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威远古今:陇西旅游导游解说词
26484000000007

第7章 李家龙宫(2)

1992年,应海内外李氏族人寻根祭祖的强烈愿望,因当时李家龙宫被南安初中占用,就在县城西南一公里处的仁寿山公园修建了“陇西堂”。2002年,陇西县旅游局领导班子倡导集资维修,对龙宫遗存的11座土木古建筑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同时恢复了“陇西堂”。这块“陇西堂”匾额由唐代大书法家、书中仙手李邕所书,字体遒劲凝重、飘逸潇洒。廊檐下的九幅棋盘彩画介绍了血缘始祖、得姓始祖和有关房系的始祖从右往左分别是:皋陶,字庭坚,为尧时大理官,舜时明五刑,弼五教,为高阳氏八才子,其系虞、夏、商、周二十六世为大理官,为李氏血源始祖;利贞公,李氏得姓始祖,商纣时因避难食木子为生,改理为李;李崇,陇西房始祖,秦时为陇西郡守,封南郑公;李玑,赵郡房始祖,字伯衡,拜秦国太傅;李纲,武阳房始祖,宜州刺史;李雍,丹阳房始祖,晋朝东莞太守;李翻,姑藏房始祖,东晋为祁连、酒泉、晋昌三郡太守;李茂,敦煌房始祖,北魏孝文帝时为光禄大夫;李火德,入闽始祖,福建宁化县儒学教谕,其后裔遍布东南亚各国,祖德流芳。两面看墙上的内容与历史上的“陇西八景”有关。南面看墙壁画是“桃花晚照”,是指陇西县三台乔家门村附近,当地红山脚下一片桃林,至今犹存。乡贤曲之正在题乔家门祖师庙楹联中有:“翠屏千古撑,观世间水抱山环,谁谓作洞天福地;桃花四时艳,听谷口鹿鸣鸟语,果然是佛国他乡”,对“桃花晚照”作了生动的描述。北面看墙上是“五台古刹”,****县城九十里的马鹿山,即莲峰山。20世纪50年代初,庙宇尚存,石洞内佛像庄严,五峰古柏参天,有大山、八角楼、卧佛洞、石家庵、皇洞、老君山等名胜,可惜“**********”期间迭遭破坏,仅存古洞,残垣断壁,供人凭吊而已。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五台古刹再建庙宇,重塑像身,如今钟声悠扬,为旅游胜地。此外还有“石门夜月”、“首阳旧县”、“碧岩珠帘”、“翠屏晴岚”、“洛浦荷盖”、“渭水秋波”等六景已成为历史了。堂内供奉着陇西房始祖李崇的圣像,李崇是秦国大司空李昙的长子。李崇担任陇西第一任郡守,传说爱戴百姓,大力发展农业,边疆和谐,百姓殷实富足。陇西李氏李信、李斯、李昙等自此建功立业,其声誉经久不衰,根深叶茂。《旧唐书·裴寂传》载:“李氏昔在陇西,富有龟玉。降及祖祢,姻娅帝王。”清楚地说明了李氏家族是关陇贵族集团。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李姓占全国人口的8.8%,加上港、澳、台的李姓同胞和海外的李氏侨胞,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3000万,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姓。

(三)祖师殿

祖师殿也叫李琼殿,亦称吕洞宾殿。殿前悬挂的“道法自然”匾额,是原国家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于1994年中秋题写。前面的这幅抱柱联“肇基趾于陇西唐宋元明世推望族,溯渊源于柱史帝王师相代有伟人。”意思是李氏族人发祥、发展、显赫于陇西,世代被推崇为名门望族,追本溯源,李氏先祖是老子李耳,李氏后裔是帝王将相者不胜枚举,英贤辈出,代有伟人。左面的彩色壁画是明代修建的龙宫原貌图,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李家龙宫,也称北极宫;右面的壁画是唐朝修建李家龙宫的场景图。廊沿下的九幅棋盘彩画描述了吕洞宾不凡的人生阅历,从右往左依次是:京兆故居、李琼书斋,懿宗咸通、进士及第,授官治邑、以德化人,黄巢反唐、追歼宗室,弃官避祸、隐居嵓山,火龙赠剑、天道真传,后遇钟离、暮谒道侣,谈经论法、竟得真谛,自号洞宾、云游济世。吕洞宾,姓李,名琼,字伯玉,祖籍陇西,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四月十日诞生,在唐武宗会昌年间,两举进士落第,至懿宗咸通二年,64岁时始登第,授官治邑,以德化人。唐僖宗干符三年,黄巢造反,大杀唐室,李琼甚恐,弃四子携妻流寓于永乐地方,卜筑于仙洞,更姓曰吕,因在山下,故易其名曰嵓,时处洞中,因声其字洞宾,号纯阳子,遂游十州,历尽天下,后遇钟离老祖,暮谒道侣,日夜相随,谈经论法,后竟传大道真诀。李琼既得大道真诀,又遇火龙真人,上阳帝君赠送宝剑,并授天遁剑法,于是度人度世,极救众生脱离苦海,终于功成德满,白日飞升,两归仙信,登上大罗之天。相传吕洞宾向王母娘娘祝寿时,王母问吕洞宾的身世,自述曰:我本系唐朝宗室,姓李名琼,字伯玉,同金氏结婚后,养了四个孩子,生活得很美满。我长得眉俊、目阔、鼻耸、面修阔、鬓茂而疏,没有多少武士的外貌,倒真像个读书人的样子。我的山(耳)根有一颗痣是克妻的,太阳穴上也有一颗痣这是克儿子的。我能遇仙得仙,不是凡俗之辈可比。我五十岁时才能写出好文章,才开始登第做官。不久,黄巢兵起,国遭灾难,家逢不幸,我只好抛弃四个孩子,携妻金氏选一个山洞住下。我为什么改姓为吕呢?因为,当时四个孩子都没有了,一家只剩下我和妻子两口人,所以两口合为吕,改成此姓。我们住在山下,故名叫嵓;我们常在洞中,是石洞中的客人,故号洞宾,后来妻子死了,只剩下我一个男人,故又号纯阳子。

千百年来,吕洞宾始终不渝地在认认真真地做两件事——治病、度人。也可以说是在做同一件事——治病,既治身体上的疾病,又治心理上的疾病。由于他多才多艺,也由于他既有酒仙、剑仙的美誉,又有色仙、风流道士等“雅誉”,使他成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神仙,且因此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中国老百姓所信仰的神灵中,与老百姓的距离最近的有三个:一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二是愿度尽天下众生的吕洞宾;三是生前便以“忠义无双士”著称的关公(关云长)。吕洞宾之所以被老百姓公认为是与他们距离最近的三位神灵之一,之所以能够被老百姓尊为“愿力宏大”的“三圣之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离经叛道的反叛精神。吕洞宾的所谓反叛主要表现在吸取佛教和儒教的精华以修正道教的缺陷,弥补道教的不足。专门祭祀吕洞宾的吕祖庙、吕祖祠遍布全国各地。在其他庙宇中设吕祖殿或吕祖阁的也不少。尽管吕祖庙成千上万但名气最大的当属山西芮城境内的永乐宫。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在山西芮城城北三公里的龙泉村东侧,吕洞宾成仙后,乡亲们将其故居改为吕公祠。

吕洞宾几乎每做一件事都为后人留下了可供学用、可供借鉴的东西。养气时,他将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内景效验等,用20句话,100个字总结出来刻石立碑。这就是历史上道教经文中著名的《吕祖百字碑》:养气忘年守,降心为不为。云静如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在,性化气自回。

气顺丹自结,壶中配离坎。阴阳生反复,普化一雷生。

白云朝顶上,甘露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除了《吕祖百字碑》外,还有另一种《吕仙翁百字碑》。

这个碑现在仍然放在吕洞宾的第二故乡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庙内,讲的是处世为人之理:本性好清静,保养心猿定。酒不可曾喝,****已罢尽。

财又我不贪,气又我不竟。见者如不见,听者如不听。莫管他人非,只寻自己病。官中不系名,私下凭言行。遇有不轻狂,如无守本分。不在人壳中,免却心头闷。和光且同尘,但把俗情混。因甚不争名,曾共高人论。关于修建李家龙宫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相传,一高僧奉唐太宗之命云游陇西,查访真龙落脉之地。

一日,当西行至襄武县(今陇西县境内)妙娥山村时,暮色苍茫中突见西方天际金光万道,王气凝聚,巨龙腾跃,从天而降。高僧神情激动,遂踏夜幕疾步查访,果见巨龙飞落陇西城北李家坡前,待烟消云散之后,耸立一参天古柏,昂首曲身,形如真龙,虬枝翠叶,灼灼放彩。僧即绘图描影,飞报天子,太宗龙颜大喜,御笔亲书“李家龙宫”,钦准陇西郡太守动工兴建“李家龙宫”,经数千能工巧匠三年零三月苦心营建,殿堂林立,巍峨宏大的李家龙宫竣工落成。主祭殿高悬“陇西堂“金匾,殿内供奉唐高祖李渊的画像牌位、李氏始祖利贞、先祖李耳伯阳二公之神位。李世民率李氏达官显贵重臣良将前来祭祀先祖,陇西古城可谓风光无限。

(四)经殿

经殿里可看到十三块花岗岩大理石刻的老子李耳《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言,是由原甘肃********、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第一任会长李子奇策划,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顾问韩正卿书,曾士宝镌刻,县旅游局制作的。老子所著《道德经》博大精深,概括了天、地、人三界的基本规律,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文献。孔子称颂老子为“龙”;庄子赞叹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英国人李约瑟博士认为《老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树之根;胡适先生说:“老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家,而且是文化的开创者”;1994年6月,江****同志在参观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像时说:“要多宣传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整理好,宣传好。”西欧有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有了老子,我们可以说一句,处于峰巅上的那种哲学,是用中文写的。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开篇的话。它的意思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话,那么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道德经》中的“道”,被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根本规律,成了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字在老子的《道德经》****出现过七十四次,有十七章对道作过重要表述。老子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先于天地的产生而存在。无声又无形,它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而不停地循环运行。它是天下万物的本原。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勉强地再给它起名叫做“大”。而“大”成为消逝,消逝又成为旷远,旷远又返回到本原。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生成万物的最基本的力量,是万物的总根源。当万物生成之后,“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而蕴涵于万物之中,它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但它又不同于可感知的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因而它无法用感觉器官来感受,也无法用普通的语词来表述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接着说“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概括了世界的统一性。他认为,世界统一于道。

对于“道”这个哲学概念,老子虽说“不可道”,但他还是通过比喻等手段,作了一番描述,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他无法再进一步阐述“道”,从而也给后人留下了在这个领域里驰骋的余地。范蠡、齐国的稷下学派、庄子、韩非和战国时的儒家(以《易传》作者为代表)等,都从各个方面对“道”

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探讨。

对于“道”究竟是精神本体,还是混沌未分状态的宇宙统一体,人们至今还有种种不停的看法,但是,“道”这个哲学概念如同古希腊哲学中的逻格斯一样,它说明人类开始有了一个初步的、然而是深刻的对世界图景的认识,标志着人类的抽象思维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大象无形,********。”老子这句话是说,至高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至大的声音是听不到的。这话到底有什么含义呢?

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是“道”。“道”是无形无象,不可名状的本体,但就是这无形无象的“道”,产生了宇宙万物。这也就是说,在无形的“道”中,包含着无穷的有形的万事万物。“道”就像大自然那样,并没有有意识地要追求什么,达到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表达了一切,成就了一切。反过来说,人不能凭感官去认识“道”,只能感觉到万事万物,但是在感觉万事万物的过程之中,人也就“悟”到了“道”。“道”就在万事万物中间,它没有离开万事万物独立存在着。“道” 就是万事万物,“道”又不是万事万物;“道”可以看见听到又不可以看见听到;“道”是属于感觉范围而又超出于感觉的东西。老子就是用“大象无形,********”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老子是在讲道,同时又几乎是在讲审美、讲艺术。

不管古典派、现代派,图画离不开颜色、线条,音乐离不开音符、旋律;但是,图画和音乐的真正的美,又不仅仅是颜色、线条、音符、旋律,而是由他们构成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产生于颜色、线条、音符、旋律,但又超越了它们。人们的感官只能看到颜色、线条和听到音符、旋律,不过,这不是最终目的,只有通过眼看和耳听,用心去感悟到那种境界,这才叫领悟到美。如果一个人只是停留在颜色、线条、音符、旋律上面,不能感悟到那种境界,他也就没有享受到美,没有进入到审美过程。审美观照必须对于形象的观照进到对于精神的观照。

诗歌也是这样,当你念到“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时候,难道不是通过精神观照看到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美而自由的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