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武瑶之渊博的学问,随和的为人,也像瑶家汉子一样的粗犷、坦诚,极得瑶人的欢心。瑶家首领,有一个女儿,唤做郑金花的,就是在王夫之被瘴疠所染之时,对其进行精心调理的那张“秀气可亲”之脸,在与他接触了数月之后,对于这武先生,竟是产生了许多的同情来,由同情而羡慕,由羡慕而生产爱慕。她对这武先生的学问与为人极为敬佩,虽然他不清楚什么是“诚”,什么是“气”,什么叫做学问,但她总觉得这先生满腹经纶,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比起她所敬重的父亲…个被瑶人奉为“天神”的首领要高明得多。这武先生每与她父亲议事,她父亲总是洗耳恭听,言听计从,她的弟兄及瑶家的弟子相与从游,毕恭毕敬。她从这一切看得出来,这个武先生绝非凡人。她甚至想或许为上天所赐,命中注定要把这个武先生送到她的梦中。每天夜里睡到床上她却有如此的缘分之想,每每觉得有了如此想法之时’,她的心跳就加快,几乎没有规律。她年方十八岁,正是花一样的妙龄,正是青春涌动的季节。但她确实又很难启齿,尽管瑶人的坦诚与直率,同样赋予了她这样的秉性,因为心有所想,夜有所梦,所以在她见到这武先生之时,却有一种别样的羞涩与忸怩,压根儿不似以前在武先生面前的放纵与任性了。郑金花的这一变化,王夫之没有看出一个所以然来,却让金花之母郑夫人瞧出个究竟。郑夫人对于武先生的为人虽然极为推重,亦同其女一样觉得他非常的可爱,却终因弱瘦的体质而心存芥蒂。对于女儿的心思她曾做过数次的探微,终究无以为言而不了了之。为了制止女儿的感情的放纵,郑夫人也想了一些办法,瑶家的姑娘本来是不守闺房的,郑夫人却另僻了蹊径,竟是仿了汉人大家女子的模样,为女儿开了闺房,令其整天厮守于内,请了两个丫环服侍,请了师父教她做些女儿的活路。
却说这郑金花,因其母看出了她的心思,而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看守”政策,也就有些收心,因有活路可做,可以打发一天的无聊,倒还觉得有些新鲜。只是时间一长,对这囚人一样的生活产生出厌恶来。回忆起与武先生相处的日子,觉得无限的美好,夜里尽作美梦,最后竟是以梦中的生活而代替现实,卧床不起,继而成疾。女儿入了阁,作了大小姐,对她的父亲来说可算一件风雅之事,也就没有多加注意。居然不久又传出了女儿得了重病的消息,这可把首领惊得不知所措了。这首领有六个儿子,却独此一女,因此对她是百般的疼爱,百般的顺从。见女儿有病,来到闺房,执手替女儿把脉,见脉跳很弱很沉,观了女儿气象,只见那瓜子一般脸蛋,荤红荤红的,有如秋天熟透的苹果一般,一双大眼睛正紧闭着,虽是病态,却是十分的妩媚。首领深懂医术,在瑶乡有神医之称,他是以神奇的医术、博大心怀、救死扶伤的精神而深得瑶人的崇敬而推为首领的。但他此刻,对于女儿的痴病,却终于探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他屏退了所有的侍女,屏退了夫人,独自一人守坐在闺房,他要仔细观察女儿的动态,倾听女儿的呼吸。他一面静坐,一面用手指疏理那并不浓密的胡须,这是他的习惯。遇到了疑难、自认为棘手的问题,并不像其他的官人一样,只是来回地在房内踱步。看到女儿如此病态联想到以前的健壮、活泼,他想于其间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却终究徒劳。金花翻了身,将脸正朝着他,梦中的她却在微笑,那两个深深的酒窝,因病痛的消瘦而更是迷人。梦中她喃喃自语,好像在说“武先生”,她声音很微,很弱,但在郑首领听来却是十分的清晰。在听到女儿很微很弱的呼唤以后,亦觉心头一惊,继而释怀。于是内心暗喜,对武先生,他是极力推崇的。武先生的为人、学问、见识、行止都可为瑶人楷模。他终于明白女儿的病根了,是一种没有医药可治之疾。他也佩服了女儿的慧眼,虽系女流,即终究不亚须眉。
于是喜颠颠地笑眯眯地出了闺房,他把女儿的病根与夫人说了,却把夫人惊得目瞪口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事已至此,无药可救了。”
却说武先生,对于金花的心事,确实没有一点的感觉。他觉得金花可爱,然而却一直只把她当成晚辈对待。在他染了瘴疠,受到她细心照料之时,除了感激,只有一种想法,就是报恩。武首领在查到了女儿病源以后,派了家丁前往蒙馆去找武先生,无奈先生已经出游外地讲学去了。家丁做了报告,首领又添派了家丁,到处进行打听,终于知道先生所讲学之地。
于是作了交待,务必将先生请回。家丁不敢怠慢,快马加鞭地赶到僧寺,见先生正讲得天花乱坠,有如佛祖说法,本不想打扰。但家丁是奉命请先生,见先生并无中断之意,于是急了,不顾同伴的劝阻,便冲进了讲堂,没讲什么理由,扯了先生的衣袖,就想离去。他没有想到此举激怒了听讲的学子儒生,这些学子儒生正兴趣盎然,半途中突然杀出个程咬金来,却满是愤怒,将家丁拦了,不分青红皂白地厮打起来,一时寺内蛋打鸡飞的乌烟瘴气。尽管家丁武功十分了得,却终因好手难敌众人,被打了个鼻青脸肿。
却说这武先生突然遭了家丁的如此一劫,也就懵了,呆立一旁,竟不知所为。见寺内乱叫一气,乱成一片,立在寺外的家丁冲了进去,高呼:“住手”,并作了解释:“我等奉了主人之命,特寻先生到此,只想请先生回去”。
听了家丁的解释,众人总算住手,却更是把先生听得云里雾里的,不知所措。对郑首领的为人,王夫之是极为钦佩与崇尚的,他高超的医术,坦率、诚恳的为人,在王夫之眼里几乎无可挑剔,但今天首领“派兵”捉拿,而且近乎追捕,却实在让他费解。他清楚,他是一个朝廷的钦犯,无论落在谁的手里都是一个很重很重的筹码,想当官的可以心想事成,想发财的可成为富翁,难道首领已经清楚了他的身份?他想过,凭他的直觉,他觉得郑首领不是那样的人,他并不是一个政客,并不像尹长明,他是一个神医,但终究人心难测,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啊!说不定他的粗犷、豪放是装出来的虚伪,那又怎么是好。但事已至此,更无他求,就此逃亡,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且会连累这一寺的学子儒生,这更不是他王夫之的为人,他很快答应了要求,作人质一般地上了马,离了僧寺。
却说这武先生依了家丁之言,上马离寺,一路无话,很快到了首领家。见到首领,却并不像王夫之所想像的一样,郑首领早已在大厅等候,见了王夫之进来,竟是异常高兴地迎了上来,坐定献了茶,直奔正题。郑首领是个极直率之人,从不会转弯抹角,他将女儿金花之事原原本本的向武先生说了,先生终于明白了首领“追捕”的目的了,这要是在其他人听了起来,可数是~件天大的好事了,但于王夫之听来,却感到十分的棘手。一方面,他为金花的英雄慧眼感到可敬可佩。
他清楚,自入瑶乡以来,他所欠金花父女之情确实太多,他们为自己付出了太多太多,要是没有他们父女,肯定也就没有了他干夫之的今天,他亦为自己有如此一位红颜知己而感到骄傲与荣耀。但另一方面,他是一个儒生,他要恪守儒道,虽然他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持有异义,他在僧寺的讲学,对此曾有微词:“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并不是说鱼与熊掌都不要,当然他没有连鱼与熊掌一齐取,只是二取其一,只是寡欲,而并非灭欲。”但他更清楚,他是一个朝廷的钦犯,自身难保,他没有资格再让一个深深爱着他的女子去为他担惊受怕提心吊胆地过活。但摆在他面前的事实如此,他怎样回避呢?他本想把自己的一切和盘托出,一并向这位他认为可信赖的朋友诉说,以求得他的谅解,但话到嘴边,却是不好启齿。他被请到了金花的闺房,数十日不见的金花虽然少了些风韵,却出落得飘逸,少了些放纵与任性,却多了些持矜与凝情。仔细看那金花,见那玉容憔悴,面庞儿比初见面时已消瘦了许多,青丝散乱,却不减她的妩媚。又见她抽抽噎噎地哭得似雨后芙蓉,愈增娇艳。金花见武先生到来,便右手按床面坐立起来,伸开左手一把就拉住武先生坐到床边上。金花抓着武先生的左手,揉着搓着不肯放松,并说:“今个儿你千万随便点,我实在对您说,我长到这么大,我谁也不爱。一见了您,我就觉得动了心,十分爱您的文静、博学,一颗心思只想同你在一起。”
见金花这么一说,王夫之面皮发烧,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他一手把着她的玉臂低声地安慰。此时金花越哭越伤心,几乎又哭到咽不过气来。夫之被她哭得没话可以劝慰,呆呆地瞧着一声不吭。俗话说,女子的眼泪,是最厉害的东西,无论你是坚韧的钢铁,也要被她哭软了的,何况王夫之终究不是铁打的心肠,便对着金花姑娘说:“你只顾安心调养好了,我决不会负你的。”说完,王夫之又赶路去兴宁寺讲学。
从此,金花姑娘的病,一天天地减轻,不到半个月工夫,已能起床步行了。光阴如箭,又过了两个月,金花姑娘的精神早已复原。
却说王夫之恰好前妻陶氏己辞世几年,需要再找一个伴侣照顾自己,也就答应了金花的要求,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娶金花为妻。
此时的王夫之尽管反清复明的事业已经彻底失败,但是他的儒业却正在发展,而且有如红日中天,就在这两三年的时间内,他完成了《周易外传》、《老子衍》的著述,他又完成了《黄书》的初稿,开始了《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的初稿写作。
再说王夫之娶郑金花不久,抗清大局的变化却是越来越不利了,何腾蛟兵败死难湘潭,收复不久的湖广诸地又沦于清军之手,进攻广东的清军攻占了韶州,肇庆告急,桂王西奔梧州,他考虑到此时决不可以隐居,抱着与君共生死的信念,奔赴梧州。
王夫之到了梧州,桂王任他做了行人司行人的官,有了微职,拥有了一席发言权,以便能竭尽所能,王夫之亦感到十分高兴,十分激动。其时桂王政权党争十分激烈,吴、楚两党之争形成水火,而且愈演愈烈。王夫之对吴、楚两党的是非曲直十分清楚,吴党的目的是攫取和巩固其特殊权益,为达到这一目的,不惜枉法徇私,结果使永历政权政治糜烂,严重损害了抗清事业;楚党也把权柄看得极重,但他们的主张主要是适用抗清斗争需要。吴党以大将邦儒作靠山,加上皇太后的支持、永历帝的庇护,气焰嚣张。他们逮捕楚党,并欲杀之而后快。王夫之平时同情楚党,而今大敌当前,吴党又这样肆无忌惮地迫害楚党,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勾当使他极为悲愤。于是他找到好友管嗣裘与之一起去见大学士严起恒,慷慨陈词:
“楚党诸君抛妻弃子,跟着桂王在刀剑之中拼命,而吴党要把他们杀掉,这无异自掘坟墓,今后还有谁来扶持皇帝呢?”
严起恒听了王夫之的话,颇受感动,答日:“先生言之有理,我去说服朝廷。”
吴党头目王化澄见严起恒之为,欲置他于死地。对严起恒大打出手。王夫之悲愤不已,大敌当前,却如此地内斗起哄,抗清言何希望?于是他上书死谏,参劾王化澄等“结奸误国”。王化澄恼羞成怒,指使党羽以谋反罪名诬陷王夫之,王夫之有口难辩。以致“愤激咯血”,深感身单力薄,于是携妻子重返桂林。
刚到桂林不久,忽然得母亲病危的消息,与妻急返衡州。由于战事阻滞,途中几乎为乱兵所杀,困于岩寨,几天不食。同妻子商量,绕道而归,但又遇淫雨六十天。到家时,母亲早已埋葬,严寒之季,为母守丧,王夫之只有一件破麻衣披身,厨房无隔夜之米,一面守丧,一面怀念永历政权,当得知桂王被吴三桂所害,顺治九年,王夫之怀着沉郁的心情遁于宝庆的白云峰,开始了隐居生活。
顺治十四年,清朝政权已基本巩固,为收买人心,一方面“大赦天下”,一方面调集兵力进攻永历政权所据的云南、贵州,这样湖南地区相对稳定,王夫之又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吾文回到了衡阳的莲花峰下,后迁居湘西金兰的高节里,在此建了小屋名“败叶庐”,正式完成了《春秋家说》和《春秋世论》,以后又迁到石船山。这石船山乃“良禽过而不栖”之荒山野岭。因山上有石如船,夫之甚爱,他以顽石自比,于是在此筑草堂而居,名草堂为“湘西草堂”,因所居之山,有石如船,于是改名为王船山,世人称之为船山先生。王夫之潜居草堂十七年,虽年逾古稀,贫病交加,却犹发奋著书。
自潜修以来,启瓮牖,秉孤灯,读十三经、廿一史及朱、张遗书。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于《四书》及《易》、《诗》、《书》、《春秋》各有稗疏,悉考订草木鱼虫、山川器服以及制度同异,字句参差,为前贤所疏略者。
王夫之系岳麓书院学生,以朱、张为宗,然而他以后的讲学与著述,对朱熹理学却多有批评。
正是:
长空搏击乏力回,老鹰体残羽翅衰。
龟于朽后随人卜,梦未圆时莫乱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