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中,如果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得到可靠信息,以作出明确的结论时,采用决策树法十分有用。该方法能指明未来的决策点和可能性的偶然事件,并用记号表明出各种不肯定性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从而为决策指明方向。决策树是将一系列决策环节构成的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树状图好像树一样,由树干伸出树枝,再由树枝伸出枝梢。制作决策树的步骤是:先画一个小方框作为出发点,从出发点画出若干条直线,每条直线代表一个方案,这种线叫方案枝。在方案枝的末端画一个圆圈,叫自然状态点。从自然状态点再引出若干条直线,代表自然状态,叫概率枝。最后,把各个方案在自然状态下的利益或损失的数字记在概率枝的末端,这样就构成了决策树状图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施工队已承包了一项工程,但下月是否开工,这是一个决策问题,因为下月天气状况是个未知数。如果天气好,工程可以按时完工,施工队便可获得5万元利润;如果天气不好,开工后则将损失1万元;如果下月不开工,无论天气好坏都将付窝工费1千元。而据天气预报告知,下月天气好的概率为0.2,坏的概率为0.8。施工队的决策者应在下月开工与不开工这两个方案中选取何者为好呢?这一决策课题就是一个在限定时间内难以获得可靠信息而又必须作出明确结论的事件。对于这一事件的决策便可采用决策树法。首先,画出决策树状图:
开工天气好获利50000(0.2)
开工天气坏损失10000(0.8)
不开工天气好损失1000(0.2)
不开工天气坏损失1000(0.8)
然后,分别计算出开工与不开工的期望值:
开工的期望值:0.2*50000+0.8*(-10000)=2000
不开工的期望值:0.2*(-1000)+0.8*(-1000)=-1000
最后,剪枝。以获利最大、损失最小为标准,比较两种期望值后,便能确定开工比较有利。于是,将下月开工作为决策方案,将不开工方案“剪枝”。
除决策树之外,风险性决策还可采用矩阵决策法,贝叶斯决策法等。
非确定性决策是指被选方案执行后可能出现几种结果的决策。这种决策与风险性决策的区别在于,被选方案执行后,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概率是不明确的。由于存在不可控制因素,致使方案执行后,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且结果出现的概率又不明确的,给抉择方案带来困难。为能从备选方案中取得一种相对满意的方案,通常可借助于非确定性决策方法。其中最为便利、有效的方法是“小中取大”与“大中取大”。
“小中取大”决策法,又称悲观决策法,在西方称为瓦尔德决策准则。其决策步骤是:先从每一现实方案中选择一个最小的收益值,然后再从中选出一个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作为决策方案。比如,某厂计划生产一种新产品,由于缺乏试销,决策人员凭经验分析,新产品投市场后,销售量估计会出现畅销、一般、较低三种状况。为此,现提出四个方案供选择:第一方案,新建生产线生产新产品;第二方案,扩建原生产线生产新产品;第三方案,改建原生产线生产新产品;第四方案,对原生产技术改造以适应新产品的生产。这四种方案的收益值经有关人员计算后。
摇摇如用小中取大决策法进行决策应先从每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最小的收益值,四个方案按顺序最小收益值-2、1、3、4。然后,从这四个收益值中选取最大收益值为源的第四方案为决策方案,即对原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新产品的生产。
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采用小中取大决策法的决策者比较稳健,决策比较谨慎,唯恐因决策失误而遭致重大损失。因此决策时总是基于最小的打算,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最好的结果。
相反,如果决策者敢于冒险,对决策问题持乐观态度,就会从最好的打算出发,并且争取好上加好。这种决策方法就称为大中取大决策法,又称乐观决策法,在西方称为赫威斯决策准则。大中取大决策的步骤是:先从每一现实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大的收益值。然后,再从中选出一个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作为决策方案。如用大中取大决策法来决策上例,应先从每一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大收益值,按顺序应为9、7、6、6。然后,再从这四个数值中选取最大的数值为9的第一方案为决策方案,即新建生产线来生产新产品。
二、决策的一般程序
决策的对象千差万别,因而不同的决策其实际过程会有明显差别,但作为科学决策的一般程序则大致相似,都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目标
决策与问题相联,决策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管理者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管理者不可能同时去解决所有问题,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在需要与可能的集合点上,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旦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确定了待决策的目标。因为,确定了问题才会去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有对方案的抉择和决策。
2.拟定方案
要解决问题,并使其达到确定目标,通常有多种途径,可拟定出多种备选方案。备选方案尽管是预见性的设想,在今后执行中可能呈现的因果联系很难作出十分肯定的判定,但既然是方案,就必须作出某种判定。这就需要掌握各种信息及其现实条件,并借助合理的逻辑推理,才便于制定出切实可行且具前瞻性、创造性的各种方案。拟定方案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才能提高方案的质量。必要时,可聘请几位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论证,这有助于提高各种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程度。不过,各种备选方案之间应有排斥性,如各种方案相互包容,大同小异,就无法进行比较与选择。备选方案还应有一定数量,但也不能太多。方案过少,会缺少可比性;方案过多,则会增加选择方案的工作量。
3.选择方案
选择才是真正的决策。面对几个备选方案,如何从中确定一种相对优化的方案,这是决策程序中的关键阶段。方案选择得当,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则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选择方案要有标准,通常以价值和满意度作为选方案的标准。凡能以最短时间、最优效果、最小风险实现既定目标的方案,即为最佳方案。诚然,最佳方案仅具相对意义。事实上,经专家评估和论证的各种备选方案都各具特色,各有优劣,因此一种可行的决策方式就是优选各方案中的精华,取长补短,综合出一个全新方案。
4.实施方案
决策方案只有付诸实施,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检验方案的合理性程度。实施方案就是将决策已定的方案向有关人员进行宣传,使他们了解实施该方案的目的、意义、原则、方法、要求等。同时,做好实施的组织、落实工作,使每个群体成员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作为一个管理者还要对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如发现被实施的方案存在重大问题时,应及时找出失误原因,必要时须修正原决策的目标和方案。
三、决策力培养
决策力是对未来行为、目标的决断能力,当一个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解决问题的方案总会有好几个,而其中总有一个相对而言是比较合理、正确的。但要从几种方案中抉择出最佳方案必须依靠良好的决策力。良好的决策力能实现对目标与实现手段的最优选择。因此,在工作、生活中,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容易达到预期的目的,为自己带来幸福、进步与成就。
其实,一个人的决策力的强弱,决策的正确与否,受其影响的并非仅仅是个人。决策具有相干现象,即个人的决策会涉及到他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决策。在工作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因决策的优劣所造成的影响也大不一样。一个普通的工人、店员、教师、科技人员的决策受其影响的面相对比较窄。一旦决策失误,损失比较小。但由于人生活在集体之中,多少总会影响到他人的利益,影响到他人的情感,影响到与他人的关系。作为一个领导,决策时如果不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眼前到长远,从经济价值到社会效果,做到周密思考,那么,就会给集体、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翻开中国的古代历史,因领导决策失误而招致重大失败与损失的事件何止千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因善于纸上谈兵,而缺乏实践决策能力,结果统率赵军与秦国对抗时,在长平一役中战死,源园万赵军也因此而被俘坑死。还有,诸葛亮的参军马谡也因无决策力,在率军攻打魏军时,致使街亭失守,全军失利,进而影响到蜀魏战争的全局。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不少英明决策的范例。如孙膑的“马陵设伏”,韩信的“背水为阵”,孔明的“空城计”等都借助运筹帷幄的决策力,驾驭战争风云,战胜了强大的敌手,获得了预期的目的。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的情况与问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们能使我们走向成功,也能使我们遭到失败。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在错综复杂的情形中寻求到成功的方案,必须自觉地培养与增强自己的决策力。作为一位现代的管理者,如要作出科学决策,必须具备以下四项基本条件。
1.现代的知识结构
要增强自己的决策能力,就必须编织好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基础。那么解决决策问题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从胜任各种决策工作的需要着眼,决策者的知识应该是相对全面的,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专业知识。成年人的极大多数的决策事件来自工作,要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作出相对正确的决断,必须学习与熟悉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主要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内行”。搞经济决策,就要懂得经济学;搞军事决策,就要懂得军事学。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加深对具体问题的理解,提高分析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决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是决策知识及与决策有关的软科学方面的知识。古人作决策从本质上讲依靠的是个人经验,因此叫经验决策。由于当时生产水平较低,社会生活的节奏较慢,人们活动的天地比较狭小,社会现象也不十分复杂,仅仅依靠经验决策就足够了。但现在要在迅速多变的形势下,统观全局,审时度势,在千头万绪中找出关键所在,及时作出有效可行的决策,已经不是单纯地依靠个人经验所能对付得了的,而要以科学理论与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决策活动。这就要学习专门的决策理论与方法,对事件进行科学决策。能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方法和步骤的学科很多,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科学学、预测学、未来学、情报学、人才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数学方法(如运筹学和统计学中的线性规划、排队论、对策论)在科学决策中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科学决策过程就是决策者综合采用这些学科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解决特定问题,以达到决策目标的过程。
第三,是一般的科学技术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思维科学知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能帮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不产生主观性与片面性,抓住要害,作出客观、正确的决断。
具备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一个决策者就编织成了一个现代的、比较完整、坚实的知识结构。决策时,就能开阔自己的视野,联系决策对象实际,充分展开联想,在知识的自由组合与灵活运用中,寻求最佳的决策方案。
不过,决策具有时代性特征,现在,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新知识涌现,每日每时也有大量的知识陈旧老化而过时。因此,决策者的知识结构也应该是一个开放性体系。要不断将新知识充实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同时又不断剔除老化的知识。知识的不断新陈代谢才能保持知识结构的科学性、时代性特征,才能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作出高水平的决策。否则就会限制决策者自身的发展并影响到决策的质量。
2.畅通的信息渠道
人们常说,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为了在变化之中决策,决策者就要及时搜集、掌握能反映客观环境变化特征的信息。以一定数量与质量的信息作为基础与依据,才能在决策中做到情况清、方向明,避免盲目决策与冒险决策,大大提高决策的成功率。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是指,我们接受与理解的由外部环境通过声音、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等各种形式提供给我们的消息、情报、数据、资料、报告、命令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与储存信息的一般程序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