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26384800000009

第9章 记忆与学习效率(2)

“恐暗素”迁移实验曾经轰动一时。1970—1974年间,安格(G.Unger)等人用惩罚方式训练大鼠使其“弃暗投明”。然后,提取受训大鼠的脑液,并注射到未受训的大鼠脑中。他们发现,后者居然也获得了对黑暗的恐惧行为。而对脑液分析的结果表明,执行特性迁移的物质是由15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这种短肽被称为“恐暗素”。后来,有人将人工合成的“恐暗素”注射到未经光训练的大鼠脑内,大鼠同样能获得对黑暗的逃避反应。

记忆载体的迁移研究已获得了不少成果,但离揭开人类的记忆之谜尚有很大距离。这是因为,这些实验研究的结论仍处于假说阶段,不少结论难以重复验证,且有自相矛盾之处。其次,多数实验结果来自对动物的研究,动物的脑终究不是人脑,动物的记忆与人类记忆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不同,动物记忆实验的结果只能作为研究人类记忆机制的参考,而不能机械地搬至人类。退一步说,即使记忆载体能被自由地迁移,但人们至今对记忆信息的重现机制仍是一无所知,而许多关键性的变化过于微小,以致现代科学技术还很难加以研究。鉴于这些原因,可以预料,人类对记忆的分子基础的研究还将持续、深入地发展。

识记及其方法

一般认为,良好的记忆应具有四种特征:第一,记得“快”。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尽可能多的东西;第二,记得“准”。能把该记忆的东西准确无误地吸收到头脑中;第三,记得“牢”。能把头脑中已经记住的东西长期稳定地保持着;第四,记得“活”。需要时能把记住的东西灵活、准确地从头脑中提取出来加以运用。可见,记忆实质上是一个过程,它应包括相互连贯的三个环节,即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或回忆)。识记与保持是再现的前提,只有在对事物的识记、保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再现。反之,再现是检验识记、保持效率的途径与手段,否则就无法鉴定知识是否已被识记与保持及其程度如何。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环节。所谓识记,就是把事物的形象或语词铭刻在头脑里。从信息论角度看,识记就是外界信息的输入与获得。

识记是一项须反复进行的心智活动。如要记住一个英语单词,就需要反复记读多次,决非一次记读就能成功的。要提高记忆效率,首先要进行良好的识记。

一、两种识记方式

根据识记时是否有预定目的或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在没有提出任何识记目的和要求,也没有采取任何具体的识记方法、更没有作出意志努力的情况下,事物是在无意之中被自然而然地记住的。例如,对熟人的面部特征、电影中的生动场面、故事中的感人情节等的识记就是如此。家长与教师对儿童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多半是通过无意识记方式保留在儿童大脑中,成为他们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无意识记虽然具有积累知识、经验的功能,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是信息容量还是识记效率,都不能与有意识记相提并论。

有意识记是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并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学习、工作、生活中绝大多数需要记住的事物都须借助于有意识记。有意识记是一个人高效地获取信息,形成系统知识的基本手段。

二、有效识记的方法

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住事物。要高效率地记住事物,必须讲究方法。良好的识记方法能使我们事半功倍,反之,将会事倍功半。目前,作为有效的识记方法有三大类,即巧记法、强记法与操作法。

1.巧记法

巧记以理解为基础。俗话说,强认不如善悟。理解了被记材料才能记得住、记得牢、记得活。按信息论观点,理解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水平越深,识记的效果就越好。1977年,劳格斯(Rogers)等人让被试分别按下述四种不同的加工深度来评价40个形容词。(1)字形,即字母的大小写;(2)谐O,即某词与形容词是否谐O;(3)同义,即某词与该形容词是否同义;(4)涉己,即该形容词能否对自己有所形容。结果表明,深水平的加工所需的时间虽长但回忆的成绩较好。

那么,怎样来理解记忆材料呢?首先,应把被记材料从头至尾细读一遍,以观其全貌,知其大意;其次,应把材料专心致志地详加分析,如是公式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如是语词要探求其本义与引用,如是文章则要明其段落、得其要领;再次,应将各个方面、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以求融会贯通,纲举目张。经过这样三步之后,就能达到对材料的深入理解,并找出其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再根据材料内容所具有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予以巧记。人们在记忆实践中已创造了许多巧记的方法,下面试举几种。

① 图表法

图形、表格具有整齐、简单明了、易于比较、易于分析、易于理解的特点,因此把材料归纳为图表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图表记忆法使用广泛,类型多种多样,制作也不拘一格。比如,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电离与电解、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异同,都可通过比较表的形式达到有效的识记。

② 概括法

识记材料时,删繁就简,择精选萃,概括出关键性内容进行记忆,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如“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田法。经概括提炼可记为:一青二募三农四方五保。

③ 系统法零碎、分散、单独的材料不容易记忆,即使记住了也难以长久保持,而系统性、有条理性的材料比较好记,也容易长时间保持在头脑中。为此,面对零散、无系统性的识记材料,我们应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④ 提纲法

当识记材料内容繁多,难以记住时,可把材料分成有机联系的几个段落,并编拟出每个段落的简单提纲。提纲对识记效果的影响作用可用斯米尔诺夫的实验结果加以说明。

编制提纲之所以能提高识记效果,是因为该加工过程可以帮助自己弄清事物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了解前因后果,能促使自己开动脑筋,分析材料内部的有机联系和逻辑关系,抓住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准确表达。经过这种加工制作,识记材料就能有条不紊地装入自己的记忆仓库,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⑤ 规律法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如能寻找到被记材料的内在规律,就可简化记忆。这要比死记硬背有效得多。不少公式、定律、定理都有规律可寻。如欧姆定律:I=U/R,了解了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就很容易记住。

⑥ 归类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记忆材料经过归类,便于使材料趋于系统化、条理化,易于保持在大脑中。归类有两条途径:一是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归类;二是按事物的外部联系归类。但无论哪一种归类,都必须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否则容易发生混乱。

⑦ 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鉴别出事物的不同点与相同点是进行有效记忆的重要条件,因而比较有助于记忆。比较记忆法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同中求异”,即在共同点或相似点的基础上找出其不同点,以便抓住这些不同点,使事物的精确形象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二是“异中求同”,即在不同点上找出其共同点或相似点,以确定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联系越紧密,记忆就越易建立和巩固。

⑧ 梗概法

当识记材料内容丰富,不可能一下子将其细节全部记下来时,可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材料的主要情节记下来。以这种方式记忆,尽管只有几个简要的语句,但它们具有代表性,与全篇材料有深层联系,通过联想就能补充出全篇材料的细节,从而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如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极为丰富,要记忆细节比较困难,这时就可利用梗概记忆法,按年代或事件提炼出历史的轮廓加以记忆,就比较容易把握整体。必要时,可通过对轮廓、梗概的联想来充实历史过程的细节。

2.强记法

在记忆年代、人名、地名、数据、公式等材料时,由于这类材料本身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或对它们的内在联系了解甚少,则主要通过反复记忆的途径加以强记。一提到“强记”,有人会将它单纯理解为死记硬背。其实,完全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材料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了一点东西,不久也会忘记,因此强记时要想方设法加深印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可以把被记对象与其他对象联系起来加以记忆,即人为地找出某些外部联系来强化记忆。采用这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记忆效率。常用的强记法有以下几种:

① 特征法

事物的特征能在我们头脑中刻下深深的痕迹,为此如能设法找到被记事物的特征,就能强化记忆。如,英国侵略我国西藏是1888年,后面三个数是相同的,都是8,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后面三个是连续的数字,等等,都属特征记忆。

② 谐音法

谐音记忆法是以声音相似的语句来代替被记材料,以强化记忆。如我国唐末的五代:梁、唐、晋、汉、周,不仅难记且次序也易颠倒。对此,我们不妨用谐音法,以“良糖浸好酒”这一与五个朝代谐音的语句来记忆,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 类似联想法

将一些无意义的、片断的材料,根据自己生活经验,造出一个意义来,或者将它们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使原来无意义、片断的材料成为已有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也能强化记忆。如日本富士山的最高峰是12365英尺,为记住这一高度,不妨联想到:12个月有365天。又如,地球总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如把它与“五·一”劳动节联系起来,就能终生难忘。

④ 形象法

将枯燥抽象的记忆材料转化为熟悉易记的直观形象,就能大大加强记忆效果,因为直观形象具有生动具体、印象深刻的特征。对记忆材料进行形象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形象化材料来阐述被记的抽象材料;另一种是用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比喻要记忆的材料。这两种方式都能强化记忆。形象记忆中,常用的直观形象有物体、图形、数字、汉字等。比如,在我国地图上记忆省市的地形,就可将湖南看作“人头”;把山西看作“平行四边形”;把青海看作“熊猫”;把甘肃看作“水泡眼金鱼”。

⑤ 口诀法

把难记的材料编成口诀,使它们意义化或顺口化,能起到强化记忆的效果。采用这种方法,记忆那些本身没有逻辑规律,又很难找到意义联系的材料,要比单纯的机械识记牢固得多。比如,记二十四个节气,编成口诀可记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诵读几遍便可记住。此外,如“乘法口诀”、“珠算口诀”等都是口诀记忆法的具体运用。

⑥ 对比法

事物是相对的、一分为二的。从这一思想出发,任何记忆对象都能找到与它相对的事物。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找到这种相对的事物。找到了,常常可以获得强烈的印象,促进记忆。比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鲁迅生于1881年,将其中一个年代的后两个数颠倒一下,两个年代就完全相同了。又如,地球总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陆地面积是1.19亿平方公里。1.19近似于5.1的相反数(1.5),经过这种对比,要记忆数字、年代就轻松得多了。尤其是对外语单词的记忆,对比法能起到很大作用。如将大小、左右、上下、长短、高低、6近…进行对比记忆,要比死记硬背一个单词的效果好得多。

⑦ 等距法

涉及到时间、数量、年代、方位等方面的某些记忆材料时,我们可以利用它们之间具有的有规律的等距性来促进记忆。比如,俄国的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我国的“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这三个历史事件都相隔两年,利用三者在时间间隔上的等距关系就比较容易记忆。

⑧ 趣味法

根据记忆材料的奇特之点与特定对象相结合,所呈现出的趣味,往往有助于强化对材料的记忆。如记忆英语单词eye(眼睛)就可把字母Y想象是勾鼻子,两个e是两个眼睛。通过这种奇特有趣,的联系,该单词就容易记忆了。

3.操作法

要提高识记效果,除了要注重材料的性质外,还应重视材料的数量。以达到同样的记忆效果为前提,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也就越多。如要求被试记住几段课文,每天阅读一次达到恰能背诵为止。

识记应注意材料的数量,要根据被记材料在数量上的多少,采用适当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识记效率。一般认为,如能将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结合起来考虑,并选用适当的操作方法,便能大大加快识记的进程。常用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① 集中识记法

识记者在学习期间不休息地反复识记,直到熟记为止,叫集中识记法。

② 分散识记法

识记者在学习期间插进休息,使整个识记任务分散在几段相隔不久的时间内进行,直至熟记为止,叫分散识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