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就一生的好性格
26385500000021

第21章 社交型性格—一广结善缘的能力(2)

赞美不需要刻意地掩饰什么,也不需要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只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再掌握其中的分寸和要点,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愈加和谐。

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对手的认可,那么要学会赞美;如果我们想缓解矛盾,那么需要学会赞美。赞美是人际关系最好的润滑剂,它可以让我们不费吹灰之力获得好人缘,只要我们赞美有方,我们的意见一定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

善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像鲁宾孙一样自己闯天下,只有善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从每一个朋友那里吸取到进步的养料,我们才能为成功作好充足的准备。

其实,聪明人本身并不一定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异能,也许他也是个极平凡的人,但是他们善于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与自己共同创业,因而在做事的过程中能得到各方面的帮助与照应。

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本为地痞,却一跃而成为皇帝,这里面有诸多的因素,但最重要的一个,恐怕还得算他的交友之道。

刘邦为人豁达,慷慨大方,他虽因不会干农活儿被人称为混混,但却深谙交友之道,网罗了一大批三教九流的朋友。

他与人交往不分贵贱,樊哙只是一名屠夫,却与刘邦的感情最好。

樊哙力大无穷、虎背熊腰,是打架的绝顶高手,有他在场,任何对手均望风而逃。因为刘邦对他特别热情,朋友又多,经常帮他拉来不少“狗肉生意”,又从不向他要回扣,故樊哙非常敬重他,视他为“大哥”,只要刘邦有事,樊哙必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乐师周勃性格有点古怪,让人难以捉摸,但自从经樊哙介绍和刘邦认识后,周勃立即便将刘邦引为知己。

后来,刘邦又结识了夏侯婴和萧何。夏侯婴对朋友既热情又喜欢开点儿玩笑,和刘邦意气相投,很快俩人成了莫逆之交。夏侯婴地位比萧何低,但关系却非同一般。见夏侯婴对刘邦如此“言听计从”,萧何便也开始关注起了刘邦,他发现刘邦非常豪爽,很快也与刘邦成为好友。

从这一点儿看,刘邦的确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他所结交的人均成为他日后发迹的得力干将。一项事业的发展,如果有了朋友的帮助,就像往火中添柴,越烧越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想成功,必须依靠合作者的帮助。与自己合作的人越多,自己的运势就越旺,如果我们能正确地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成功必定指日可待。

曾国藩刚到北京之际,就开始寻找与自己情投意合的朋友。此刻远离家乡,身处官场,究竟要交什么样的朋友呢?交几个政友,固然可以对自己在日后的仕途上有所帮助,但也会有危险,因为结交这种朋友,会给人以拉帮结派的嫌疑,一旦犯事,必有牵连,所以交政友也要慎之又慎,绝对不能与人太过亲密。交几个乐友,固然可以在一起吃喝玩乐,但时间久了,学业俱废,所以交友也当慎重,不可沉湎其中。

曾国藩为人淳朴端正,不光仕途走得顺当,他的诗文也做得不错。

他在京师数十载,所交的大都是文友,有的擅长诗赋,有的精通书法,有的棋艺甚佳。他们的才华使曾国藩倾慕不已,以致在他退身之后,就在这方面不断地发展自己。

交朋友有交朋友的原则,与朋友相处也有其原则。朋友,有时可以把他看作是自己的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当我们需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忙是缺少不了的。真正的朋友,就是和自己有相同的志趣、有相同的理想、能够与自己一起吃苦奋斗的人,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有人比喻朋友就像将火柴均匀地放在火上燃烧一样,首先燃烧的是干燥的木柴;向平地上倒水,只有潮湿的地方才能聚住水。事物的同类相求、同类相得的规律表现也是如此。

当年罗斯福首次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为了帮助他在竞选中获胜,他的助手吉姆·法里充分发挥超人的记忆力,他周游美国各地,结识了各界人士2万多人,并且能准确无误地分别随意地叫出其中任何一个人的名字。不仅如此,他还尽可能地将对方的家庭情况、政治见解等牢记在心。下次见面时,他就问问对方家里人的情况,以及家庭里树长得怎样了之类的问题,这样一来,被结识的人感到十分高兴和荣幸,随之爱屋及乌,纷纷对罗斯福担任总统投了赞成票,从而奠定了罗斯福竞选获胜的广泛的社会基础。

很多人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具有获得成功的条件。除去环境、机遇和个人能力等因素,处理好人际关系,特别是善于结交朋友,是不容忽视的环节。纯粹意义上的赤手空拳打天下、白手起家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现实的。任何人都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成事,正如钢铁大王卡内基墓碑上刻的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善于集合任何比他能干的人在他身边。”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够协调别人为自己做事,正是聪明人的智慧所在。

朋友,一个美好的词汇,充满温馨,充满友爱。有好朋友是件很欣慰的事。能一起分享欢笑、分担痛苦……但交友不慎,则是一件很恼火的事情。朋友在我们的人生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才能走好人生之路。

学会化敌为友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人们之所以成为敌手,表面上看是因为相差太多,其实却是太相近了的缘故。一锅吃饭,难免怒目;住得太近,邻里成仇;出身相近,你争我夺;成绩优秀,心怀嫉妒。但如果两个相近的人能够联起手来,那么所取得的成就一定比一个人能够取得的成绩要大得多。

1754年,当时已是上校的乔治·华盛顿率领部下驻防亚历山大市。

这时正值弗吉尼亚州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位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支持的一个候选人。

有一次,华盛顿就选举问题与佩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中华盛顿说出了一些极不入耳的脏话。佩恩火冒三丈,挥拳将华盛顿击倒在地。当闻讯赶来的华盛顿的士兵想为长官报一拳之仇时,他却加以阻止并说服大家平静地退回了营地。

第二天早晨,华盛顿托人带给佩恩一张便条,请他尽快到当地一家酒店会面。佩恩神情紧张地来到酒店,料想必有一场恶斗。出乎他的意料,迎接他的不是手枪而是友好的酒杯。华盛顿站起身来,笑容可掬,伸出手来欢迎他的到来,并真诚地说道:“佩恩先生,人谁能无过,知错而改方为俊杰。昨天,确实是我不对。你已经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觉得那已经足够了,那么就请你握住我的手吧,让我们来做朋友。”

这场风波就这样友好地平息了。从此,佩恩成了华盛顿的一个崇拜者。

怨恨就像一团麻,要想解开,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善心。心胸狭窄、英雄气短的人,只会用极端的方法加剧矛盾。华盛顿在此所表现出来的为人境界是值得称道的。同样,华盛顿冷静的处理方法也是智慧的,他用自己的大度的品质与胸怀,最终化敌为友,并且赢得了世人的敬仰与爱戴。

朋友和敌人,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甚或是同病相怜,都可以结成朋友,为自己、为他人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更多的机会。敌人,也许是我们的错觉所致,或是我们目光短浅、孤陋寡闻所致,使他在我们的心理上印上了仇恨的烙印。而我们若想改变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却是难上加难。这一切全靠我们的勇气和远见卓识,要学会团结周围的朋友,更要学会把自己的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

富兰克林总统年轻的时候,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资在一家小印刷厂里。他很想获得为议会印文件的工作,可是出现了一个不利的情况。议会中有一个极有钱又能干的议员,非常不喜欢富兰克林,还公开斥骂他。这种情形非常危险,因此,富兰克林决心使对方喜欢他。

下面就是富兰克林自己叙述的经过:“听说他的图书室里藏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书,我就给他一封便笺,表示我极欲一睹为快,请求他把那本书借给我几天,好让我仔细地阅读一遍。他马上叫人把那本书送来了。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把那本书还给他,还附上一封信,强烈地表示了我的谢意。于是,下次当我们在议会里相遇时,他居然跟我打招呼(他以前从来就没有那样做过),并且极为有礼。自那以后,他随时乐意帮忙,于是我们变成很好的朋友,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富兰克林已经离世很长时间了,而他所运用的心理办法,也就是请求别人帮忙的心理办法,可以说对我们至今交友都有效。

假如我们想化敌为友,就得主动迈出第一步。否则,不会有任何进展。当我们和别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主动示好,采取寻求和解决的行动,这样才能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化敌为友,这是件很难做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看到“敌人”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若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会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说说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化敌为友是多么的难。就因为难,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够主动化敌为友的人的成就要大得多。

与人交往,退一步能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在我们最需要帮助时,身边出现的人往往是我们的敌人。因此,多一个朋友,远不如减少一个敌人好。只要我们主动伸出和解之手,解开彼此心中的疙瘩,就可能有机会减少一个敌人,增加一个肝胆相照的好朋友。

冷庙烧香最灵验

由于大家都知道朋友的重要性,所以为了自己的前途,大多数人都喜欢往一些优秀出色的人身边靠拢。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交上的朋友,通常无法培育出可靠的人际关系。诸事顺利、春风得意的人,人人都想与其结识,都想与其交上朋友,一方面他顾不过来,另一方面他也不愿与巴结他的人成为真正的朋友。

这就像是热庙烧香,热庙香火繁盛,人声鼎沸,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神仙的眷顾。而冷庙烧香就不同了,平时门庭冷落,无人礼敬,你却很虔诚地去烧香,神对你当然特别在意。同样的烧一炷香,冷庙的神会认为这是天大的人情,日后有事去求它,它自然会特别照应。

如果有一天风水转变,冷庙成了热庙,神对你还是会特别看待,不把你当成趋炎附势之辈。

“冷庙”烧香最灵验。这也反射出做人的哲理。如果与那些暂时不得势的人交往,并成为好朋友,这份友谊一定稳妥牢靠。一旦朋友日后高升,那么对你就会格外眷顾。就像买股票买了最有价值的原始股一样。

三国时期,名噪一时的周瑜年轻时候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手下为官,当过一个小县的县令。

那一年,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坏,兵乱间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他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恰此时,有人告诉他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素来与鲁肃没有任何往来,但是为了整个县的人民,他带上人马,亲自登门拜访鲁肃。见到鲁肃后,周瑜开门见山:“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儿粮食。”

鲁肃素来敬仰这位父母官的为人,此次见面,见周瑜丰神俊朗,绝非凡人,日后必成大器,加之鲁肃为人忠厚善良,立刻答应了这件事。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石,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俩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在日后的交往中,彼此都敬服对方的人品,就显得更加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