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权力玩家赵匡胤
26463200000017

第17章 国王的演讲

过年前的赵匡胤,正在打这盘很大的麻将。

显德七年(960年)大年初一,周朝上下都沉浸在安静祥和的气氛中,到处都在庆祝新年的到来。街肆间的酒楼或茶坊早已卸下紧闭了一夜的门板,门口悬着的红艳的灯笼在晨光中依旧耀眼;谁家少妇悄然推开那扇雕花长窗,新年的第一缕轻风正好温柔地拂过她飘飞的鬓发和慵懒的脸庞;城外新迁的坟地上早已放上了鲜花和燃着的烛火,这些逝去的先人正和子孙一起享受这新春的愉悦。开封的人民已经从柴荣离世的阴影走出,恭帝即位半年以来,朝中文武大臣尽力辅佐,虽无世宗在位时的文治武功,却也是循规蹈矩,家国安宁。张灯结彩的开封,虽然此时距离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问世的时间还有4年,但是从大街小巷的喧嚣锣鼓声中听来,春节的气氛已经足够热烈了。

皇宫内也早已焕然一新。年轻的符太后与年幼的恭帝早已穿上盛装,在堂上迎接百官的朝拜。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翰林学士陶谷、副都指挥使韩通、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还有众多未具名者——他们怀着不一样的心态,却用同一样虔诚的表情,跪拜在君王的面前。

好一个令人难忘的春节。

然而接下来更令人难忘的事情发生了。

早朝未罢,有紧急军情报上:北汉、辽国已组成联军攻打大周,数万军队正向镇、定二州(这名字选的,够镇定)杀到!

镇、定两地,分别是今河北正定、定州,乃后周的北部边界。

消息到来之前,大家都很镇定,听完军情汇报之后,都不镇定了。

平静的朝堂马上变得纷乱起来,大家纷纷痛斥汉辽联军挑在这正月初一的大好日子出兵,破坏了新春佳节安宁祥和的气氛,咋不按常理出牌呢,却没有人想到去证实一下消息的真伪。接着各位热烈讨论应该由谁领兵出击,大家一致觉得,赵匡胤跟随柴荣南征北战期间,衣装个性,冲杀勇敢,让大家有安全感,最重要的是,让敌人没安全感,于是三位宰相很快做出决议:由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兵迎敌。

担任禁军最高长官时已半年的赵匡胤很快做出战斗部署:禁军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领前军为先锋,先期北上;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随自己出征;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率兵在京协助副都指挥使韩通把守京城。

真是一个快速出炉、完美无缺的战斗计划。

然而正月初一的下午,整个开封却笼罩在一片不安宁的气氛中。“点检做天子”的流言又开始流传,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十年前发生在城里的悲惨往事,于是不少人开始收拾行囊逃出城外,躲避这即将到来的祸事。

据说赵匡胤也听到了这个流言,心理压力极大,于是打算回家跟家人做一下感情沟通,舒缓一下沉重的心情。谁知他刚刚把话讲完,就发生了一场令人惊骇的恐怖袭击,只见妹妹“面如铁色,引擀面杖逐太祖,击之”,并喝骂:“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未来的太祖挨了一棒子之后黯然而逃。

另外据说此事后来传为美谈,甚至有人专门写诗赞曰:“谁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面杖壁上鸣”。九百多年后被另一个伟大的女性引用,改成:“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更合词律,写入《鹧鸪天》。需要说明的是,就是赵匡胤的这个妹妹,不久之后嫁给了高怀德……我们一起为高先生默哀吧!

眼睛一闭,一睁,大年初一、初二就过去了。

正月初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按计划率兵出城北上,迎击汉辽联军的入侵。发兵之时,大军阵容规整,士气高昂,对百姓秋毫无犯,民心乃安。当天下午,队伍到了离开封40里的陈桥驿。

此时,夕阳尚未西沉,天边落日昏黄。

我没去过开封城北的陈桥,不知道此地在每年正月初三的下午,有否类似于“平湖秋月”在月圆之夜会出现的那种“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幻觉,那就是,当你仰望星空——不对,是仰望天空——的时候,天上会出现两个太阳。

显德七年的大年初三,却是有人看到了。

最先看到两日并出奇观的是“知星者”殿前司军校苗训,想必此人没学过现代物理,不知道直视太阳的时候,太阳光是能将视网膜烤焦的——当然还有同样没学过物理学的“门吏”楚昭辅,俩人开始对这个奇特的天文现象进行研究:你看天上,俩太阳一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很快整个军队都“看”到了这个只在后羿射日的传说中听过的奇观,“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开始议论纷纷,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蔡东藩的《宋史通俗演义》里,此时的赵光义一蹦一跳地跑到他哥面前,说大哥你以前不是教我唱过一首不押韵的儿歌吗,后两句是“两日重光,囊木应谶”,那时候不懂,现在看,两日重光不就是现在天上两个太阳一起忽闪么,那囊木应谶是不是木牌上的话要实现了啊。赵匡胤表示很有压力,说那都是哥跟你闹着玩的呢,你们聊,我先睡了啊。

千年后的徒步读史至此,表示相当牙疼,你们以为玩QQ吗,还两个太阳,三十二级了吧。

此时的赵匡胤却不知所踪,演义的故事毕竟不能当真;从后面的故事反推,他应该正与人开怀对饮,酣畅淋漓,同一时刻,北面的辽汉大军应该攻城正凶,鼓声如雷——当然,如果有的话。

喝完酒的赵匡胤拥被而眠,一觉睡到天亮。后来斯诺问:太祖,人生最爽的事情是什么?赵匡胤答:像我那会儿这样,喝点小酒,睡觉睡到自然醒。

天又亮了,赵匡胤醉酒醒来。他从床上爬起来的时候,正听到外面人声鼎沸,将士持兵刃而立,场面骇人;赵匡胤还来不及问个明白,就有人手持一件黄袍,使出一招流星赶月,扑上前来,罩住赵匡胤,喊了一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外面群情激动,皆喊: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赵匡胤大吃一惊,连忙退缩。

赵普、赵光义、高怀德赶紧上前拦住:“老大,这些士兵已经喧嚣了一夜了,我们见您休息,没敢打扰。您素来爱兵如子,这次拥立如不应允,将士们必定落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死无葬身之地……为众人计,老大,你就从了我们吧!”

大家一起下拜,高呼万岁。

赵匡胤无奈,只好就命。他发现,这件黄袍相当合身,比郭威当年裹的旗子好多了。

于是新任的皇帝走出房间,跨上他的战马,面对着周围群情汹涌的下属们挥了挥手,大家知道这是领导要发言的前兆了,于是纷纷安静下来。赵匡胤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一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演讲。

对于这段演讲,史上有着几种版本不同的记载。需要说明的是,写完《将星,照耀大周》的挨得夹·斯诺在该书成名之后并未立即回到美国,而是继续待在宋朝做一线记者,后来还出版了一些其他的著作,徒步在日后将会提到。在他的《将星,照耀大周》里同样提到了显德七年正月初四发生在陈桥驿的这段故事,最初的版本里,赵匡胤的发言是这样的:

“诸位!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的国家今天已经拥有了有着两百三十万户人口(从《旧五代史,食货志》)居住的土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我们的同志在盛世即将到来的时候,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希望,我们要有更大的勇气。”

读到此处,徒步郑重提醒斯诺:您写的这段演说,不像是开国皇帝对未来蓝图的勾画,反倒像是在追悼会上的致辞,恐怕不合适吧?斯诺深以为然,于是重新组织了赵匡胤的发言,成就了一篇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演讲,史称《国王的演讲》,又名《我有一个请求》。

于是斯诺让赵匡胤重新跨上战马,他望着天边冉冉升起的朝阳,下意识地眯了一下眼睛。赵匡胤重新低头看了看面前的一张张充满期待的年轻的年老的脸庞,抬头看了看赵普、赵光义、高怀德等人在远处轻轻地微笑,挥舞了一下拳头,开始了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说。

“三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今天我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集合。这一辉煌的盛世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民众带来了希望。它的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乱世纷争的漫漫长夜。”

然而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必须正视中原大地仍在遭受战火肆虐这一悲惨的事实。五十多年来,我们的祖父,我们的父辈在战火里挣扎,我们都是自己故土家园上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让无数生灵涂炭的世道加以终结。

周太祖、周世宗为我们开拓了清平祥和、国泰民安的局面,但是年轻的他们却在匆忙中离我们远去,没有来得及见证另一个盛世的到来。今天,我对你们说,诸位,我们将共同奋斗,尽管未来会有很多困难与挫折,我们仍然坚信:

有一天,这个国家将强大起来,一切不如意的现状都将得到改变。南边,西边,北边众多的敌人,都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将一一平定。每一个峡谷将升高,每一座山丘和高峰被削低,崎岖粗糙的地方改造成平原,弯弯曲曲的地方变得笔直,上苍的荣耀得以展露,诸位,我们将举目共睹。

这是我们的希望,这是信念,带着这个信念我们将回到汴梁,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山中开采出一块希望之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我们国家的刺耳的不和谐音,转变成一曲优美动听的兄弟情谊交响曲。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因为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将重塑辉煌。

我有一个请求:符太后、柴少主,都是我们的领导,我们今天在此的各位都曾北面而事,返回京城之后,对他们不得有任何的不尊重。

我有一个请求:朝廷上下的众位大臣,他们都曾与我比肩而立,是我的战友和知己,返回京城之后,对他们不得有任何不礼貌的冲击。

我有一个请求:朝廷府库内的财产、京城百姓家的私有财产,都是他们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而得,返回京城之后,不得一丝一毫侵掠。

请诸位遵照我的话行动,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你们能做到吗?

(《宋史·太祖本纪》:“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赵匡胤听见一个整齐而响亮的回答:诺!

一番激动人心的陈词下来,赵匡胤似乎有点气喘。但是众人接下来此起彼伏的叫好声让他心生满意,于是整顿军队,率几万人马一起奔开封而去。这个场景多少有点眼熟,仔细一回忆,原来跟10年前郭威从滑州率军回京的场面如此雷同,他山之石,如今攻玉矣。

至于那些需要抗击的辽汉军队,他们也许还是例行抢劫,就像今天外交部的例行记者招待会,结束了自己会回去的。先不管了,回京城办正事要紧。

大军出动之前,赵匡胤先派了一个人回去通知自己尚在开封城内的家人,此人正是楚昭辅。

多年以后,清人查慎行有诗曰: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

清人岳穆泉亦有疑问:

皇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面对这种疑问,徒步表示回答起来很有压力,因为没人让你相信这都是偶然事件啊——如果一定要,只能给你一个若干年后陆游提供的解释:黄袍本天成,妙手偶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