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白宫200年内幕
26384700000077

第77章 尼克松的白宫岁月(1)

东山再起

如前所述,1968年美国大选年到来之时,约翰逊总统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越南战场成了美国政府难以自拔的泥淖。罗伯特·肯尼迪评论说:“全面的军事胜利希望渺茫,事实上我们可能已无力回天。

我们的敌人在整个南越大地纵横驰骋,彻底粉碎了掩人耳目的官方幻想。”此外,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伟大社会”的庞大福利计划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到处弥漫着失望、恐惧、愤怒和怀疑的气氛。不断爆发的抗议浪潮、暴力冲突和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暗杀,把这个国家推向混乱和分裂的危险边缘。

1968年4月4日,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小马丁·路德·金牧师在孟菲斯城被暗杀身亡。他的不幸去世引起了美国黑人的巨大悲痛,引发了全国成百座城市的种族骚乱,共有39人丧生。在首都华盛顿,黑人贫民窟的建筑物被焚烧,浓浓黑烟穿过丛丛樱花飘向白宫;在国会山的台阶上,荷枪实弹的军警们如临大敌,以防止示威者们对国会的冲击。6月5日,罗伯特·肯尼迪在洛杉矶又被暗杀。消息传出,举国再次大受震撼。警方宣布,凶手是一个年仅24岁的约旦籍侨民比沙拉·

西尔汉,他由于仇恨罗伯特·肯尼迪偏袒以色列而行刺。这个说法同沃伦委员会关于肯尼迪被暗杀的调查报告一样没有使公众信服。有人怀疑,暗杀罗伯特和暗杀他哥哥的幕后指挥者是同一批人,这些人知道罗伯特要竞选下一届总统,他们害怕他如果当选总统就会动员联邦政府的全部力量来侦破杀害他哥哥的阴谋。但是,提出这种怀疑的人未能提出任何有力的证据。这次暗杀成为美国政坛的又一个难解之谜。

8月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在芝加哥召开,会场周围戒备森严,到处是铁丝网和安全检查站,备受抨击的约翰逊作为现任总统宣布不参加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以免刺激群众的反政府情绪。尽管如此,芝加哥警察还是和反战示威群众发生严重冲突;警察大打出手,酿成震惊全国的暴力事件。休伯特·汉弗莱虽然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但他已无法摆脱民主党要为越战失利和城市****负责的政治形象。

与民主党竞选活动的一片混乱相反,共和党的理查德·尼克松顺利获得本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5月份,他在俄勒冈州的初选中战胜了他的主要竞争对手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接着他在迈阿密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在第一轮投票中就赢得了胜利。尼克松在接受提名的演说中,保证要注意“大多数美国人、被遗忘的美国人……那些不拿枪射击和不示威的人们”的“沉默的声音”。他试图利用广大的中产阶级、部分蓝领工人以及南方白人对社会****和民主党政府的不满,诉诸所谓“沉默的多数”,瓦解民主党的选民基础,建立一个共和党的政治联盟,改变共和党在竞选中多年以来处于劣势的局面。

在对外政策方面,尼克松许诺要尽早地结束越南战争,赢得和平。11月5日大选揭晓,尼克松赢得了32个州,共301张选举人票;汉弗莱赢得了13个州,共有191张选举人票;另外5个州的46张选举人票为第三党即“美国独立党”的候选人乔治·华莱士所获得。但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大党候选人的选民票非常接近,尼克松只比汉弗莱领先0.7%。

而且,民主党人仍然控制着国会,不过席位略有下降而已。这种微弱多数的胜利表明,尼克松还远远没有建立起足以左右两党政治的选民联盟,这将对尼克松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从上任之日起,尼克松为了要通过各项法案,就不得不与反对党妥协。

不过,尼克松当选为总统确实来之不易。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竞选总统失败之后,东山再起而终于成功的,在他之前有过4人,即托马斯·杰斐逊、安德鲁·杰克逊、威廉·亨里·哈里逊以及格罗弗·克利夫兰。

但是,他们4人都是只等了4年便得到再次竞选的机会并终于如愿以偿的。尼克松则是第一个等了8年才有机会参加第二次竞选而获胜的人。8年前尼克松被肯尼迪击败,许多人认为尼克松的政治生涯到此为止了。但他凭着丰富的经验和坚定的意志于1968年重返政坛,以宽厚大度、自信稳重的“新尼克松”面目出现,受到共和党中间派的青睐和选民的支持,从而得以实现自己入主白宫的夙愿。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国第37任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说:“过去30多年,这个政府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通过了更多的法律,花费了更多的金钱,提出了更多的方案。”然而,“美国人的梦,靠那些守株待兔的人是实现不了的。要知道我们已经把(联邦)政府的权力运用到它的尽头了。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在政府以外奔走呼号。”他呼吁全国团结,终止在越南问题上的争吵,因为这种争吵已经分裂了美国。尼克松表示他将领导新政府全力谋求世界和平,“历史所能赐予的最大荣誉,莫过于和平缔造者的称号。这个荣誉目前正在向美国招手……如果我们取得成功,我们的子孙后代在谈到我们这些现今活着的人时会说,我们掌握了时机,促使世界成为人类得以安居乐业的场所。

这一点激励着我们献身于崇高的事业。”

尼克松对外交事务怀有极大的兴趣。在1953~1960年的8年时间里,他曾以副总统的身份多次出使国外。他访问了55个国家,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国际问题和外交工作的经验。他担任总统的特点之一是优先考虑外交事务,并且始终把制订对外政策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曾对人说道:“我一向认为,这个国家在内政方面可以自治,无需总统。你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胜任的内阁来管理国家内部事务而已。你们需要总统制订对外政策。国务卿其实无足轻重。总统制订对外政策。”尼克松当选总统后即按照这一思想组织了他的内阁班子。例如,国务卿威廉·罗杰斯曾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助理司法部长,是一位受过政治学与国际法训练的有经验的谈判家。作为尼克松的国务卿,罗杰斯并不处于制订政策的地位,尼克松任用罗杰斯,除了出于对这位老朋友的信赖以外,主要因为他需要一个能顺手驾驭、忠实执行他的政策的人。新国防部长是威斯康星州老资格的共和党国会议员梅尔文·莱尔德。在尼克松任命的顾问和内阁成员中,无论在地位或影响上首屈一指的当推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前哈佛大学教授亨利·基辛格。

基辛格是一位来自德国的犹太裔移民。1938年,当基辛格15岁时,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他们家辗转来到美国。二战结束后,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对19世纪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奉行的“均势”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得出他对外交谈判、均势政策、“国际秩序”以及所谓“和平结构”的看法,这些看法同他任尼克松的安全事务助理后所推行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外政策方面,他出谋划策,发挥了远比国务卿更为有力的影响。他领导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成了制订外交政策和军事政策的核心部门,成为美国总统史上最强有力的最外政策工具。尼克松当政后,依靠他与基辛格的密切合作,打开了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使美国的对外政策能在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顺应世界的潮流,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

实行战略收缩的尼克松主义

当1969年初尼克松步入白宫之时,他面临着历史上美国人所从未曾经历过的严峻形势:美国从战后的鼎盛时期急剧衰落;苏联霸权主义崛起,两极均势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日本和西欧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加强;中国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日渐兴起,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的世界形势使战后初期形成的美国全球扩张战略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首先,美国的侵越战争不得人心。到1968年,侵越美军已多达55万人。从当时的军事态势看,100多万美军驻在欧亚大陆及邻近岛屿,30万美军活动在远离本国海岸的海军舰只上,美国在世界各地维持着2,000多个军事基地,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担着所谓“保护”的义务。以越南战场为中心,美国的全球干涉达到了顶点,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旷日持久的侵越战争中,美军死亡约4.6万人,受伤30多万人,用于战争的直接开支高达1,400亿美元。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残酷性使人们对美国社会的道德准则丧失信心,并由于战争引起国内****而对美国制度的稳定产生怀疑。许多人认为,美国卷入越战是背离美国理想的一个错误。1969年10~11月,美国各地爆发了上百万人的反战大示威,要求“立即停止越南战争”。1970年2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次反战游行中,大学生把美洲银行的一家分行付之一炬。许多青年跑到加拿大或其他国家以躲避兵役。据统计,1970年逃兵率高达53%,两倍于朝鲜战争时的逃兵率,而规避兵役的人有10万人左右。尼克松在私下同人谈及越南战争时曾说:“我得出结论,没法打赢这场战争。当然,我们不能那样说。实际上,看来我们只好说些相反的话,这完全是为了保持一定的讨价还价的本钱。”因此,早在1968年8月尼克松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后的演说中就表示:“我国政府的第一项急务将是使越南战争体面地结束。”

第二,美苏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60年代,苏联乘美国陷入越战泥淖之际,大力发展其军事力量,加快了核武器的生产。

1965年至1969年,美国陆基洲际导弹由854枚增至1,054枚,而苏联则从270枚迅速增加到1,000多枚,接近美国的水平。及至1970年,在美国陆基导弹数量没有继续增加的情况下,苏联又增至1,300枚,从而在数量上取得了对美国的优势。至于常规武器方面,苏联早已超过了美国。苏联凭借其实力在中东、南亚、欧洲和拉丁美洲进行渗透和扩张。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标志着苏联扩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71年7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讲话中不得不承认,苏联已经成为美国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对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构成了“最大的威胁”。第三,美国与盟国的矛盾日趋加深。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把西欧置于“援助”和“保护”的地位,对日本进行了军事占领,使西欧和日本成了美国的附庸。60年代初以来,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随着自己羽毛的日益丰满,它们已不再完全听命于美国,甚至公开同美国分庭抗礼。法国在戴高乐上台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66年退出美国控制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一体化”机构,独立地发展自己的核力量并排除美国的干扰。法国还于1964年1月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西德政府早在60年代中期即开始谋求与东欧国家改善关系,1969年10月勃兰特上台后,又积极推行一项新的“东方政策”,直接与苏联及东欧国家谈判,谋求东西欧缓和与柏林问题的解决。尼克松总统着手同苏联改善关系的部分原因就是为了不让西德在排除美国的情况下单独与苏联实现缓和,以免损害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领导地位。

第四,第三世界的崛起。6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旧殖民主义体系彻底瓦解。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发起的不结盟运动,从政治上阻碍了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的实施,从经济上极大地冲击着美国赖以生存的战后国际经济体系。

第五,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战后大规模的对外援助以及在海外承担大量的军事义务给美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造成美元的大量外流。到60年代末,国内通货膨胀和越战的支出又使美元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从1971年起,美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从而使不景气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尼克松政府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并宣布美元贬值,这又促使西方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自此,战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货币体系终于解体。这是美国经济霸权急剧衰落的重要标志。总之,严酷的现实迫使美国对其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做出调整,使得尼克松政府不得不设法在大致不危及西方安全和美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从承担全球义务的高度退下来,实行全球性的退却。按尼克松的话说,“我们已到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之时,战后的国际关系秩序业已结束,决定1945年以来美国外交政策思想和实践的条件也随之成为过去。”“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甚至做梦也想不到的那种挑战”,“从经济角度来说,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今天世界上有5大力量中心。

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5大力量将决定世界在本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里的前途。”鉴于新的世界形势的出现,尼克松政府决定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及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