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就一生的好性格
26385500000031

第31章 低调型性格——不争而获的谋略(3)

仔细观察周围的同事,你就会发现,那些有阅历、有处世经验的同事,往往深藏不露。他们毫无棱角,似乎都是庸才,其实他们或许还高你一筹;他们平常不怎么说话,其中却不乏善辩者;他们好像都胸无大志,可有很多人却是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

这种现象虽然令很多年轻人不解,但是其中的原因却很简单。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太露,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的人便会成为自己的阻力,成为自己行动的破坏者;行动锋芒毕露,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为自己增添阻力。如果我们的四周,都是我们的阻力或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连立足点都没有了,也就没有了在职场扬名立身的资本。

年轻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就是因为锋芒太露的缘故。

大文豪萧伯纳从小就很聪明,且言语幽默,但是年轻时的他特别喜欢表露锋芒,说话也尖酸刻薄,谁要是被他评价一句话,便会有体无完肤之感。后来,一位老朋友私下对他说:“你现在常常出语幽默,非常风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因为他们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开口了。你的才干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老朋友的这番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敛锋芒,彻底改过,社会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了,要把天才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造就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平时锋芒毕露会使我们众叛亲离,走进死胡同;而适当地收剑锋芒,将才华用在有用的大事上,积蓄力量,必然能有光辉的前途。

在待人处世的时候,不能锋芒毕露,不要咄咄逼人、放任自己而口无遮拦,若不然会给自己带来许多无谓的烦恼。与人交往的时候,自己知道的事,能说出来也要说得恰到好处。自己不了解的事,就不要说三道四,不要张家长李家短的。还有一点就是说话的时候,尽量少用“大概”、“可能”、“我猜”,因为自己根本不知道,而以为自己聪明,胡乱地联系。做人聪明可以,但不能逢人逢事就耍小聪明,否则,那聪明就会变成自己与人交往中的绊脚石。

张扬在年轻时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他也因具有这三种特长而自负,在学校读书时,他不把同学和师长放在眼里,自以为无人能及。初入职场,还是那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工作很不顺利,经常受到上司和同事的“特殊照顾”。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事业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张扬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过于锋芒毕露,就是自己为自己的前途设置绊脚石。

有些人可能喜欢平淡从容,有些人可能喜欢锋芒毕露。但是往往踏踏实实的人更容易与人共处,而锋芒毕露的人则没有什么太好的人缘。

人缘可不是小问题,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前途。

有多少人由于年轻气盛,爱出风头而处处碰壁,最终一事无成。有句话不是说“好刀出在刃上”吗?一个人的锋芒也应该在关键时候展露给众人,那时人们自然会承认你确实是一把锋利的宝刀。而不是时不时地拿出来挥舞一番,直杀得别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长期地磨,只图一时之快,不懂保养,只会令其钝化。

三国时期,有一位叫杨修的名士,此人思维敏捷,在曹操手下任军事主簿,曹操也很看重他。杨修经常耍小聪明,有一次曹操命令建造一座花园,看过之后,只是提笔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工匠不解其意,杨修看了看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门太大了。”

于是工匠把门改小了点,曹操问是谁的意思,大家都说是杨修,曹操嘴上赞美了几旬,心里却不舒服。

后来刘备进军定军山,双方在汉水一带对峙,使曹操进退两难。这晚,曹操看见碗中有根鸡肋,心中感悟万千。这时夏俟进来问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大家听到这样的口令之后都感到奇怪,而杨修就开始收拾行装,准备班师回去。夏俟就问杨修为什么,杨修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进不能胜,退恐怕人笑,在此何益?”曹操得知情况后大发雷霆:“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叫人杀了杨修,并把他的脑袋挂在辕门上,以告诫不听军令者。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然会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这样必将弄得自己遍体鳞伤。

血气方刚、棱角分明的年轻人一定要注意,毕露的锋芒就是自己额头上的角,想要在职场上一展才华,千万不要让自己锋芒毕露。

很多年轻人为了引起上司和同事的注意,往往喜欢显示自己,力争使自己在各种场合都占尽风头。殊不知,锋芒毕露虽然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但也会使大家对你产生反感情绪,弄不好还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做人不要锋芒太露。

做个糊涂的精明人

有时装糊涂,凡事不那么较真,反而会有利于做事,同时也能使场面更圆满。

古人认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察要有度,就是在一群人之中,唯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有人不愿把真实的真相说出来,最好装作不知道,以免自己的智慧太过而遭不测。

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来的门客,达3000人之多。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行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一12是邻国君主在打猎。

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地疏远了。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溺于酒色,终致病死。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祸,像信陵君这样知名的大政治家,因一时不知收敛而导致终生遗憾,岂不可惜?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臣子招致杀身之祸。聪明人适时地“装傻”,既能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从容地观察形势,实在是一种聪明之举。

商朝末年,商纣王通宵喝酒而忘记了当时是什么日子,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从人说:“身为一国的主人,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月日,国家就很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态度是一种做人之道,也是一种成功之道。如果一切皆明白于心,恐怕会心生烦乱,干扰你的事业。

所以,巧妙地装糊涂更是一种真聪明,不但能给各种繁杂的事情涂上润滑油,使得其顺利运转,也能在生活中充满笑声,显得轻松明快;相反,老实认真只会导致木呆刻板,甚至使事情陷入僵局。

齐国—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

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嘹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唯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奇怪,于是请问究竟。隰斯弥回答道:“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的好。”

一个人知道别人的事情越多,往往危险越大,因为这可能涉及别人的隐私或秘密,而这些隐私或秘密又是别人不想让人知道的。所以,有些事情不该知道的就不要知道,即使知道也要装作不知道。这才是高明的处世之道。

人这一生中,会和很多人打交道,如果遇到不伤大雅、无关原则的事,不妨装聋作哑,豁达、大度一些。为了既能快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又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精明的人应该让自己显得糊涂些,把自己的精明掩藏在糊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