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有学问
2649900000033

第33章 李斯的哲学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於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於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於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年轻时曾经在郡里做个小吏。

有一次,李斯上厕所,看见厕所里的老鼠吃得很差,而且一看见人和狗就吓得狼狈逃窜。后来,李斯到官府的粮仓里去,看见仓里的老鼠,住大房子,没有惊扰,吃得好,随便吃。于是,李斯大生感慨:一个人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就像老鼠一样,关键看他在什么平台上。

这就是李斯非常有名的“老鼠哲学”。仓中鼠的理想,显露了李斯不甘贫贱,一心向上爬的愿望。不少学者指出:李斯的“老鼠哲学”是自私哲学,确实非常正确。但是,李斯的“老鼠哲学”并非全无道理。平台对于实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确实非常重要。这是李斯对人生的有效领悟。

“仓中鼠”的理想使李斯不再甘当一个小吏,想干出一番事业来。因此,他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宣讲孔子的学说,但是,他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改造。荀子的思想中有比较接近法家的主张,主要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习的就是这些东西。

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令人讥笑。这是李斯对人生意义及荣辱问题的总的看法,是他日后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他积极进取、乘时建功的动力,也是他日后陷入罪恶渊薮的基因。不爱名利,无所作为,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李斯告别了老师,到秦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去了。

平心而论,李斯的哲学有其粗俗的一面,亦有其积极的一面。一个人生活在世,必须树立自己的目标,寻找合适的发展平台,并且要抓住机会,把这种目标转换成为实际的行动,从而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树立正确的目标是人生追求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但同时要善于满足,对欲望的无止境的追求往往适得其反。李斯死前对他儿子说:“我多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从上蔡东门出发,去野外追赶兔子,但这是不可能的了。”

西晋时期的陆机,临终之时也发出了类似的感叹。

陆机本是东吴人,吴国被灭之后,与弟弟陆云前往洛阳发展,一时声名鹊起。成都王司马颖爱才,重用陆机。讨伐长沙王司马义时,用陆机为主帅,陆机虽为将帅之后,但行军打仗,没有经验,请辞,成都王不允。陆机书生气十足,部下不服指挥,陆机又缺乏作战经验,结果自然可知,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有人乘机诬陷陆机与长沙王有勾结,成都王于是派人抓捕陆机,处以死刑。临刑之前,陆机叹道:“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区,二陆入洛之前,经常流连于此。想再听听华亭野鹤的叫声,恐怕是不可能了。

唐朝的宰相相房玄龄编纂《晋书》时,把这句后悔的话同李斯的那句临终感叹相提并论,“上蔡之犬,不诫于前,华亭之鹤,方悔于后。卒令覆宗绝祀,良可悲夫”!

世上没有后悔药。李斯的临终之言、陆机的临刑之叹,对当下社会的任何人都会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