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琰知道父亲的心思,就说:“父亲,大哥是咱们家的顶梁柱,现在郑军师愿意培养他,你应该高兴才对。不是说,天将降大任于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吗?现在就是锻炼大哥的时候了,你可别心痛。”时代的限制,注定她是不会有长远的发展的,只有全力失持滕珙进步,将来滕家才能保住富贵。
滕珙也表态:“父亲,儿子一定勤勉于政事,做出一番成绩,光耀滕家门楣。”
“我自然放心你,就是你妹妹,以后就是一人啦。”这里没有让父母接送孩子的风俗习惯,要不然,滕琰敢确定父亲一定会天天接送她上下班。
“父亲不必担心,郑军师今天同我说任命我为蓟县县令时,我也担心过此事,不过,你是没见到妹妹的样子,镇定自若,胸有乾坤,在一起议事时,我都忘了她是我妹妹了,也跟着大家称公子。父亲就放心吧,只管在家中休养身体,不用为我们兄妹操心。”
滕珙的话说得特别对滕琰的心思,她一工作起来就能进入忘我的境界,跟上她思路的人自然也没时间想别的。还有一件事得让父亲同意:“明天我就不带飞珠去了,我一天也没用她在身旁侍候,回来时,差一点就把她忘在那里。”
“那不行,万一有点什么事,没个丫环可不方便,现在郡守府里都是男子,连个婆子都找不到。”首先反对的是滕珙,看着父亲也要说话,滕琰赶紧说:“行了,行了,还是让飞珠跟着去吧,反正给了我一间休息的屋子,就让她在那里等着好了。”
“你们真都长大了!”父亲感慨万千:“还是早些睡吧,明日都要早起。”
第二天,滕珙比滕琰起得还早,天不亮就出门了,领着去蓟县的一干人员出发了。
滕琰一个人到郡守府去了,她倒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就当是前世去上班好了。而且第一天良好的开端给以后的做事带来极大的帮助,接着,郑军师扔给她的是昌平城内的琐事。历经了战乱,昌平城内有不少外来逃难的人员,这些人现在靠着赈济度日,总不是长久之计。还有就是在战争中受伤残疾人员,都需要安排。
先是统计人员数目,按一千人为一队,共编了十几个队,准备每县一队,用官田建成农庄,统一命名为仁善庄,官府派人管理,给予免租免税,让他们自给自足。
这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麻烦得很,分队时要考虑健康人与残疾的搭配,比例总体要相似,就是各队残疾人的分级也要划分,总要平均一下残疾程度吧。在现代社会,对残疾人进行的分级是很细的,出现工伤后不同的伤残界定直接决定不同的待遇。在这里根本不可能做成那样,只是粗分了一下能不能耕种,能不能做一些较轻的工作。除了这些,还要考虑男女比例,年龄分段。
困难一项项克服,一队队的人初具规模,临时仁善庄的负责人员也选了出来,每队有一正二副三名管事,交给各县县令管理。仁善庄的制度也确定了,将来燕地其它郡县也一样适用。即使难民们将来回到原籍,各县的仁善庄也将长期存在,收留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等需要救助的人。
工作量很大不要紧,人手又不足实在是个困难,当初燕国朝廷是向平阳郡方面逃命的,朝臣、上层社会人士自然也都跟着这个方向走的多,这个时代认字的人少,燕国有文化的人大部分就都在这里了,也就是燕国大多数的精英人士都在其中,结果在平城被犬戎人杀了不少。想当初滕家也是跟在这支大部队里,要不是中间发生了那么多的事,也许全家也在平阳城没了。而昌平正相反,逃到这里的人明显文化程度要总体低于平城,为了春耕,又将刚刚招集好的一群精英分子送到了下面的各县,以至于现在要找些识文断字的府吏还有困难。
滕琰干脆在晚上开办了一个学习班,学的就是最基础的文化课,主要就是认字、写字和算学,她先是自己讲课,慢慢又拉来了两三位老师,排了班,每晚上一个时辰的课,大家轮流上。学员就是郡守府内的小吏和军士们。郑军师也来看了一回,他不肯亲自上课,但拿出了不少的笔墨纸砚送给大家,也算是大力支持吧。
转眼春耕十天的期限到了,滕琰带了人到乡下去看,一入职场,身不由已,父亲再想阴拦滕琰出门也没办法。还好,第一站是蓟县,郑军师也一同去。他们带了一个浩浩荡荡的大军,共有一千六百多人,因为把蓟县的仁善庄的人员一同带来了。蓟县是昌平最大的县,也是最富裕的县,仁善庄安排的人也最多,整整一千人。其余帮着仁善庄运送物品的军士有五百人,郑军师带着一百人左右的卫队,滕琰手下也有十几个人,还有跟着来的一些府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