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益寿全书
26388300000153

第153章 早期疾病的自测与防治(9)

六十四、****疾病的自我治疗 1.炎症性外痔和血栓性外痔。这两种外痔是急性发作的痔疮,以疼痛但无便血为其特征…在****口又见皮肤明显水肿或一个发紫的圆形肿块。其治疗方法为:用一块经0.1%雷佛奴尔溶液(俗称黄药水)浸渍过的纱布贴敷在****,外用湿热毛巾敷在黄纱布上,向****内挤入少量痔疮药膏,再将依克度软膏(黑药膏)适量敷在疼痛的外痔上,用纱布、胶布覆盖固定。此操作一日1~2次,便后必须进行一次,一般5~7天就可明显好转或痊愈。

2.出血性内痔。无痛性便血是其特征。可自我使用洗必泰痔栓或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塞肛,口服痔根断片一日3次,一次2片,连服l~2个月,必要时可加服维生素K。8毫克(两片),一日3次。饮食上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坚持定时排便,便后用温水洗净****。

3.肛裂。出血量不多,但有排便****痛。其治疗为:便后,洗净****,用右手食指涂上适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先在****口略作按揉,然后缓缓伸人****内,尽量伸入至不能再伸为止,伸人食指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扩张****、肛管,此扩肛动作持续3分钟,拔出食指后,再在****口涂上适量痔疮药膏。此法一日一次。

4.****瘙痒症。肛周皮肤瘙痒,反复发作,令人十分痛苦和烦恼。自我治疗可采用“三子洗剂”坐浴,即五倍子、地肤子、蛇床子各20克,加水2000毫升煮至1500毫升后熏洗****,每晚一次,每次20分钟。洗毕后擦干****,涂上适量肤乐霜软膏,连用14~21天,效果良好。

六十五、提肛法自治痔疮

1.仰卧提肛法:取仰卧体位姿势,全身放松,将肛部和大腿夹紧,同时****用力向上提收,并配合吸气,提肛后稍微闭气片刻。

做20次,早晚各做一遍。

2.站式提肛法:取站式姿势,两腿半拢并夹紧,双腿跟提起,用力提肛片刻,稍后双脚跟着地同时呼气放松****。每天可随时随地进行,总计不少于20次。

3.坐式提肛法:取坐式姿势,两腿并拢并夹紧,双脚尖着地,脚跟提起同时吸气,提肛片刻后双脚跟着地同时呼气,放松****。每天可随时随地进行,总计不少于20次。

除以上各法,配合用手掌由轻到重拍打臀部,每天15~20次,以使血脉通畅。

六十六、痔疮自疗

痔疮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用非药物疗法,方法简单,疗效可靠。

1.提肛疗法。提肛疗法可概括为四个字,即吸(吸气)、舐(舌舐上腭)、提(提****)、闭(闭气)。具体操作时要求全身放松,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接着吸气,舌舐上腭,同时****要向上提收(如忍大便状)。提肛后稍闭一下气,然后配合呼吸,全身放松。

可随时随地进行,每回练30~50次,每日数回。在伴有剧痛、肛周脓肿等急性炎症阶段,须等治愈后方可进行。

2.摩擦尾骨法。每天晚上上床入睡前,或早晨起床时,盘腿坐于床上,并拢食指和中指,一上一下摩擦尾骨及其周围50~100次,按摩时用力适度,以指下皮肤有灼热感为度。轻者早晚在床上按摩2次,重者还须在上、中、下午各按摩1次,连续按摩5~7天即可。若加揉百会、会阴、长强、委中、承山穴等,疗效更佳。平时按摩,尚可预防痔疮。

3.肛内指压法:先将医用乳胶手套或避孕套套在食指或中指上,沾少许石蜡油或植物油,轻压****周围2~3分钟,然后将指尖缓缓插人肛内1~2厘米深处,并向肛壁四周轻轻按压2~3分钟,在指尖拔出前,再用意念提肛10来次。早晚各做1次,连续2个月,即可使痔核逐渐缩小,乃至消失。

4.刺血疗法:取龈交穴或唇系带上形状不同、芝麻大小的结节,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对准上述部位点刺放血1滴即可,一般经过1~2次治疗,即可获愈。

5.骨盆锻炼法:(1)收腹提肛:取坐位或仰卧位,意守会阴,吸气时依次由上而下,扩胸、收腹、紧收****,稍停片刻,呼气,同时由下而上逐渐放松紧缩的肌群,反复30次。(2)收膝运髋:取仰卧位,收膝运髋,使足跟触及会阴,随即伸展,反复20次。(3)抱膝起坐:两手抱膝,意欲起坐,反复10次,做三节为1次,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1个月。上述几法,若能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六十七、防脊柱病五要诀

1.动。许多肢体的疼痛、麻木、肿胀感觉,多为脊柱病变引起,只要脊柱的病变解除,其肢体的疼痛等症状就会自然消失。尤其是中老年人及常坐办公室的人,一定要挤出时间活动脊柱,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骨质增生。

2.防。主要指防寒、防湿、防风。不睡冰冷的地面、石板,可防止风湿性腰痛;长期坐办公室的人经常变换一下体位,使紧张的肌肉放松,可防止因长期固定姿势而引起的关节僵直,韧带硬化、凝固、劳损等退行性病变。

3.保。对于已患有脊柱疾病的人,除积极医药治疗外,还应加强对脊柱的保护。如平时可束宽腰带、佩带腰背支架等,以防急性扭、闪、滑、挤等损伤;穿皮背心、皮裤,睡皮褥子。可防因风寒湿性腰痛。

4.练。(1)燕式平衡法:俯卧位,胸腹着床,抬头向上,两手后伸状如翅膀,两腿伸直上翘,如飞燕一般,每日练习1~2次。(2)拱桥式背伸肌功能锻炼:仰卧位,头背肩足着床,两手叉腰,两肘及双脚作支点,两膝关节弯曲并抬起腰臀,像拱桥一样,每次坚持1~2分钟,每日1~2次,可增强背伸的力量,起到保护脊柱的作用。

5.养。脊柱疾病患者特别是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逐渐减少,钙质与维生素缺乏,所以中老年人应注意多补些钙制剂及维生素,多食用鱼油、蛋黄、牛奶、豆类、禽类、瘦肉、虾米、骨粉、食用菌类、水果等,有利于脊柱的保养。

六十八、颈椎病的中药外治

中药外治采用行气散淤、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或清热解毒等不同作用的中药制成不同的剂型,应用在颈椎病患者的有关部位,是防治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颈椎病中药外治的常用治法有腾药、敷贴药,喷药等。

1.腾药(熨药)是一种中药热疗的方法。腾药治疗颈椎病,大多选用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舒筋活络、解痉止痛作用的中药。常用方:羌活、红花、白芷、防风、透骨草、川椒、桂枝、秦艽、威灵仙、苏木、莪术、甘松、鸡血藤、青风藤、汉防己各15克,将中药(打成粗粉更好,加白酒100毫升,粗盐100克,醋50毫升)置于药袋中,扎好袋口,放在蒸锅中用蒸汽加热后,熨患者的颈肩、背、上肢等有病痛的部位,有很好的活血通络止痛作用。临床上,将内服的中药渣加入适当的米醋、白酒、粗盐等,置人毛巾缝制的布袋中,扎好袋口,放在微波炉中或蒸热后,放置在颈项肩背部或有关疼痛的部位。

使用时切忌烫伤。温度过低可重复加热,有条件可用2个药袋反复交替使用,一次治疗时间:j0~60分钟。腾药适用于颈椎病不同的阶段,疼痛板滞、麻木酸胀等出现在不同的部位,采用卧或坐位治疗。对患有高血压与心脏病的患者,用腾药温度不要太高,以免加重病情。

2.敷贴药是伤骨科应用最多的中药外治法,包括药膏、膏药与药粉3种剂型。治疗颈椎病可选用适当的制剂,直接敷贴在肩背、上肢有疼痛肿胀的部位或有关穴位上,使药直接或通过局部穴位、经络,达到防治颈椎病的作用。

(1)药膏。又称敷药或软膏。制备时将有关药物碾成细末,然后选用饴糖、蜜、油、水、鲜药汁、酒、醋或医用凡士林等不同的基质放人,调匀成稠糊状即可。使用时,涂布在桑皮纸或丝布棉垫等敷料上,敷盖于痛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治疗颈椎病常用的药膏如:消淤膏、三色膏、温经膏、清营膏等,多具有消淤止痛、舒筋活血散寒的作用。若有皮肤破损者禁用,皮肤过敏者慎用。

(2)膏药。古代称薄贴。膏药是中医外用药物中特有的一种剂型,制备时将药物碾成细末,选配以香油、黄丹或蜂蜡等基质炼制成膏药肉后,再分批用小火加热烊化,摊在皮纸或布上备用。使用时,加热使药肉烊化,再根据病情加入一些具有挥发性,不耐高温或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细末,如乳香、没药、樟脑、冰片、丁香、肉桂、川乌、细辛等。碾匀稍凉后,贴在疼痛的部位、穴位或痛点上。治疗颈椎病常用的膏药有:小布膏、中伤膏、狗皮膏、宝珍膏等。均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膏药使用时需加热烊化,所以贴膏药时要防止烫伤,在家中使用烊化时,以热而不烫时贴在治疗部位温度最佳,效果最好。贴上后应当用手固定片刻,待药肉凝固后再撒手。一张膏药可贴3~7天。每日揭下加热重贴一次效果更好。

(3)药粉。就是散剂,又称掺药,是将具有治疗功效的药物碾成极细的药末,收贮瓶内备用。使用时再撒在烘热烊化的膏药肉上研匀,再贴在治疗部位。治疗颈椎病常用的药粉有丁桂散、细辛粉、川乌粉等均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解痉活络的作用。

3.喷雾疗法是将中药的药液或极细粉末经气化器、喷雾器或雾化器形成雾粒或蒸汽,供呼吸道或体表局部喷洒治疗疾病的方法。

六十九、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疗

1.卧床。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至少2~3周,急性期过后也应尽量躺在床上。卧具以床板上铺一层薄棉垫为最佳,切忌睡弹簧床和藤床。

2.按摩。第一步,由轻到重反复摩擦和推拿腰、臀及下肢疼痛部位和紧张的肌肉;第二步,操作者把双手放在病人的背部腰椎两侧,用拇指重按脊柱旁肌肉,并自下而上缓慢移动;第三步,病人屈腿侧卧,操作者握拳用小鱼际重揉其腰椎及肌肉发硬部位,按摩的同时外擦红花油等药,效果更好。

3.锻炼。急性期过后疼痛减轻时可适当锻炼。病人俯卧,将上半身和下肢绷直并尽力上抬,停顿片刻后放下,重复多次。

此外,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不吃辛辣油炸和刺激性的食物,保持:托便通畅;避免受凉感冒。

七十、下肢静脉曲张自疗

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常感下肢沉重,易疲劳,小腿隐痛。严重者脚踝、脚背有水肿,皮肤肌肉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等。此病服药一般无效,体育锻炼和按摩可使病情改善。

1.小腿按摩:(1)坐在床边,双腿放在矮凳上,先按摩左腿。

左手掌贴在小腿外侧,右掌贴在小腿内侧,从膝盖开始,双掌夹住左侧小腿下推,推至踝部即往回拉,一推一拉反复推摩100次。右腿方法如前。(2)四指并拢,拇指分开,用手掌平推小腿血管曲张处,来回推移30次。(3)用一只手掌捏住患腿的五个脚趾,来回按捏30次。(4)用一只手掌按摩足底部(以涌泉穴为中心)100次。

2.踢腿运动:(1)站立,两手叉腰,先用左腿往前踢,继用右腿向前踢。两腿交替,各踢16次。(2)站立,左腿屈膝抬起,双手向前抱膝(右腿如前)各16次。

3.甩腿运动:(1)站立,双腿并拢,双手扶椅背。用脚尖支撑身体,上下踏动16次。(2)站立,双手扶着椅背,右足独立,左腿抬起,前后大幅度摆动,先前后,再左右,各16次。换右足依前甩动各16次。

4.床上运动:仰卧床上.,两足抬起,像骑自行车一样,来回伸动50次。

七十一、足跟痛自疗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足跟及足底有酸胀疼痛感,严重时呈针刺样疼痛,难以举步。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是体胖、劳累、寒湿外伤、骨刺等,导致足跟软组织损伤和跟骨退行性病变,或继发无菌性炎症。治疗老年足跟痛可选用下列简便有效的方法。

1.指压掌根穴:根据祖国医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和“依右对左,依左对右”的理论,对老年足跟痛运用指压掌根穴的方法可获良效。掌根穴位于手掌侧腕横纹中央的掌长肌腱与桡侧肌腱之间,即大陵穴下1厘米处,如左脚跟痛按压右掌根穴,右脚跟痛压左掌根穴。按压时,令患者先深吸一口气;医者用拇指按压于该穴位上,并轻加掐揉,使局部出现酸麻胀痛感觉,反复操作数次,约36分钟。每日早晚各做1次。

2.中药泡脚:取五加皮10克,芒硝20克,川椒10克,老葱3根,煎熏泡足,每日1~2次,每次浸泡30分钟;或取陈醋2斤,加热至足部能耐受力度,每日浸泡一次,约40~60分钟,一般连续泡脚10~15天,痛感会逐渐减轻。

3.药物内服外搽:足跟痛患者可服用消炎痛、复方丹参片及六味地黄丸等药物。外搽可选正红花油或正骨水,也可外贴麝香壮骨膏等,均有止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