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如何调节自己
26581400000023

第23章 调整事业心态,做一个积极的男人(4)

单凭一个“待”字,人们的运筹未必能达成目标,必须加上“静”字,以静观其变。没有“静”的修为,人会在自我的欲望面前膨胀,只贪图一时痛快而迷失自我,忘记自己弱者的地位和前进的方向,并导致失败。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老子主张以弱守寡,是循机导势的重要前提,是从自然与人生的行进道理中总结出来的。这种功夫,不仅仅是“术”的粗浅层次。弱者,道之用,能融会贯通这至深道理的人,必须涵养功夫达到“道”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高人。

7.成功的男人懂得创造机会

一般说来,凡是成大功立大业的男人,往往不是那些幸运之神的宠儿,反而是那些“没有机会”的苦命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他们能创造机会!

美国机遇学大师卡尔·彼特说:“抓到机遇抓到命,摸到机遇摸到金。凡是机遇并不是明明白白地展现在你的面前,需要你用智慧的大脑去破译。”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能抓住机遇,不断走向成功,而有的人却始终与机遇无缘呢?这无疑值得人们去深思、去反省。

可以说,机遇并非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它只喜爱那些不断地去把握、去寻找、去挖掘、去创造它的人,或者说它是偏爱与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这就要求人们要克服安于现状、恋栈旧巢的心态,摆脱惰性,充实自己,随时注意身边的一切,因为机会每一刻都有可能在我们的身边降临。当然,除了做好迎接机遇的准备之外,我们还应学会辨别和选择机遇的能力。因为机遇的到来总是有不同的形态,有时呼然而至,有时悄悄而来,有时杂于其他事物之中,有时独自潜伏在你身边,这就需要人们在反省之中懂得去识别、选择、寻找与挖掘。从对许多成功者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目光敏锐、孜孜以求、善于寻找和开掘。所以,人们要想很好地捕捉机遇,就必须具备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精神和“牵挂你的人是我”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机遇与自己靠近与融合。

在对机遇的捕捉中,还要注重“创造”二字,人曰:“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聪明人创造的机会往往比他遇到的机遇要多得多。因为创造比等待更加重要。

弗雷德克少年时期便梦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由于没有什么太好的机遇,他的心中也时常显得焦躁不安。

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里,他发现如果将冰块加入水中,或者化为水,就可以成为冷饮。他还观察到人们在一般情况下只是在酒店或者热饮店里喝饮料或酒。到了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这些酒店生意都不太好,店主也为之烦恼不已。他立即敏锐地发现如果在气候炎热的夏季,人们能喝上冰凉的冷饮该是多么舒心的事情。

弗雷德克由此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商机。于是,他开始不断地实验创造消费。他试着利用冰块做各种各样的冷饮,并将冰块加入各种饮料中调出各种口味的饮品。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试制出适合于多数人饮用的冷饮。

因为这些冷饮在炎热天气下有解暑降温的作用,经冰镇过的各种液体又会变得十分可口,这些饮品便立即在各个地方,尤其是那些气温高而又缺水的地区率先风靡起来。一时间,冷饮蔚然成风,并逐渐在全国各地广泛地流行。

冷饮的风行大大地带动了冰块的销售,一切都如弗雷德克所预料的那样,冰块的销售业务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弗雷德克首先是一个勤奋的人,他能想到冰块带来商机的同时,一次又一次地去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这种动力的真正原因是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先机,别人就会不失时机地去争取。

抓住机遇就意味着成功,但是,创造机遇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人们以百倍的勇气和耐心在崎岖的道路上慢慢摸索;机遇又往往在险峰之间,它只钟情于那些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个少年时的梦想使弗雷德克在灰色的现实中破冰而出。

世界上许多事业有成的人,不一定是因为他比你聪明,而仅仅因为他比你更懂得创造机遇。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认为,成功取决于一系列的决定。成功的人能迅速地做出决定,并且不会经常变更;而失败的人做决定时往往很慢,而且经常变更决定的内容。决定仿佛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在你人生的每一个时刻导引你的思想、行动和感受。

在日本一个偏僻的山区里,有一个小山村因山路崎岖,几乎与世隔绝,几十户人家仅靠少量贫瘠的山地过日子,十分落后,生活极为贫苦。全村人虽然也想脱贫致富,却一直苦于无计可施。

一天,村里来了一位精明的商人,他立即感到这种落后的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商业资源,便向村里的长者献了一条致富计策。于是,长者马上召集全村人,对村民们说:“如今都是什么年代了,咱村的人还过着和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我们深感内疚和痛心!不过,大都市里的人过着现代化生活的时间长了,一定会感觉乏味。咱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咱的“落后”,定会招徕许多城里人。咱们呢,也可以借此机会做生意赚钱。”这一计谋博得全村人喝彩。从此,全村人便开始模仿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在树上搭房、披兽皮、穿树叶编织的衣服。

不久,那位商人便向日本新闻界透露了他发现这个“原始人”的小部落的秘密,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从此,成千上万的人都慕名而至,参观者络绎不绝,众多的游客为部落带来了可观的财富。有经营头脑的人来了。他们来这里修公路,造宾馆,开商店,将这里开辟为旅游点。小山村的人趁机做各种生意,终于富裕起来了。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机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善于抓住机遇并且充分利用它们;具有高度智慧的人更善于创造机遇。

机遇是造就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因此,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首先,要随时做好准备。充分认识到小事的重要性,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要知道机遇有时候就蕴藏在小事之中。其次,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要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再次,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

光想抓住机遇还是被动的,真正聪明的人是会主动创造机遇的。如果只坐在那里痴痴地等,那么机遇就永远都不会理会你。就如那些永远居住在山区里的人,虽然也知道外边世界的精彩,但只能徒然发出叹息,只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贫穷,却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而那个精明的商人则懂得利用自身创造机遇,并最终带领那些农民走出了贫穷。

要知道,在人生的体验中,并不是所有骁勇善战的将军都能稳操胜券,百战不殆;并不是所有忠实生活的人都能幸运如意,一帆风顺。原因何在?要知道机遇是一种不可排斥的因素,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利用机遇,不知道机遇能改变我们的一生,不知道机遇会让我们一举成名。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机会能改变自己的一生,能够让自己获得成功。于是他们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不仅无法认识到哪个是机会,更无法利用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的,一个机会不可能出现两次,必须当机立断,只有具有破釜沉舟精神的人,才能在第一时间内抓住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生能有几回搏,当你意识到出现机遇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它,不要掉以轻心,有许多事情往往因相差一点点就失去了机遇。

8.机遇厚爱有准备的头脑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既向人们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实现目标的良好机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是幸福的,切不可放过一切美好的机遇。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想成就一番事业的男人,就要加强各种准备,以发现、捕捉和利用能实现人生目标的良好机遇。

从梁晓声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机遇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而梁晓声又是怎样一次次掌握了转瞬即逝的机遇的。

机遇不会无缘无故地到来,就像面包不会无缘无故地给你吃一样。梁晓声所遇到的机遇,看起来似乎是从天而降,实际上都与他默默的准备有直接的关系。

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下乡时期,梁晓声曾经在团宣传股作报导员。在这样的环境下,从小就喜爱文学的梁晓声并不甘于与身边的人一样的平淡生活,他开始试着写一些小文章寄到建设兵团的《兵团战士报》。这些文章虽然幼稚,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但是它们的发表却使梁晓声深受鼓舞,而正是它们给梁晓声带来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机遇。

机遇到来之前,正是梁晓声人生中比较困难的一段时期。当时他已经失去了报导员的位子,被精简到木材加工厂去抬大木。这种重体力劳动使梁晓声吃尽了苦头,极度的疲劳使他吃不下饭,浑身无力,有一次险些被压趴下。当时他自己还不知道,他已患上了急性黄疸型肝炎,肝功能损伤严重。

他正硬撑着和伙伴们抬大木,连长把他叫过去,说有一名复旦的老师要见见他,叫他立即到招待所去。

到了招待所才知道,来人是复旦大学政治经济系的一位姓陈的老师。他热情地询问了梁晓声都读过哪些文学书籍,最喜欢哪些……能有一位大学老师认真地听一个知青谈文学,这使梁晓声很高兴。他谈了许多,把自己的很多想法都说了出来。陈老师显出很高兴的样子。

隔了三天,陈老师又把梁晓声找到招待所,对他说:“你的档案我已经寄到复旦大学了。如果复旦复审合格,你就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创作专业的学生了。”梁晓声惊呆了。

原来,那一次招生,整个东北地区只有两个复旦大学的名额,却分在了梁晓声所在的兵团,而其中一个又分在了一师一团。陈老师住在招待所时,偶读《兵团战士报》,发现了梁晓声的一篇小散文,觉得他很有文学天赋,便把梁晓声几年来发表的小诗、小散文、小小说统统找到,认真读了。然后他又亲自到招生办去交涉。就这样,梁晓声的名字同复旦大学连在了一起。

梁晓声回忆起这段经历,禁不住叹道:机遇决定了多少人的命运啊!

可是,当时兵团里的知青那么多,为什么幸运之神就降落到梁晓声的头上了呢?这得归功于他所做的积累和准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兵团那样艰苦的环境里,梁晓声始终坚持写作,默默地锤炼自己。尽管他发表在《兵团战士报》的还都只是些不成熟的小文章,但正是这些小文章,使梁晓声佩戴上了复旦的校徽。

如果梁晓声不做这样的准备呢?如果他没有在《兵团战士报》上发表那些小文章呢?那么也许这些机遇就不会光顾梁晓声了。

可见,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而只有在有准备的人那里,机遇才成其为机遇。机遇往往只青睐勤奋和爱动头脑的人,从来就没有不付出心血和汗水就轻而易举获得成功的。山田多喜二的创业历程,就比较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为了贴补家用,年仅12岁的山田多喜二就放弃了学业,开始做点买卖挣钱了。他为此一直感到自卑,羞于见人。但是父亲的一番话却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启发,父亲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要想在生意场上成功的话,不一定非得接受很好的教育,雇用优秀的人才,也能弥补自己没有受过教育的不足。”父亲的话让他足足享用了一生,为此,小山田确定了自己创业的信心:“即使失败了,我扔下原来的工作,改行支一个卖牛奶的小摊也能吸引顾客。”

有了足够的信心,山田多喜二的大脑又飞快地转了起来。他注意到,当时神户市里通了电车,他认为有了电车之后,自行车的需求必将减少,而电器事业将来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因此,他决定离开干了多年的自行车车铺,到大阪电器公司去工作。这一想法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此踏上了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