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26384800000019

第19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6)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问题解决受众多因素的影响,除了问题的难易程度、环境条件,人际关系等之外,解决者本人的心理因素对问题解决也有重要影响。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迁移

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影响随后学习的知识、技能。迁移有二种,即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表现为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能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例如,学好数学有利于掌握物理学。负迁移则相反,表现为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技能起阻碍作用,使新知识、技能的掌握发生困难。例如,已掌握的汉语语法在初学英语时往往会起干扰作用。

问题解决中,迁移是一种必然现象。因为,解决现有问题总要运用以前掌握的知识、经验,总会受到以前知识、经验的影响,区别仅在于受其影响的大小而已。如以前掌握的知识其概括化水平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就大;反之,如知识的概括化水平低,则迁移就难,不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定势

定势是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亦即在知识、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既有利于我们利用已掌握的种种原则与方法,迅速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认识发展;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们的思路,阻碍问题的解决与认识发展。因为,一个人如用某种思路解决了若干问题后,往往会促使他(她)以相同的思路去解决以后所遇的各类问题,心理学家科斯以他的实验强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例如,科斯在实验中按顺序给被试五个英文字母:l、e、c、a、m,要求被试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英语单词。被试思考片刻后,以3、4、5、2、1的排序,将这五个英语字母组合成了camel。接着,科斯又按顺序给被试五个英文字母:h、c、b、u、n。结果,被试稍作思考,又以3、4、5、2、1的排序将这五个英文字母组成了bunch。当科斯第三次按序给被试五个英文字母:p、a、c、h、e时,被试以很快的速度,再次以3、4、5、2、1的排序,将其组成英文单词cheap。从中充分显示了思维定势的偏见,其实p、a、c、h、e这五个英文字母可按不同排序形成好几个有意义的英文单词,未必一定要按3、4、5、2、1的顺序排列。可见,定势往往会将先入之见渗入主体意识,以至于使主体带上有色眼镜。所以,定势常会给问题解决与认识发展起到负面影响。

3.情绪

当一个人处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必然会引起相应的情绪波动,而这种情绪波动反过来又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例如,当我们乐观、平静时,或者因初步找到了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而怀有愉快的情绪时,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问题最终解决。相反,在解决问题中如因暂时受挫而苦恼、忧愁时,对最终解决问题是极为不利的。有的学生在考试时,一碰到难题就感到紧张,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这种消极的情绪反作用于人的认识过程(思维与记忆),使自己的思路阻塞,或头脑中一片空白,原来熟记的知识也忘得一干二净,根本无法继续解题。可见,情绪之所以会严重地影响问题解决,因为情绪会影响理智,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正是人的理智。

4.动机

如前所述,动机强度能影响工作效率,而工作效率与解决问题有关。问题得到迅速解决,自然会提高工作效率。如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工作效率就无法得以体现。因此,动机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除动机强度之外,动机性质对解决问题也有深刻影响。动机对人越有意义,为解决问题所作的探索就会越紧张、积极和顽强,在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之下,显然有助于问题解决。诚然,动机性质对解决问题的影响有一定限度,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制约。如果解决某一问题的客观条件完全不具备,或者违反了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性,那么无论你的主观动机如何有意义,最终仍会以失败而告终。

5.个性

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也会影响问题解决。就一般而言,性格具有坚毅性的人,在解决问题中往往能坚持预定目标,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与障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尤其在遇到重大困难情况下,仍能做到情绪稳定、平静深思的人,更有助于最终解决难题。反之,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气,优柔寡断,经不起挫折和阻难的人,显然难以战胜困难,无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6.策略

解决问题可以采取多种策略,然而策略正确与否是问题能否得以解决的决定因素之一。概括地说,成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可分为二类:一类是运算法;另一类是启发法。

运算法是利用数学计算,使问题得到精确描述的解题方法。如果问题至少有一个解,那么利用运算法,经过一定步数的计算,就能获得问题的解。初等数学、高等数学和日常生活中通过数学计算来求解的问题,都须借助于运算法。

启发法是在知识经验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方向地思考问题,为正确、合理地解决问题提供思路的策略。例如,下棋时为了取胜,人们总要极力控制棋盘的关键部位,这就运用了启发法。启发法这种策略性方法尽管不求精确解题,所提供的思路也未必能保证问题一定能解决,但却能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因而有助于问题得到解决。尤其是那些无法用运算法来解决的问题(如人际矛盾),或原则上能用运算法而事实上却无法用运算法来解决的问题(如下棋比赛),或虽能用运算法来解决而实际上却十分费时费力的问题(如打开已遗忘密码的保险柜),使用启发法往往更为省时省力、更为有效。

启发法又可分为分析策略和搜索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析策略。用这种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把需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依次解决这些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例如,要完成一项研究任务,初看起来一项任务似乎是单一的不可分解的。但如对它作深入细致地分析,就能发现任一研究任务均由几个方面所组成,其中每一方面都可能构成一个子任务。所以,研究任务确定后须作周密思考,将研究任务分割成若干子任务,并依据子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系列。这样,研究任务经分解便成了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子任务网络,而研究任务的完成就体现为进行相互联系的一组子任务。其中每一子任务围绕中心任务,解决统一目标中的一个方面(部分),一组子任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成研究任务的总画面。以这种思路来完成研究任务,就体现了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搜索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常用的搜索策略有三种,即生成测试策略、记忆策略和建构性策略。

生成测试策略的思路是:先生成解决某一问题的所有候选方案,然后对这些候选方案逐一进行检验(测试)看其中哪一种解题方案最为正确、合理。例如,给你四个英文字母:A、L、Y、D,要求你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英语单词。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首先会对所提供的四个英文字母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所有可能的字母组合。然后,对每一字母组合进行确认,看它是否是一个有意义的英文单词。经过这种搜索,便能从所有字母组合中找到一种最佳组合,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英文单词。可见,生成测试策略使用起来方便、简单,因而在生活、工作中被人们广泛使用。由于解决一个问题总会有几种方案,怎样确定最佳方案,总要先生成大量的候选方案,尔后经检验、筛选,才能最终确定一个相对正确、合理的方案。所以,生成测试策略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思路。

然而,生成测试策略在某种情况下是低效的。因为,这种策略为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解题方案,先要生成一切可能的解题方案,并对每一个方案进行测试。如果解决一个问题的可能方案是大量的,要在短时间内对每一个候选方案都进行一番测试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给你的英文字母从四个增加到七个(如A、L、Y、D、T、E、R),同样要求你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英文单词,按照生成测试策略,其可能的字母组合多达40320个。就此而言,无论是生成字母组合,还是测试字母组合,在短时间内都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生成测试策略只适用于那些具有少量解题方案的问题,而对于大多数具有大量解题方案的问题则显得无能为力。

记忆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生成测试策略的缺陷。生成测试策略不加区分地生成与测试每一种解题方案,搜索空间放得过大,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因而是低效率的。而记忆策略在解决问题时,能借助记忆限制搜索空间,使问题解决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回忆是最简单的记忆策略,即利用回忆有针对性地搜索与当前待解问题有关的经验事件。这样,过去曾解决过的与当前问题相类似的事例,便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模板,而过去在解决与当前问题相类似的问题中所积累的思路、原则,方法等都将成为解决当前问题可以借鉴的心智资源。显然,过去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从中找到与解决当前问题相近似的知识经验的可能性也越大。过去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原则、方法越多,从中找到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原则、方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借助于回忆,在知识经验的指导下,就能有方向性地搜索解题方案,缩小解题的搜索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科学研究中,为解决科学问题,经常使用另一种较为复杂的记忆策略———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或特征上的相似或相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