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心
2651300000009

第9章 做个快乐的人 (1)

◎学会认识自己

我们只有把关注外界的目光,深入透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深刻地思索妄念等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才能获得内心的快乐,也才能真正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每当我们遇见陌生人时候,总是会问:“你是谁”或者“你从哪里来”,但却很少有人会去问问我们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而且也很少有人会去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句话的意义在哪里,更没有人会去思考未生我之前谁是“我”?“我”从何而来?生我之后“我”又是谁?“我”死后又将去何方?关于“我是谁”的问题千年以来都是个疑案,又是个迷。但大家不知为何千古以来人人都喜欢自称为“我”,不知不觉地被“我”的迷网牢牢地捆住了自己,很少有人想去破开这个迷网,也不想去了解破网的秘诀。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的生命都是由母亲给予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诞生于爱,都是由母爱哺育的。母爱的基因就是我们生命的密码与来源。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一直到死亡,每天都是在慢慢成长与成熟的,很多人都误认为是“我”在成长,实际上并不是“我”在成长,而是我的身体和意识在成长。还有一个问题,大家都承认自己老了会死,都认为死的是“我”,但实际上死的并不是“我”,而是“我执”的身体之中五大种在分散(身体中的五大种是地(肉和骨头等)、水(血和汗)、风(气属于风)、火(温暖和热量)、空(心识)),然后意识也离开了身躯,所以叫做死。其实“我”还没有死,而且很快又将投入到另一个母亲的怀抱。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我们“生”就是我们的生命离开自己母亲的母体降生到人世间,当我们的生命走完漫长的人生之旅后就会死,“死”就是我们的生命又再投入到另外一个母亲的怀抱。简单地说我们的生命来自母爱,最后依旧归回母爱的怀抱。所以“我”应该也有生命那样的来源和归宿,但人们对“我”的来源和归宿的认识是个很难破灭的迷网,这表示我们还没有彻底地认识自己,也没有认识到真正的“我”。

在生活之中“我”不能缺少爱,都需要真正的爱,只有真正理解了爱的真谛,生命才会是绚丽多姿、生生不息、循环不止。那么,需要爱的到底是我们的身躯,还是我们的意识呢?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身躯并不能理解爱的真谛,只有我们的意识才能理解,需要爱的是我们的心,但大家很难理解的是“我”、“心”和“爱”之间的秘密关系。

在生活中有爱心的人们,心中也有“我”,但他们心胸开阔、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生活过得很美好,爱在彼此传递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升华、扩展,直到向往更加圆满的生存形式,而且爱也能治愈世上所有的疾患和痛苦,让我们感到爱的力量是巨大而神圣的。失去爱心的人们,心中也有“我”,但他们心胸狭窄、行为扭曲、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从来不会去帮助别人、爱护别人,而且心中还会产生一种恨,在仇恨和计较传递的过程中生活过得苦不堪言,而且恨又会带来疾病和痛苦,因此导致了恶性的循环。所以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爱”、“我”、“心”不是同类的,但它们之间复杂难解的还是起源的问题,到底“心”是先来的、还是“我”和“爱”是先来的?我小的时候就有个愿望,那就是解开“爱、我和心”起源的谜团。慈祥的母亲经常跟我说:“傻孩子,你的问题很简单,没有我就没有爱,有了我才能有爱,也有恨。”听起来很简单,但我却总觉得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大家都知道,爱和恨是由心而产生的,但“心”又从哪里来?“我”又从何处来呢?

很多人因为不认识自己是谁,就在执著“我”的牛角尖里转来转去,永远跳不出来,被烦恼和痛苦折磨了一生,也没有找到心灵究竟的快乐,他们错把世间的快乐当成了究竟的快乐,但所谓世间的快乐其实都只是暂时的快乐,而不是永久的安乐。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所谓世间的快乐最终还是苦,因此他们根本不稀罕所谓世间的快乐。他们会用自己无私的爱去拥抱所有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重他轻己的。他们的心里只有爱,没有恨,因为他们已经彻底地认识到了自己与“我”。他们开发内心的潜力,不断地探索心灵的极乐世界,他们真正掌握了生命的钥匙,也能够走向光明解脱的道路,“有爱才有安乐,有恨就有苦闷”,这句民间俗语说得真是很有道理!

我们详细地观察世界的每一个角度才能发现所有的法都在变化,同时感觉到自己也在变化,但变化的并不是“我”,而是我们的身躯和意识。我们还要深刻地思考自己到底在寻求什么?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获得的结果又将是什么?你才能精确地知道你的内心到底在寻求什么,也知道你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什么,结果又会是什么。学会内心思考,并付诸行动,这样你所能得到的,才会带给你预期的效果并且达到你真实的目的。而不是盲目地人云亦云,忙得不知所作为何,空忙碌一生,最后却落得失去了“自我”,而伴随你的只有无边的空虚和无奈。

我们人是由身体、心灵、神识构成的,缺一不可。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爱的神识,就仅剩下恨和肉体的空壳,在他们的身上从来就看不到生活的气息和热情的活力,也没有正常快乐的生活,他们只会如痴如梦地走向自然灭亡的道路。

古往今来,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人们依靠脑力和体力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去获得物质上的财富,这些财富被佛教称为世间的财富。但是世间的发展总是有限的,世间的财富也只能满足人体感官的欲望和低层次的精神需求,有时世间的财富甚至还会带来多余的痛苦,因为人类最本质的痛苦和烦恼,还是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

一个思考力丰富与智慧得到开发的人,不会去追求世间的财富,因为他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所有世间财富的本质其实都是痛苦的,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刺激。有些人群内心智慧得不到开发,没有正确理解世间财富的本质,所以他们为了自己与“我”,不断地增加财富和权力,在强烈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自己饱受了无止境的烦恼和痛苦。但他们却从来没有回头思考过“我”的本质和世间财富的本质到底都是什么,所以烦恼、痛苦和失望纠结不清。我们就算把人的身躯分割成千块万片也找不到烦恼和痛苦,也找不到心灵和神识,更找不到人们自称的“我”,所以我们对自己人身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没有智慧的人抛弃了灵魂和心灵,为了自己与“我”,在烦恼和痛苦、疾病和战争,恐惧和担忧之中还梦想希望获得快乐和安详,这些人即使在自己或者别人身上已经发生了痛苦的经历也不会觉醒过来,只有将一切事物追求到尾才知道原来只是梦幻一场。

现代人将努力的方向全部投入到身外世界的物质上,不断地改造和发展,但发展到了尽头也还是得不到自心的和谐和快乐。那时候,拥有丰富知识和高级素质的人们,会逐渐摒弃物质利欲的低级生活,反而开始寻找内心的答案,他们不断地发掘心灵的世界,这些人还有讨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人身安全等对人们有利的事,也会认真地思考与人生直接相关的生、老、病、死的问题。有些大智慧的人在思考生老病死的问题上,彻底地认识到了自己与“我”是谁。

当我们感受烦恼和痛苦时,不必去争辩对与错,因为很多人就是在争辩对错的过程中浪费了珍贵的生命,最后还是得不到答案,也消灭不了烦恼。我们只有把痛苦和烦恼的根源找出来,才能彻底地消灭它。在寻找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时才发现它的源头原来是执著有“我”的这个心念,我们再进一步寻找执著有“我”的心念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步又一步地寻找源头时我们才能彻底地认识到“我”是谁。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五蕴”和合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应该从自己的“五蕴”中寻找“我”,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色蕴”包括体内的血脉骨肉;“受蕴”代表精神的感受;“想蕴”是所谓的思想;“行蕴”是心造作活动的作用;“识蕴”就是人们对境界相触产生的分别作用。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构成的,不光是我们的人体,世间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元素造作而形成。

我们在五蕴中寻找“我”时,即使把人的身躯彻底分解成细胞也还是找不到“我”,从外界的物质上更找不出来“我”;精神的感受可分乐受、苦受和舍受等,我们从精神感受的每一个角度去寻找“我”也无望获得;思想是自力辨察各自对境不同形相之心所,心所可分五十一种,我们用思想和思想的对境分析去寻找“我”也找不到;从心造作所有的活动和行为的每一个角度去寻访“我”也无法获得答案;“识蕴”是将很多识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依唯识宗说:识可分为八种,称为心王。前面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这些“识”是依根缘外尘了别外境。还有第七识,这个意根就是第七识。此外我们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它能够收藏所有造业的种子,同时那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这个识一直执著阿赖耶识是“我”,所以它是执著“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我们的第六识是依靠第七识而生起的,所以被称为“意根”。每个识的能量和能力都不同,八识的能力和对境也都不一样,但我们从八识的每一个角度去认真地思考、去认真地分析,也还是找不出来人们自称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