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岳麓风云(上下)
26395800000156

第156章 后记

拙作即将付梓,欣慰之余,觉得有几句话要向读者朋友交代。

我写这部书,如果从积累资料算起,迄今已十几个春秋。“十年磨一剑”,理应有些锋芒,然而我不敢向读者朋友作太高的承诺。老实说,对于历史与文学,我都没有专门研究。作为湖南人,我只是对湖湘文化有着一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情结。它的源远流长,它的博大精深,它的爱国主义的内核,它的经世致用的传统,它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生态,令我崇敬,激我探索。

穿过历史的隧道,拂去岁月的尘封,我发现,自从屈子的吟哦声绝于汨罗河畔,那“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和“上下求索”的务实学风,就深深地扎根于三湘大地,成为构建湖湘文化的第一块基石。北宋开宝九年,岳麓书院诞生,从此,湘楚人才有了深造的机会,湖湘文化有了生长的沃土。潇湘洙泗, 弦歌不断,文化巨子,众彩星驰。

流连于历史文化的长廊,我随时记下令我心潮翻滚的史料和阅读时的心境,年复一年,居然积累了近200万字。这本来就是自己文化生活的一些副产品,不为学问而记,也不想派别的用场,置于案头,自娱自乐。无奈朋友们一再催促,要我写成一本书。几番犹豫之后,终于勉为其难。然而怎么写呢?论料加工,无疑离不开写湖湘文化,但我不想写关于湖湘文化的研究著作,一来时人论述已多,自己限于学历,不敢班门弄斧;二来自己的阅读习惯就喜欢轻松,最怕沉闷,自度大多数读者也和我一样。于是决定采用历史章回小说的形式,通过描绘湖南人才群叱咤风云的历史画面,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反映湖湘文化的特有魅力。三易寒暑,十改其稿,拙作终于杀青。

正因为出自这样的写作缘起和创作意图,这部历史小说偏重于历史的真实,它首先是历史,然后才是小说。书中的人和事,基本有史料可考,只是用了文学形式表达罢了。作为历史,本书内容基本上是可信的,不是“戏说”,更不是杜撰;而作为小说,则有明显的不足,这主要是人物形象不是十分丰满。原因有二:一是主观原因,即本人艺术修养有限;二是客观原因,因为时间跨度大,每个人物的描写都限于在一两章之中,难能使人物性格立体化。这是本人有愧于读者朋友的。

本书的故事情节和有关历史人物的照片,都来自于相关典籍和媒体,原作者一时无法找到,在此特别说明,以示不敢掠美。

请原作者与出版社联系,以便本人致酬。

我要感谢一再鼓励我写作的朋友们,没有你们的关心,本书就不能出版。我也要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李建国、张人石,以及封面设计陈新等诸位先生,没有你们的帮助,本书也同样不能面世。我还要特别感谢岳麓书院现任院长朱汉民先生。朱先生在百忙中拨冗为本书作序,给拙作以高度评价,也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方便。****湖南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对本书的创作和出版,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一并致谢!

赵世荣

二〇〇六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