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2650700000082

第82章 书生与政治·儒者的德行

【引言】

对于儒家的思想,似乎历来有一种误解,就是“治心不治国”。意思是说儒家的思想只能用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很难用来治理国家。其实不然,这要看如何理解儒家的思想,如果把儒家的思想看成是教条,自然只能成为毫无使用价值的东西,但如果既将其看成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原则,又将其看成是灵活处理世事的指导思想,那儒家的思想就是“有补于世”的。

【事典】

三国时期的孙登也是一位值得称赞的人。

孙登字子高,是三国吴王孙权的长子。孙登生性善良忠厚,在皇子王孙中是个少见诚实敦厚的人。他的生母因地位低贱,因此孙权让妃子徐夫人抚养儿子孙登。孙登对徐夫人的养育之恩一直不忘,记在心中。但徐夫人生性嫉妒,孙权不喜欢她,逐渐疏远她,最后把她抛弃在吴郡,独自居住,晚年的生活十分凄清。孙登却仍然怀念她。徐夫人有时托人带衣服送给孙登,孙登必定在沐浴之后才穿上,表示他对徐夫人的尊重。

孙权十分喜欢孙登,在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登将要被立为太子,但他请求吴王孙权立徐夫人为皇后。孙登说:“只有正本清源,才能产生道义,现在要立太子,应该先立王后。”

孙权反问道:“你的母亲在哪里?”

孙登答道:“我的母亲在吴郡。”

孙权听了,非常感动,半天没有说话。他知道孙登感激徐夫人的恩惠,但孙权宠爱步夫人,想立步夫人为王后,后因群臣反对,没敢这样做。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孙权选了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优秀人才辅佐孙登。孙登对待这些官员非常谦和,接待时使用一般平民之间的礼节,并不要求他们对自己行什么君臣大礼,有时出外还同坐一辆车,就像朋友一样,不分上下尊卑。对孙登的为人,群臣都称赞不已,孙权也比较满意。

孙权迁都建业城,孙权派孙登镇守武昌,任命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孙登。陆逊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孙登对陆逊非常信任,陆逊也忠心耿耿为稳固太子的地位而勤勉尽责。

孙登待人宽厚,恤贫怜贱,能体察百姓的疾苦。他出去打猎,经常都避开农田,绕道而行,怕走近道会践踏坏庄稼。有一次,孙登骑马外出,一颗弹丸擦肩而过,这在当时是一件不得了的事。他手下的侍从赶紧四处寻找是谁干的。遇上一个手里拿着弹弓、身上带着弹丸的年轻人,大家一致认为就是这个人干的,但这个年轻人却不承认刚才射过弹子。孙登手下的人急了,要拷打审讯这个人。孙登连忙上前阻拦,并派人去找到刚才飞过他身边的弹丸,跟年轻人身上所带的弹丸一比较,发现的确不一样,就命令把那个年轻人给释放了。

还有一次,孙登手下一个侍从偷了孙登用来盛水的金马盂。这件事被查出了,这在当时是要严厉惩罚的,大家都主张严惩那个盗窃犯。可是孙登认为这个人在他手下服侍多年,平时也没有什么劣迹,不过是一时的一念之差,只要决心改过就可以了,不忍心惩罚他,只是将他责备了一番,打发他回老家就算了,还对身边的人嘱咐说,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情,如果传扬出去,对那个人很不利。

孙登做事历来都十分谨慎。有一年天灾连绵,粮食歉收。孙登预先想到盗贼一定会很多,就防患于未然,制定了有关防范盗粮的法令,结果很有成效。

孙登的弟弟孙虑因病去世,孙权极其悲痛,为表示哀悼,孙权降旨要求文武大臣们减少饮食。孙登听说后,也感到非常悲哀,他从武昌昼夜兼程赶回孙权身边。见到孙权时,见孙权还在痛哭。于是孙登一边劝着,一边说:“孙虑一病不起,这是命运啊!您已无法挽回。当今国家还没有统一,民众百姓都在盼望得到解救。上天授命陛下完成一统天下的使命,您应当保养精神、加进营养膳食才是。陛下现在却按照平民百姓的想法,减少朝廷群臣们的膳食,这已经超出了礼制的范围了,这样做会引起臣民的不满,我为此事感到忧虑和不安。请陛下三思!”孙权听了孙登这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对大臣们说:“孙登真是处处为国家兴衰着想啊!”

过了十多天,孙权让孙登返回武昌。孙登为宽慰孙权,主动要求留下来。他说:“我已长期离开父母,作为儿子,早晚不能为父母请安,没有尽孝,从德行上来讲是有缺漏的。”并且向孙权汇报了陆逊镇守武昌尽心尽职的情况,请孙权不要顾虑。于是孙权就把孙登留下来了,也对孙登更加信任了。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孙权亲自领兵出征新城(治所在今浙江富阳西南),就让孙登留守,全面主持政务。可惜,孙登三十三岁就去世了

夏原吉是明朝的重臣,曾任少保、户部尚书,他天性宽厚平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都称赞他有仁者之风。

有一位将军叫吕震,曾在皇帝面前攻讦他笑里藏奸,说他是个不能重用的小人,他知道以后,也毫不在意。后来吕震为儿子求官,恳请夏原吉替他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夏原吉不念前愆,而是实事求是地介绍了他的情况,对宣宗皇帝称吕震有守城的功劳,理应受到褒奖。在靖难初期,有个仇恨他的人曾要杀夏原吉,但夏原吉从未为此嫉恨过他,后来也因为看重他的才干,极力推荐他当上了总督漕运的官。

夏原吉不仅宽厚待人,还足智多谋,救了不少仆人和官吏,他有许多事迹流传在官吏和百姓中间。

一次,在户部的衙署办公,夏原吉接到一份重要的公文,因为要呈交皇帝审阅,他用了整整一天的工夫才亲自抄毕。当时,抄给皇帝看的公文是要非常认真严肃的,尤其是在明朝,文网十分严密,稍微不慎,就可能招致杀头之罪,许多人就因此掉了脑袋。他捧着刚刚抄完的文书,反复读,像欣赏艺术品。文书也确实写得很美,精细、考究,夏元吉对自己很满意。然后,他唤来一位吏员,让这位吏员为文书画押。吏员刚捧着文书出门,夏原吉不放心,又随后追了出去,叮嘱他千万小心,不要把文书损坏。可是夏原吉等了很久,也不见吏员返回,他怕出现什么意外,便焦急地出外察看。不想,发现这位吏员赤裸着上身,跪在院子中央的地上,簌簌发抖。夏原吉很奇怪,就走上前问他怎么回事。只见这位吏员低着头,“吭哧”了半天才说了一句:“大人,您处罚我吧!”

原来,这位吏员在给文书画押时,忽然吹过一阵风,把桌上的笔墨掀翻,墨迹弄污了文书,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便裸露身体,等待挨罚。夏原吉一听,觉得头晕目眩,心里直发紧。他想:这还了得!明天就要呈送皇帝御览,来不及再重新起草,而这样弄污的文书交与皇帝,那可是大不恭的啊!说不定会招来什么大祸。他本想惩罚那个小官,可是他看了一眼吏员跪在地上的样子,又动了恻隐之心,想:如果向皇帝说了实情,这小吏就一定会被杀掉,还是我来承担吧!于是,夏原吉对吏员说:“起来吧,这与你有什么相干!今后小心就是了!”吏员千恩万谢地走了。

第二天,夏原吉就带着这被污的文书上朝面君去了。一见皇上,夏原吉就呈上污损的文书,一再请罪,说:“臣年老体迈,体力不支,不慎将文书污损,来不及再将奏章重抄一份,望陛下见谅!”说完,还请求免去自己尚书之职。皇帝一看夏原吉态度诚恳,主动承担责任,也就不再怪罪,令他另拟一份罢了。

【评议】

真正的儒者是受人尊重的,也是会取得相应的成绩的。问题是现实当中的所谓“儒者”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儒者,多是腐儒,或者是小人儒。腐儒不通事务,不知权变;小人儒不思大略,拘于教条。这两种所谓“儒者”,实是儒者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