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赵匡胤在陈桥驿发表声情并茂的《国王的演讲》,随后当上皇帝,接着以雷霆万钧之势御驾亲征逼李筠、李重进****的时候,宋朝西面的大蜀皇帝孟昶正在花团锦簇的成都泡妞。
当赵匡胤在开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兵不血刃平定荆湖的时候,才子孟昶还是在草长莺飞的成都泡妞。
当赵匡胤和赵普在大雪纷飞的冬夜拟定《宋太祖的名单》,将蜀国列为接下来第一个出兵的对象时,诗人孟昶还是在冰天雪地的成都泡妞。
都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负数,恋爱中的男人智商为零,这话在孟昶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有一天他泡妞完毕,突然觉得不能再这么虚度光阴了,决定做出一番事业,于是修书一封,装在蜡丸里(好面熟的蜡丸!),派人送给老熟人刘承钧,就是当年因只率三千人和李井一起造反而遭鄙视的北汉睿宗皇帝——约他共同创业,创业内容是联合发兵,攻打大宋。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孟昶甚至派了三个人一路护送蜡丸北上,以免发生收件人地址错误或者邮差走错了路导致蜡丸无法收到的情况。他派出送信的三人中有一人名叫赵彦韬,本是蜀国军营里面一个小人物,但这个小人物很快就要成为大人物了——就像当年李重进派翟守珣送信给李筠,结果翟守珣跑到了开封一样,这次的赵彦韬也跟他一样把另外二人一起骗到了开封,献给赵匡胤的不光有本应送给刘承钧蜡丸,还有蜀国的地图。
打开蜡丸看到内容的赵匡胤哈哈大笑,“吾西讨有名矣!”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正、副都部署,枢密副使王仁赡为都监,组成北路军,率步骑三万出凤州(今陕西凤县),沿嘉陵江南下;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光义为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组成东路军,率步骑三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上。两路宋军分进合击,直趋成都。同时他又下令东京的工匠们,抓紧时间在汴水边建好房屋五百间,选址装修,标准同前。
这次大家不再以为赵匡胤要再次炒房了,他们都知道,孟昶的户口很快就要从成都迁到开封了,身份证上的住址,很快就会写上这批房子的门牌号。
当赵彦韬把蜡丸交给宋太祖的时候,孟昶正和花蕊夫人在摩诃池边纳凉,在这个即将醉去的男人眼里,此时微醉的美人显得比往常更加娇艳动人,于是孟昶借着酒意,提笔填《玉楼春》一阕: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一点月窥人,攲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又恐流年暗中换。
此词措辞考究,用语轻灵隽永,意境清新优美,读之齿颊生香。百余年后,苏轼见到之后犹赞叹不已,又刚好碰到一喜读《洞仙歌》的美少女,于是化孟词原作而成《洞仙歌》,借花献佛泡得一妞: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同一首诗,时隔百年却先后两次被人拿来泡妞,而且都宣告成功,诗句之妙可见一斑。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苏轼自己的说法,他是在七岁的时候(公元1044年)听一位九十岁的朱氏眉山老尼为他吟过孟昶此词,四十年后突然想起这段往事,却只记得开头,于是凭记忆续成全篇,而老尼当年是随其师傅一起入后蜀宫中亲眼见到过孟昶题诗。
倒推一下,964年的老尼不过十岁,十岁的小女孩能否听一遍就能记住一首五十六字的文章,已是值得商榷;而记忆能保存八十年,再以九十岁之躯给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吟听如此艳词,更是于理不通。倒是北宋年间张邦基所作《墨庄漫录》对此事所载更合逻辑:
“东坡少年遇美人,喜《洞仙歌》,又邂逅处景色暗相似,故檃(同隐)括稍协律以赠之也。”明确指出,苏轼是读过全词的,而且是在孟昶原词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新词,至于词前小序中提到的“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数句,无非是“以此叙自晦耳”。
不过在徒步看来,美好的东西当然应该物尽其用,而不消被说三道四;只是美人拿到的《洞仙歌》上不曾署名“转自后主孟昶”,苏轼泡妞之举还是略显不厚道的。
在此次纳凉之前仅半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的春节,孟昶命人在门口备好桃符,挥毫写下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一般说来,泡妞完了醉酒之时还能为对方写个诗填个词,尤其春节时候还能写写春联的,多半不是一个堕落的人——事实上,不久之前的孟昶不仅不堕落,甚至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
时间回到后蜀明德元年(公元934年),那时候的赵匡胤年仅八岁,还在洛阳的巷子里面穿着开裆裤与伙伴以抓蟋蟀斗草为乐,那首著名的“池塘边的柳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诗篇《童年》也远未问世——而此时十六岁的孟昶,就已经是后蜀的皇帝了。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后唐灭掉王衍的前蜀,李克用派自己深为赏识的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并把自己侄女、弟弟李克让的女儿许配给他。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到达蜀地之后整顿吏治,减少苛税,境内渐安,于是在接下来的六七年时间里东征西讨,领土面积扩大不少,于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被封为蜀王。到了后唐应顺元年(934年),朝廷一片混乱,李从厚李从珂堂兄弟俩为争皇位打得热火朝天,孟知祥见自己突然变得没人管了,就在正月于成都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
回望孟知祥的发家之路,跟924年创建荆南的高季兴何其相似。
同样的偷偷立国,同样的殚精竭虑,然地处四面被围的荆南虽左冲右突,发展数十年也只有三州之地;而在后蜀当皇帝的孟知祥盘踞天府之国,四面山川围绕,气候适宜,形成天然屏障,不但冷风吹不进去,而且敌人打不进来,发展数年,国富力强,日后不几年,孟昶甚至有了和柴荣叫板的资本——只是高季兴死得早,否则得空了研究一下历史,对比自己和孟知祥一样的奋斗,相异的结果,一定会长叹一声: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啊。
可惜孟知祥运气虽好,却不长寿,刚当上皇帝半年就在明德元年七月患脑溢血死去,第三子孟昶即位,年仅十六。
应该说,当上皇帝的孟昶,在其后很长时间里都面临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因为中原地区纷争不休,皇帝正像赌场上的庄家换个不停:后唐闵帝李从厚跟表兄李从珂的战斗已经分出胜负,李从厚被推翻;李从珂称帝不久,又被石敬瑭借契丹兵打败,石敬瑭建立后晋;几年后,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又被契丹军队俘虏,后晋大将刘知远乘机建立后汉;刘知远刚死,儿子刘承祐又被郭威推翻,建立后周。趁着没人管,孟昶还有可以偷空打几场主动出击的战争,抢几块地回来,日后柴荣对后蜀发兵,占领的东北秦、成、阶、凤四州之地,就是这段时间孟昶发兵从刘知远手里抢过来的。但对孟昶来说,抢人家的东西又被柴荣抢走,倒也不是多少严重的事情,略加伤心,写几首诗安慰一下自己也就过去了。
孟昶治理后蜀的近三十年里,中原皇帝自顾尚且不暇,哪有精力照看后蜀,再加上进入四川的路实在不好走,我们很快就会见识到——不然李白也发不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叹息了——因此孟昶的后蜀本土一直非常安定,没有遭受战火肆虐,不光老百姓,皇帝本人的日子也一直过得很舒坦。可惜那时候的军工业不够发达,否则孟昶还可以趁着别国打仗的机会,贩卖些火箭筒之类赚点外汇,发他几笔战争财。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远近,从时间上讲得通,从空间上看,似乎也对。即位之初的孟昶,虽然国际环境一片大好,国内却是一团糟,准确地说,是朝廷上下一团糟。
就像日后刘知远死后给儿子刘承祐留下了杨邠、郭威等五位顾命大臣一样,死前的孟知祥也给儿子留下了几位顾命大臣,大将军李仁罕、御林军首领张业、藩镇大将军李肇。看来这两位开国皇帝的名字取得不好,知远者所知不远,知祥者也未必详。
因为这三人压根不把年幼的孟昶放在眼里。
他们倒是没有杨邠等人那么粗鲁,在朝廷上公然禁止小皇帝开口说话,但是完全把蜀国当成了自家的菜地,想种白菜就种白菜,想挖萝卜就挖萝卜,李仁罕、张业舅甥俩干的主要事情是盖房子,而盖房子免不了征地,在这个过程中夺人良田,毁人坟墓无数,毫无顾忌;藩镇大将李肇,则是天天拄着拐杖,见到皇帝就拱一下手,对孟昶说老臣有病在身,不能下拜,鞠个躬算了,陛下你就将就一下啦。
孟昶很生气,后果同样很严重。
与刘承祐主演的《少年天子杀人事件》故事情节相同,孟昶同样采取了干净利落的手段,即位后数月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抓住李仁罕问斩,杀其全家。不过与刘承祐的鲁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十六岁的孟昶此时显示出了极为老练的一面,杀完李仁罕之后怕引起****,而没有找此时掌握御林军的张业的麻烦,反而任命其为宰相。
可惜这位新宰相对前车之覆视而不见,舅舅刚刚因为目无法纪被诛,他这外甥坏事做起来更加变本加厉,竟然在自己家里开起了监狱,更以严酷治人闻名四川,史载“蜀人大怨”。于是过了几年,等大家都把李仁罕忘得差不多的时候,孟昶又同样干净利落地把张业也逮来杀掉了。
杀人给人看,很明显比杀鸡给猴看效果更为显著。
闻知李仁罕等人被诛杀信息的李肇,突然像吃了新盖中盖的钙片,腰不酸了,背不疼了,腿也不抽筋了,再见孟昶时老远就扔掉拐杖,跪伏于地,大气也不敢喘。
从诛杀权臣的经历来看,史书上对孟昶的评价“资质端凝,少年老成,果敢刚毅”,果然是恰如其分。此时近忧已除,远患未至,颇有追求的孟昶开始了自己治国之旅,其随后治国的表现,也无愧明君之名。
孟昶为了告诫官员严谨理政,不要贪赃枉法,曾亲自撰写了二十四句、九十六字的《官箴》颁布国内,字字珠玑,句句中肯,爱民之心,溢于言表。全文曰: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后世也有精简版的《官箴》,词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极尽空洞之妙,对比孟昶所撰,几乎就是个流行歌曲的歌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