8月2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在你执政期间,副总统曾经参与过一些什么重大的决定?”艾森豪威尔的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回答竟是:“如果你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可能会想起一件。”

尼克松在《六次危机》一书中提到,艾森豪威尔事后曾打电话向他道歉,说只不过是想“开个玩笑。”但无论如何,总统的这些话对于尼克松的竞选都是非常不利的。

肯尼迪得到了由众议员弗兰克·汤普森领导的一场组织得很好的选民登记运动的帮助,汤普森将大约20万名志愿人员派往所有50个州中的工人阶级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宣传民主党的政纲。9月12日,在休斯顿牧师协会举行的讨论会上,肯尼迪经受住了宗教问题的冲击。他宣称自己坚信政教完全分离的原则,并说如果他发现自己不能解决良心和职务之间的矛盾,他就辞去公职。牧师们对此报以掌声。

这之后,信教问题终于沉寂下去了。

尼克松在竞选运动开始时许诺在每个州发表演讲。他履行了诺言,但这样以来,他在民主党根本无望获胜的地区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而且,或许受到了命运的作弄,尼克松南部之行的第二天,他在北卡罗来纳州被汽车车门撞伤右膝盖,随后伤口发生感染。从8月29日到9月9日这关键的近两周时间内,他只能仰卧在医院的病床上,接受抗菌治疗。恢复活动后,他又在圣路易患上了感冒,嗓子嘶哑了。

这个时候,民意测验表明双方选民的人数趋于接近:尼克松是47%,肯尼迪是46%,尚有7%未定。

9月26日至10月21日两党总统候选人举行的4次电视辩论,是这次竞选运动的高潮和关键。估计有一亿两千万观众观看了至少其中的一次辩论。第一次辩论是最重要的,因为它确定选民对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感受,吸引了多达7千万的观众。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根据辩论的论点,这次交锋似乎是平局,而平局对肯尼迪来说就是得分。因为直到举行辩论的那天晚上为止,尼克松的名气更大。但是,两位候选人的外在形象却有很大的不同:肯尼迪肤色黑红,身体健康、从容自若;尼克松因伤病住院,显得面容憔悴,无精打采,表情阴沉。

最新的民意测验表明,肯尼迪已经以49对46领先,尚有5%未定。尼克松按医生的吩咐,每天喝4杯可可牛奶,恢复了体重,在以后的3次辩论中也得分较多,但这已无济于事。先前那些投票倾向未定的人们已拿定了主意。

随着竞选运动接近尾声,有两项关键事件影响了黑人的选票。尼克松的竞选伙伴洛奇未与任何人商量于10月12日发表讲话说:“内阁里应当有一名黑人……这是我们既定纲领的一部分,我在这里向大家保证。”尼克松却坚决否认了这一说法,这就不可避免地激怒了黑人。

10月19日,当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在亚特兰大的一次静坐示威中被捕并被判处4个月的监禁后,有记者询问尼克松对于此事的意见,尼克松说没有意见。但肯尼迪却作出不同的反应,他亲自打电话给金夫人,表示同情,并由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设法使金牧师获得释放。看来正是这件事,使大批黑人选民倒向了肯尼迪,在关键的几个州里,黑人的支持提供了使他获胜的微弱多数票。

肯尼迪获胜了,但却是在自从1888年以来双方最为接近的一场竞争中获胜的。肯尼迪在总计大约6,900万张普选票中,仅比对手多得11.8万多张,也就是仅仅多得0.2%的****票;但在总统选举人团内,却赢得303票对219票的明显多数。尽管得票成绩不高,肯尼迪和约翰逊却是在全国既享和平又得繁荣的时候,使共和党人的8年统治宣告结束了。他们在年轻、信天主教和南部大有不满等重重障碍下,战胜了艾森豪威尔的巨大威望和尼克松的丰富经验。

10个星期之后,即1961年1月20日,华盛顿狂风怒号,大雪纷纷,整个哥伦比亚特区已是银妆素裹。从各州来的观光者、喜气洋洋的肯尼迪竞选工作人员、外国的使节和显要人物、上任和卸任的官员、一个特邀的由著名作家、艺术家和学者组成的团体,以及近万名各种年龄、各种背景的普通公民,云集在国会山周围,观看新总统的就职典礼。

一亿多美国人则是在电视前观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盛况。

肯尼迪的就职演说简洁洗炼,活泼而又富有气势,堪与林肯的演说相媲美。他说:

我们今天不是庆祝一个政党的胜利,而是庆祝自由的胜利。

这一天象征着一个结束,也象征着一个开端;它表示着一种更新,也表示着一种变革。因为我在你们和全能的上帝面前作了我们的祖先在将近175年以前所规定的那种庄严的宣誓。

让这些话从此时此地,传给朋友也传给敌人吧:火炬已经传递到了新的一代美国人手中。他们是在本世纪诞生的,受到过战争的锻炼,也受过艰难困苦的和平时期的训练;他们为我们悠久的传统感到自豪,不愿亲眼看到或听任我们国家过去一向保证的、今天在国内和全世界仍然做出保证的那些人权逐渐被夺走。

让每个国家———不论它对于我们怀有善意还是恶意——都知道,我们准备付出任何代价,挑起任何重担,对付任何困难,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以确保自由的存在和胜利。

在全世界漫长的历史中,只有很少几代人在自由处于最危险的时刻被授予保卫自由的任务。我在这种责任面前决不退缩,我欢迎这个责任!我不相信我们当中有任何人愿意与任何别人或任何其他一代人交换位置。我们在这种努力中所注入的精力、信念和忠诚,将照亮我们的国家和全体为她服务的人。从这种火焰发出的光芒必将照亮整个世界。

因此,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祖国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

全世界的同胞们,不要问美国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是要问我们大家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肯尼迪总统一心要使自己成为“新一代美国人”的代言人,因此他所组织的政府也以年轻著称。他的内阁成员的平均年龄比艾森豪威尔的内阁要年轻10岁。原洛克菲勒基金会总裁迪安·腊斯克被任命为国务卿(52岁);福特公司总经理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成为国防部长(45岁);纽约银行家道格拉斯·狄龙任财政部长(52岁);商业部长为卢瑟·霍奇斯(63岁);内政部长是斯图尔特·尤德尔(42岁),司法部长系总统胞弟罗伯特·肯尼迪(35岁)。新总统的顾问班子主要由他多年的幕僚和学术界人士组成,他们思想活跃,不囿于陈规陋习,对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总统特别顾问西奥多·索伦森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乔治·邦迪,成了肯尼迪在内政和外交上的左右手。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担任总统特别助理;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沃尔特·赫勒,是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肯尼迪起用了许多学有所成的人士,在他任命的官员中,有15个人曾获得著名的罗兹奖学金。

肯尼迪作为历来当选总统中的一个最年轻的人,常常任命一些比他更年轻的人担当重要的职位。他最爱说的口头禅是“活力”。他入主白宫后,那种雷厉风行、敢做敢为的改革作风令人耳目一新。他经常在白宫的椭园形办公室接待各种团体、各界知名人士,诺贝尔奖获得者、时装设计师、音乐家、浸礼会教友、贵妇名媛、电影明星同样都成为总统的座上客。第一夫人杰奎琳出身于罗得艾兰州新港名门贵族,端庄娴淑而又年轻漂亮,这位年仅30岁的白宫女主人将白宫重新整修,使其更显得富丽堂皇,魅力无穷。

肯尼迪虽然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当总统的愿望并为此而感到自豪。但他同时懂得,这不过是一个开始。对他执政的真正考验在于,他能否推动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质性变革。他曾宣称:“我竞选总统乃是因为我不想让人们说,我们这一代人执掌政权的年代……成了美国开始走下坡路的年代。我不想让历史学家们在1970年写文章说,实力均势……已开始发生不利于美国和不利于自由事业的转变。”他满怀着希望而又沉着冷静地开始履行他的使命。他不久就发现,尽管他付出了努力,这个世界却远比他曾想到的要更加难以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