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台湾通史
26426800000073

第73章 清代台湾水陆营制表

台湾镇标中营:康熙二十三年,驻府治。

镇守台湾总兵官一员:康熙二十三年设,雍正十一年议照山陕沿边之例为挂印总兵,给方印。

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同治八年裁一员)

把总四员(裁一名)

外委五名(裁一名)

额外三名(裁一名)

马兵二十四名(裁十二名)

战兵三百八十二名(裁一百三十五名)

守兵四百三十名(裁一百三十五名)

计兵四百六十名。除抽裁革故停募未补者四十四名,又抽配左翼练兵一百三十九名,实存在营一百八十三名。

镇标左营:康熙二十三年设,驻防府治北路。光绪五年,改为恒春营。

镇标右营:康熙二十三年设,驻防府治南路。同治八年,改为道标营。

台湾城守营:雍正十一年设,分为左右两军。

参将一员

左军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外委四名(同治八年裁一名)

额外一名

马兵七名

战兵二百零五名(裁七十五名)

守兵二百八十三名(裁一百名)

右军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同治八年裁)

把总二员

外委六名(裁二名)

额外一名(裁)

马兵七名(裁)

战兵二百五十名(裁九十六名)

守兵三百四十五名(裁一百二十名)

左右计兵三百九十二名。除抽裁革故停募未补者二百四十四名,又抽配左翼练兵二百三十三名,分派八城及炮兵一百六十七名,实存在营汛防者一百十五名。

恒春营:光绪五年设,驻防恒春。

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同治八年裁一员)

把总二员

外委四名(裁一名)

额外三名(裁一名)

马兵十四名(裁十一名)

战兵三百三十二名(裁一百五十五名)

守兵四百名(裁一百四十五名)

计兵四百三十五名。除抽练兵一百八十六名,又派各汛一百八十五名,实存在营六十四名。

道标营:康熙二十三年设。拨镇标右营守备一员、左营千总一员、左右营把总各一员,三营兵各一百名。六十年裁归。同治八年再设,升游击为都司,驻防府治。

都司一员(同治八年设)

游击二员(同治八年裁)

守备一员(裁)

千总二员(裁一员)

外委五名(裁二名)

额外二名

马兵十四名(裁十一名)

战兵二百七十九名(裁九十三名)

守兵三百五十三名(裁八十一名)

计兵四百六十一名。除挑裁革故停募未补者一百三十名,实在存营三百三十一名。

南路营:康熙二十二年设,驻防凤山。

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三员(同治八年裁二员)

把总三员(裁一员)

外委六名(裁三名)

额外四名(裁一名)

马兵十名(裁)

战兵四百二十九名(裁二百五十三名)

守兵五百八十名(裁三百三十六名)

计兵四百二十名。除挑裁革故停募未补者二百五十三名,实在存营及汛防者一百六十七名。

下淡水营:雍正十一年设,驻防下淡水。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三员(同治八年裁一员)

外委三名

额外二名(裁一名)

马兵六名(裁)

战兵三百四十八名(裁二百十四名)

守兵二百三十五名(裁三十九名)

计兵三百三十名。除挑裁革故未补者二百零三名,实在存营及汛防者一百二十七名。

北路协中营:康熙二十三年设参将,驻诸罗县治。雍正十一年,移彰化,设副将,增为中、左、右三营。

副将一员:雍正十一年设。光绪十四年,移驻埔里社。

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同治八年裁一员)

把总四员(裁一员)

外委九名(裁三名)

额外五名(裁三名)

马兵十四名(裁)

战兵五百四十七名(裁二百三十九名)

守兵六百六十三名(裁二百十七名)

计兵七百五十四名。除挑裁革故未补者四百六十八名,又调防埔里社一百七十二名,实在存营及汛防者一百十四名。

北路协左营:雍正十一年设,驻防诸罗,后称嘉义营。

参将一员

部司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三员(同治八年裁二员)

把总四员

外委十名(裁五名)

额外四名(裁一名)

马兵十四名(裁)

战兵五百十二名(裁一百九十七名)

守兵六百十二名(裁二百三十四名)

计兵六百九十四名。除挑裁革故未补者三百八十八名,又抽练兵七十二名,实在存营及汛防者二百三十四名。

北路协右营:雍正十一年设,驻防竹堑,后称竹堑营。

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三员(同治八年裁二员)

把总六员(裁四员)

外委九名(裁三名)

额外三名(裁一名)

马兵十五名(裁)

战兵四百七十九名(裁二百六十名)

守兵五百二十二名(裁二百零六名)

计兵五百三十五名。除挑裁革故未补者三百二十八名,实在存营及汛防者二百零七名。

艋舺营:康熙四十九年设淡水营,驻守备,隶北路营。雍正十一年,改驻都司。嘉庆十三年,改都司为水师游击,兼管陆路,移驻艋舺。道光四年,改参将,而沪尾水师营仍隶之。

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外委五名(同治八裁二名)

额外二名

马兵八名(裁七名)

战兵二百六十五名(裁九十名)

守兵四百二十七名(裁一百七十一名)

计兵四百三十二名。除挑裁革故未补者二百二十五名,实在存营及汛防者二百零四名。

沪尾水师营:归艋舺参将管辖。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同治八年裁)

把总二员(裁一员)

外委四名(裁二名)

额外二名(裁一名)

战兵一百十五名(裁三十二名)

守兵二百三十七名(裁六十名)

计兵二百六十名。

噶玛兰营:嘉庆十八年设守备,驻五围,隶艋舺营游击。道光五年,改设都司,而移守备于头围。

都司一员

守备一员(同治八年裁)

千总二员(裁一员)

把总二员(添设一员)

外委四名(裁二名)

额外三名(裁二名)

战兵四百五十五名(裁三百零三名)

守兵二百四十名(裁十二名)

计兵三百八十名。除挑裁革故未补者一百七十名,实在存营及汛防者二百十名。

安平水师协标中营:康熙二十三年设副将,驻防安平等处,领中、左、右三营。光绪十四年,改中营为台东陆路中营。

安平水师协标左营

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同治八年裁一员)

把总四员(裁三员)

外委六名(裁五名)

额外二名(裁一名)

战兵三百二十六名

守兵三百八十二名

计兵三百三十名。除挑裁革故未补者一百六十三名,又原配乌龙江水兵一名,实在存营及汛防者一百六十六名。

安平水师协标右营:光绪十四年,改为台东陆路右营。

台东陆路中营:原系安平水师中营,光绪十四年改设。

副将一员

都司一员(同治八年设)

游击一员(同治八年裁)

守备一员(裁)

千总二员(裁一员)

把总四员(裁三员)

外委五名(裁三名)

额外三名(裁二名)

战兵三百五十一名(裁二百零七名)

守兵四百零七名(裁一百九十一名)

计兵三百六十名。除挑裁革故未补者一百九十五名,又抽配练兵六十八名,原配乌龙江水兵一名,实在存营及抽防者九十六名。

台东陆路右营:原系安平水师右营,光绪十四年改设。

都司一员(同治八年设)

游击一员(同治八年裁)

守备一员(裁)

千总二员(裁一员)

把总三员(裁一员)

外委五名(裁三名)

额外三名(裁二名)

战兵三百五十一名(裁二百十九名)

守兵四百零七名(裁二百零九名)

计兵三百三十名。除挑裁革故未补者一百八十三名,又抽配练兵六十名,原配乌龙江水兵一名,实在存营及汛防者八十六名。

澎湖水师镇标营:康熙二十三年设副将,统辖两营游、守各一员、千总各两员、把总各四员、外委各七名、额外各三名,每营战守兵各一千名。乾隆四十七年,裁汰一百四十二名。道光六年,各裁外委一名。至同治八年裁兵加饷之后,两营改设都司一、千总一、左营把总四、右营把总二、外委各二、额外各一,兵则左营四百零二名、右营三百六十名。战兵每名月饷二两五钱五分,守兵二两四钱。光绪十二年,升副将为总兵,左营设游击守备,右营设都司,添兵二十名。

镇守澎湖水师总兵一员:光绪十二年,奉旨以澎湖副将与海坛镇总兵对调。

左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四员

外委二名

额外一名

战兵一百六十名

守兵二百六十二名

右营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外委二名

额外一名

战兵一百四十四名

守兵二百十六名

两营计兵七百八十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