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王府,燕王直接到了外书房,给让人传话,叫滕琰也过去,滕琰就先下了车,顺便把邓钰那里的姑姑叫过来跟她说了养狗的事,那姑姑见滕琰说不能让狗出院子,也就答应了,邓钰也高高兴兴地进了内院。
外书房里,燕王见滕琰进来,对她说:“滕珙不错,今天见了面,说了几句话,可称得上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也不愧是你的大哥。这两年昌平郡百废俱兴,要是考核能得个上上吧。”
滕琰看了一眼,就知道燕王心情不错,他到了侯府,虽然没停留多久,但还是与父亲和大哥在一起说了一会儿话的。
燕王对大哥的评价,并不是单纯的赞扬,滕琰觉得自家的大哥确实也担得起这样的考语的。滕珙这人,不到二十就中了秀才,还是有真才实学的。
最主要的是他经历了犬戎之乱,迅速地从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对世事的了解深入多了。他虽然没有中举,但社会这个大学堂,早就将他培养长大成熟。
滕珙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政特别的勤勉,坚持清廉自律,加上昌平郡的种种优势,政绩自然很好。要知道昌平郡是唯一没有被犬戎人攻破的郡府,它的地理位置也因为划入吴国的版图而更加重要起来,再加上滕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政绩不好才是奇怪呢。
“王爷今年要对燕地的官员进行考核吗了?”滕琰问。无论是吴国还是原来的燕国,都是每年对官员进行一次小考核,每三年任期进行一次大的考核,燕王到了燕地,因为情况特殊,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对官员进行过考核,故此滕琰才有此一问。
“王妃觉得呢?”燕王反过来问滕琰。
滕琰却是考虑过这个问题,她回答:“今年未必有时间做这件事,更何况,有的地方官员还任期不满一年呢,明年再正式考核不晚。我倒是觉得,应该先把各郡的乡试落实好。”
燕国灭亡了,燕地人参加科举就只能参加吴国的科举了,今年就是大比之年,去年秋天燕地的学子的乡试只有昌平郡和平阳郡的一部分能正常举行,所以在秋闱前,燕王发了通告,燕地的学子们都可以到昌平参试。好在乱世之后,能够参加考试的人不多。
而且由于情况特殊,并没有完全按正规的流程进行,对于参加乡试人员实行了完全放开,只要报名就可以参加,为了选拨人才,进行了初试和复试两场,过了复试的就做为中举了。举人由燕地统一安排送到京城参加院试和殿试,而且在院试中,吴皇特别为燕地增设了一定的名额,也使燕地的学子称颂不已,这些新中的进士有的留在了吴国做官,也有回到燕地的,燕王也都给他们安排了官职。
但离下一次乡试的时间也只剩下两年不到了,燕地已经基本平定了,可以想见那时候不可能再如此安排。
燕王显然是忘了这件事,其实当初吴皇上给燕地的举子们增设的名额还是燕王在滕琰的建议下上本申请的。他听滕琰提起来也很重视,这里能够读书认字的人并不多,这些人可都是国家的精英,而且对舆论起着主导的作用,只要局势稳定了,科举的事必须抓好。
这可不是只举行一场考试的事,而是要设置专门的官员,组织各郡的童生试,建立郡学,定期考察学员,确定参加乡试人员名单。而在燕王与滕琰的规划中,燕地的教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人才培养、文化传播还是燕地的发展,无一不需要,尤其是燕地北部,而这些工作是可以协同进行的。
“让你大哥去管科举的事行不行?”燕王想了一会儿,提出滕珙来,看来大哥给燕王的印象真的不错。
滕琰笑着说:“我替大哥感谢王爷的赏识,若论大哥的能力,也能尽力做好,但大哥未曾中举,学问还是差了些,恐怕会压不住燕地的才子们呢。我倒有一个合适的人选,想推荐给王爷。”
燕王点头说:“是何人,王妃推荐的,一定不错。”
滕琰还是滕公子时,挑选推荐的官员最少也有几十人了,就是燕地的几个郡守,也一多半都是她选的,这也与她最初在昌平代理郡守,后来又为燕王管理燕地的政务分不开的,但她所推荐的人员,工作能力和人品都还经过了考验,所以也算是有良好的信任度。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要知道,选拔人才可是她前世的本职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