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2650700000016

第16章 英雄与时势·桃李不言 (2)

李广身材高大,有像猿一样灵活而长的臂膀,他善于射箭是天赋。即使是他的子孙或别的什么人向他学习射箭,也赶不上李广。李广口吃,说话少,跟人在一起闲待着的时候,就在地上画出布阵的行列,从高处向宽窄的行列放箭,用射箭来赌酒。他把射箭当做游戏,一直到死。李广率领军队如果到了缺粮断水的地方,发现了水,士兵没有全都喝过,李广就不接近水;士兵没有全都吃过,李广就一口不尝。他对士卒宽大、不严酷,士兵因而乐意为李广所用。李广射箭,见到敌情紧急,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放箭,放箭就让敌人随着弦声而倒下。因此,李广率兵多次受到敌人的围困和逼迫,他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扑伤。

过了不久,石建死了。于是皇帝下诏书令李广代替石建做郎中令。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又做了后将军,跟从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发攻击匈奴。众将领大多因斩了敌人的首级,俘获敌人的人数达到了朝廷行赏的标准,凭着功劳得以封侯,然而李广的军队没有立功。

此后三年,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跟他一同出发,分道进军。前进了大约有几百里路,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军中的士兵都很恐慌,李广于是就派他的儿子李敢前往冲击敌人。李敢只带了几十个骑兵,一直穿过匈奴的阵地,从左右两侧冲了回来,告诉李广说:“匈奴容易对付!”军士们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的阵势,所有的人都面朝外。匈奴也不敢攻击,箭就像下雨般地射来。汉军的战士死亡大半,汉军的箭也将要射完了。李广于是命令士兵拉满弓但不要射,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强弓射杀了匈奴的副将。一连射死好几人,匈奴就越来越懈怠了。这时,正赶上日落,双军的官吏、士卒都面无人色,李广却神色不变,跟平时一样,更用心地整顿军队。李广军中的人打这以后更佩服他的英勇。

第二天,他们又奋力作战,而博望侯的军队到了,匈奴的军队这才解围离去。汉军因为太疲乏,没有追击。这时,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罢兵返回。按汉朝的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在约定会合的日期之后才到达,应判死刑,他出钱赎罪,被降为平民;李广军队所立的军功与应得的罚相抵,所以没有受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跟李广都在汉文帝时做官,汉景帝时,李蔡积累功劳做到二千石的官,汉武帝时又做了代国的国相,在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作为轻车将军,跟从大将军出击右贤王,有功,按国家行赏的标准,封为了乐安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中,代替公孙弘为丞相。李蔡的为人是下等里的中等,名声在李广之下太远了,而李广却得不到封邑,官位也只不过在九卿之列。

李广曾跟望云气以测凶吉的先生王朔私下交谈,李广说:“自从汉朝抗击匈奴以来,我李广没有一次不在其中,然而许多校尉以下的官员,才能赶不上中等人,可是因抗击匈奴立功而得到封侯的有几十人,而我李广不在人后,竟然没有因为积累下一点儿功劳而得到封邑,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我的相貌不应当封侯吗?还是本来命定的呢?”王朔说:“将军你自己想想,难道曾有什么遗憾的事吗?”李广回答:“我过去做陇西太守的时候,羌族人曾起兵反汉,我使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假装同意他们投降,而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到今天为止,最大的遗憾只此一件了。”王朔说:“灾祸没有比杀戮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您为什么得不到封侯的原因啊!”

此后两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规模地进军攻打匈奴。李广屡次亲自请求随行参战。汉武帝以李广年事已高,没有答应。过了好久,才答应了这事,任命他为前锋。这一年正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已经跟随着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了关塞后,卫青捕到了一个俘虏,得知了匈奴首领单于的位置,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单于,却命令李广的军队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中去,从东边出击。东路稍微绕远,而卫青他们大部队的道路上,水草很少,势必不能屯兵宿营。李广请求说:“我本来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下令调我从东路出兵。且我从年轻束发时起就一直与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了一个与单于对战的机会,我愿意担当先锋,先与单于拼一死战。”

而大将军卫青暗中受了皇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已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战,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这时公孙敖刚刚失掉封侯,担任中将军跟从大将军出击匈奴,大将军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作战,以便建立功劳,恢复封爵,所以调开了前将军李广。李广当时也知道这些内情,因此,坚决地向大将军拒绝这个命令。大将军不听,命令长史写了一道命令,直接送到李广的军部,并说,赶快到右将军的军部去,照命令上所说的办。李广没向大将军卫青辞行就起程了,心里特别生气地来到军部,率领军队与右将军赵食其会师从东道出发。

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在与大将军约会的日期之后到达。大将军与匈奴交战,单于逃跑了,未能捉获他,只得回军。向南前进,横穿沙漠,遇到了前将军。李广见了大将军,就回到自己的军中。大将军派长史拿着酒饭馈赠李广,借机询问李广、赵食其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准备上书报告天子有关军事的详情,李广不予回答。大将军派长史马上督责李广军部的僚属前去对质听审,李广说:“众校尉都没有过错,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现在就亲自到大将军的军部上报军情。”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年轻束发的时候开始,跟匈奴打了大大小小的七十多次仗,而今很幸运地跟从大将军出征,有了跟单于交战的机会,然而大将军又调开了部队,从东路出击行军绕远,而且又迷失了道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终究不能面对那些执法官吏的审问了。”说完就抽出刀来自杀了。

李广军中的军士、大夫,全军上下都痛哭失声。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无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也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幼,都为他流了泪。而右将军赵食其被单独交给了执法官吏,罪当斩,他出钱赎罪,降为平民。

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为官的人本身行得正,即使没有命令,人们也会跟你去做;为官者本身行为不正,即使有命令,人们也不会遵从。’这话说的正是李将军吧!我看到的是,李广老实憨厚得像个乡下人,嘴不善于说话。等到他死的那天,天下人无论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的死感到极度悲哀。

“那忠诚的心,真是被士大夫所信任啊!谚语说:‘桃树李树虽然不说话,但树下自然被踏出一条小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话说的虽然是小事,却可以说明更大的道理。”

【评议】

这是《史记》中诸多著名的人物传记中的十分优秀的一篇,记叙了西汉名将李广的战斗生活,赞扬了他抗击匈奴的卓越功绩。司马迁以具体生动的事例,描述了李广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英雄本色,塑造出了血肉丰满的“飞将军”的形象。同时,作者也记叙了李广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揭露了汉军将领任人唯亲、贪功诿过的真实面貌。叙述时虽不着一句议论,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出他对李广遭遇的同情。而末尾的评语,更可见他对李广的由衷敬仰。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虽白首未得封侯,但多少万户侯早已沉入历史的尘埃,倒是这位身无爵位的李广却能够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