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魅力口才与演讲的艺术
26614600000002

第2章 增强自信心是成功演讲的前提

01 人人都有恐惧的心理

蔡特金是国际工人运动杰出的女活动家,她在第一次演讲时,虽然早就做过细致准备,并进行了多次预讲,可一上台,要讲的话却一下子从脑子里全溜掉了,大脑出现了空白。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谈起他首次在公开场合演说时的情况,那时仿佛嘴里塞满了棉花,脉搏快得像在进行百米冲刺。

英国政治家路易·乔治说,第一次试着做公开演说时,舌头抵在嘴的上膛,竟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在美国有人曾以“你最怕什么?”为题询问了3090个人,调查人们究竟最怕什么,结论的第一点就是:最怕的是在众人面前讲话。

英国历史上有位叫狄斯瑞的首相就曾说过,他宁愿领一队骑兵去冲锋陷阵,也不愿在下院做一次演讲。然而,上述这些演说家正是战胜了失败之后方成为雄辩之才的。

“就在五年前,卡耐基先生,我五年前曾来过你举办研讨会的饭店。我站在门口,一想到走进去,就要站到台上发表演讲,便迟疑再三,终于还是没有走进会场。要是那会儿我就知道你能够让人克服面对众人时的恐惧心理,我想我决不会迟疑着错过那次机会,也不会晚了整整五年。”

这个人并不是在和我闲聊往事,而是在纽约市的一次培训毕业会上,对着大约两百人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我很高兴听到他的这番话,这意味着他完全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他说话时流露出的自信和神采令我相信,他此次所学一定增强了他处理事务的能力。作为他的老师,我很高兴。他已经能够战胜因站在众人面前产生的恐惧了。同时,我也想到,若是他五年前甚至十年前就踏进课堂,此时的他不知已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也一定会更加快乐和自信。

思想家爱默生说:“与世上任何事物相比较,唯有恐惧最能击败人!”正因为深谙此理,我很高兴自己能帮助人们摆脱恐惧。1912年,在我刚开始教授课程时,尚未知晓自己的培训课程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恐惧、重塑自信。后来,我才渐渐明白,练习当众说话,是提升勇气、增强自信的最佳方式,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心理。

经过这么多年的培训,我已经找到了很多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帮你克服上台后面对听众时产生的恐惧,再经过几个星期的练习,就可以增强自信心。

虽然人人都可能会有说话胆怯的心理,但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却是千差万别、各种各样的。比如,有的人可以跟亲朋好友聊上一两个小时;有的人跟人打起电话来一聊就是老半天,且话题源源不断,越说越起劲儿;有的人经常能说出一些让人大笑或使人感兴趣的事,可谓相当会说话。但是,一到了正式场合,面对一大群人(或是广播用的麦克风)他们就不知所措了。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事实:害怕在公众面前说话的并不止你一个。一份关于大学演讲课的调查指出:大约80%至90%的学生在开始上课时,都害怕上台演讲。我想在我的培训课程刚开始时,这些成年人的恐惧指数大概要达到100%。

第二个事实:上台演讲有恐惧心理并非一点儿好处没有。在不同的情况下,人天生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因此,即使你的呼吸变得急促,心跳加快,你也无须紧张。这是你的身体调整到迎接挑战的生理状态。如果这个尺度把握得刚刚好,那你的思维就会比平时更灵敏,反应更快,语言更加流畅犀利,一般来说,会比在普通情况下说得更好。

第三个事实:我曾听到很多职业演讲家说,他们从未彻底摆脱上台的恐惧感。每一次演讲之前,他们都会害怕,直到三五句话过后,才能消除这种感觉。宁愿做赛马,也不做驮马。作为职业演讲家,他们自嘲说自己就像冰冰凉的黄瓜,脸皮要够厚。这也是他们必须比常人多付出的代价。

第四个事实:你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的主要原因是你还没有习惯当众说话。罗宾逊教授所著《思想论》一书中说道:“恐惧来自无知和陌生。”大部分人对当众演讲一无所知,因而心存恐惧。刚开始练习演讲,要比打网球或者学驾驶更加艰难,因为你要面对一系列未知的情形。要想改变这种境况,唯一要做的就是勤加练习,当你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时,你就能体会到当众说话是一种快乐、享受。

在读过杰出的演说家和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德华·威格尔克服恐惧的故事之后,我一直用他的故事激励自己。他说他自己读中学时,一想到要起立做五分钟的演讲,就会莫名地恐惧。他写道:

随着演讲日子的临近,我会害怕地生起病来。只要一想到要在台上演讲,血就往脑门上冲,两颊烧得难受。我不得不到学校后面,把脸贴在冰凉的墙上,来消减紧张带来的燥热。在大学时我也用这个方法。

有一次,我小心地背下一篇演讲词,开头第一句话是“亚当斯与杰弗逊已经过世”,当我面对听众时,我的脑袋里突然一阵轰轰作响,顿时不知所措。我勉强挤出“亚当斯与杰弗逊已经过世”以后,就什么都说不出来了,我只好向众人鞠躬……在嘲笑的掌声中,我颓然地坐在座位上。校长站起来讲话说:“嗯,爱德华,我们听到这个消息也十分的悲伤、震惊,不过事已至此,我们也只能节哀。”接下来便是一片哄堂大笑。那时,我真想一死了之。那次演讲之后,我病了好几天。当然,有了那次经历,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敢期待的,就是成为一名大众演说家了。

一年后,阿尔伯特·威格尔正在丹佛。那年,也就是1896年,丹佛掀起一场关于“自由银币铸造”问题的政治运动。一天,他读到一个小册子,提到布莱安及其信徒的空洞承诺,让他十分愤怒,因此他当了手表做路费,回到家乡印第安纳州,然后自告奋勇,就健全的币制发表演讲。听众席上有不少人是他的老同学。“刚开始,”他写道,“大学里‘亚当斯和杰斐逊’演讲的那一幕又出现在我的脑海,恐惧快要让我窒息,讲话结巴,我几乎快要从讲台上逃走了。不过,就如奥安西·德普常说的那样,听众和我都勉强撑过绪论部分,这小小的成功增添了我的勇气,我接着往下说。我以为我说了15分钟,让我惊奇的是,我竟然说了一个半钟头。结果,在以后的几年里,令全世界感到吃惊的是,我竟然会把当众演讲当成自己的职业。我终于体会到威廉·詹姆斯说的‘成功的习惯’是什么意思了。”

是的,阿尔伯特·爱德华·威格尔终于认识到,要克服当众说话那种天翻地覆的恐惧感,最好的方法是以获取成功的经验做后援。

你要当众演讲,有恐惧感是很自然的,同时你也要学会借助适度的登台恐惧,使你说得更好。

即使登台的恐惧一发不可收拾,思想滞塞、言语不畅、肌肉痉挛无法控制,严重影响你说话的能力,你也没有必要绝望。你一定要登台,如果演讲中出了什么差错,你也应该像以前那样轻松自如、悄无声息地尽快挽回,切不可因出错而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些症状在初学者中很常见,只要你多下工夫,就会发现这种恐惧很快就会下降到最低的程度,这时,它就是一种助力,而不是一种阻力了。

02 无须通篇背诵

没有什么人是真正不能拥有卓越口才的,也没有什么人是真正不善于当众说话的。然而,确实有许多人无法在众人面前顺利开口,原因其实只是他们内心的恐惧。事实上,即使是职业演说家也不可能彻底克服当众说话的恐惧感,说话前充分而周全的准备是获得当众说话的自信最有力的保障。对于成竹在胸的说话者来说,没有什么是值得害怕的。

假如你想培养自信,为什么不去做好那些在你演讲时能给你安全感的准备呢?使徒约翰说:“完全的爱,会置恐惧于度外。”完全的准备也可以做到这样。丹尼尔·韦伯斯特曾说,他如果没有准备就出现在听众面前,跟没有穿衣服的感觉是一样的。

我所说的“充分的准备”并不意味着你要通篇背诵演讲稿。许多演讲者为了保证演讲时说得头头是道,就事先写好演讲稿,然后通篇背诵下来。这种方式并不可取,不但浪费时间,也容易使演讲变得枯燥无趣。

H.V.卡特伯恩是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他还是哈佛的大学生时,曾经参加过一次演讲比赛。赛前,他选择了一篇名为《绅士们,陛下》的文章,并一字一句地把全文背了下来,还练习预演了几百次。可到了正式比赛时,他一登上台,只说出:“绅士们,陛下……”就一个字也想不起来了,脑子里空荡荡的。他眼前一片漆黑,幸好还能保持镇定,于是,他干脆把那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最后,令他惊讶的是,自己居然获得了第一名。从那一天起,他再也没有背诵过一次演讲稿,他从事广播行业时也是如此,只在纸上写一些摘要,然后对着听众娓娓道来。

一个人如果在他演讲前先写好讲稿,再反复背诵,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也很容易把演讲搞砸。每个人平时讲话都很自然,不会费心地琢磨,话语随着思想的流动而自然说出。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也从中得到过教训,那时他还年轻,一直是先写好演讲稿再把它背下来。有一天,他在英国国会做演讲,正背着讲稿,突然忘记了下一句词,他重复了上一句,可大脑依然一片空白。他难堪极了,满脸通红,沉默地坐回到位置上。从那以后,温斯顿·丘吉尔再没有试图背诵过演讲稿,而他做的演讲总是能打动人心,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的那些演讲鼓舞了英国人民战胜敌人,渡过难关。

即便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背诵了很多遍,当我们面对听众时,也难免会遗漏一些,就算通篇一字不落,我们的演讲听起来也会很机械、不自然。为什么?因为你是在背诵演讲稿,是出于记忆,而非发自你的内心。平日里,我们和人聊天,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会刻意地注意修辞、造句。为什么到了演讲的时候,就不能这么做呢?

要是你还执意要写演讲稿并背诵记忆,那就有可能落得和范斯·布希内一样的境地。

范斯毕业于巴黎波欧艺术学院,现在是位列世界最大保险公司之一的衡平人寿的副总裁。在他刚加入衡平公司两个年头时,因为他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受到重视,因此那一年,在弗吉尼亚召开的2000人“全美衡平人寿代表大会”上,特意安排他做20分钟的演讲。

范斯非常激动,他感觉那是对他的鼓励。可惜的是,他采取了写好演讲稿背诵的方式。他对着镜子练习了不下40次,就连语气停顿、手势和表情都精心排练好,直到他自己觉得非常满意为止。

可是,终于要站到讲台上时,突然之间,他被恐惧牢牢控制住了,只说了一句话:“我是这样计划……”他的头脑一片空白。惊慌的他情不自禁地后退了两步,可是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他又后退了两步,如此三番。讲台有四英尺高,没有围栏,和后面墙距离五英尺,就在他第四次后退时,一脚踩空,掉到了讲台和墙之间的空当里。听众们一阵哄堂大笑,甚至有一个人笑得太厉害,从椅子上摔了下来。至今,衡平公司的老员工们还对此事念念不忘。更搞笑的是,到现在还有人认为是公司为助兴有意安排的娱乐节目。

这件事的主角范斯·布希内是怎样对待这件事的呢?他曾亲口告诉我,那是他这辈子最丢脸的时刻。他感到没办法再面对公司同事,就递交了辞职信。

后来在上司的安抚和鼓励下,范斯·布希内重新树立了自信,多年后,他竟成了公司里最擅言辞的人。他再也没有背过演讲稿。他的经验足以让你引以为鉴。

我听说过有很多人背记讲稿,但是我亲眼看到,当他们抛开演讲稿之后,演讲反而更生动、有趣。这样的演讲,或许会遗漏一两点东西,但是更加人性化,更具吸引力。

亚伯拉罕·林肯曾说:“我无法欣赏一板一眼、乏味至极的演讲,我喜欢像在和蜜蜂搏斗一样的演讲者。”林肯说他最喜欢听自由、流畅的演讲。但是,如果你心里总是想着你演讲稿的下一句,你又怎能让你的演讲表现得自然、激昂、有动感呢?

03 给自己成功的暗示

你应该记得,在第一章中当你面对众人讲话时,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这句话对于这里要阐述的另一项特殊工作——尽量利用机会说出一项成功的经验依然适用。有三种方法很合适:

1. 把自己融入题材中

题材选好后,应按步骤整理,并在朋友面前预讲。这样的准备还不够。你还得让你的题材更有价值,你要具备一些激励人们的态度,那就是——笃信自己的信念。如何使演讲的内容令人信服呢?没有其他办法,除了详细探究题材,抓住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并问问自己,你的演说会给听众带来怎样的帮助,他们听过之后有何裨益。

2. 避免去想那些令你不安的负面刺激

举例来说,设想自己会犯文法错误,或演讲中途会突然停顿,这就是一种负面的假想,它很可能在你开始之前就抹杀你的信心。开始演讲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集中精神听听别的演讲者在说些什么,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这样你登台时就不会过度恐惧了。有一位日本歌手,每次面对公众产生恐惧时,就自言自语:“我是客人所喜欢的!客人都很喜欢我!”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暗示。

3. 给自己打气

除非怀有某种远大的目标,并觉得自己在为此奉献生命,否则任何一位演说者都会对自己的主题产生怀疑。他会问自己,题目是否合适,听众是否会感兴趣等。很可能一气之下便把题目改了。这种时候,消极思想很有可能会完全摧毁你的自信心,你应该为自己做一番精神激励,告诉自己,演讲很适合自己,因为它来自你的经验,来自你对生命的看法。对自己说,你比听众中任何一位都更有资格来做这番特别的演讲,并且你会竭尽全力把这个问题述说清楚。这种方法管用吗?可能会。不过,现代实验心理学家都认为,由自我启发而产生的动机,即使是佯装的,也会给人带来有力的刺激。

每个人在演讲的时候都是有压力的,因为他要对自己、对听众负责。如果一位知名人物,在承受巨大的压力下,却一点儿也不紧张的话,那只能说他对这种压力毫不在乎,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几乎看破了一切,他才能真正保持镇静。但是,对于一位说话技巧不够娴熟的人来说,恐怕很难达到这种心境。他很可能在上台之前想着:我一定要成功,不能出丑,不能失败。有时候甚至祈祷:愿上帝保佑我的演讲成功。

要想成功,不妨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尽量避免种种使人沮丧的因素,一上台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动机和效果上,至于过后怎样评价,在演讲过程中是可以不加考虑的,假如你已经有了周全的准备,尽管讲下去。正如美国总统华盛顿所说:“我只知道眼前的听众,而我说的词,正是眼前的听众说的。”与此同时,利用内部语言不断地进行自慰、排解和鼓励,如:

“别人能行,我也能行。”

“别人能讲好,我可以讲得更好。”

“我准备得很充分,我一定能讲好。”

“我就是所谈问题的专家和权威,只有我最有资格发言。”

“讲得好坏没有关系,只要我按照准备的讲下去就是胜利。”

“听众是不会注意我讲的每句话的。”

“听众常常分心,他们爱想自己的事情。”

……

有的演讲者因为信心不足,会多少给出自我否定,“他讲得真好”,“我哪能比得上他呢?”这种负面的暗示对成功的演讲是非常不利的。日本人甚至主张“把听众当傻瓜”,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的方式。古希腊演讲巨匠德摩斯梯尼在取得成功之前屡遭失败,朋友为其总结教训时说:“你败于怯场。现在看来,你要设法越过心理障碍。我想,可以助你达到此目的的办法只能是:你应该在讲台上目中无人,权且把你的听众都当成驴!”虽然他这种说法不文雅,却让德摩斯梯尼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其跨过心理障碍,最终取得了成功。

04 表现得信心十足

一个人如果想获得成功,就要不断地树立自己说话的信心和增强自己说话的魅力,真正做到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当然,自信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表现得信心十足,你就会信心十足。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写道:“行动看起来像是紧随于感觉之后的,但事实上,行动与感觉是并行的;行动是受意念直接控制的。同样,通过制约行动,我们可以间接制约感觉,而它是不受意志直接控制的。”

因此,假若我们失去了原有的欢乐,那么通往欢乐的最佳的方法便是快乐地坐下、说话,表现得好像欢乐一直都在那里。如果这样的举动都不能让你感到快乐,那就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所以,如果别人觉得你很勇敢,那你就表现得好像真的很勇敢。运用一切意志去达成那个目标,恐惧感就很可能会被勇气所取代。

接受詹姆斯教授的忠告吧!为了培养勇气,在面对观众时,自己不妨表现得就像真的很有勇气一样。当然,除非你早有准备,否则再怎么佯装也是没有用的。如果你对自己要讲的东西了如指掌的话,那放松地说出来就是了,并且,如果在讲话前能做一次深呼吸,效果会更好。

事实上,在上台之前,应深呼吸30秒。增加氧气供应可以提神。杰出的男高音佳恩·雷斯基常说,当你胸中充满氧气时,你就可以席地而坐,紧张感便自动消失了。

站直身体,进入观众的视线,然后,信心十足地开始讲话,就像他们每个人都欠你的钱一样。想象他们欠你的债,想象他们聚在那里请求你宽限还债的时间。这种心理对你大有帮助。

如果你对这种理论存有疑虑,可以找一位参加过我训练班的学员问一问,他们早就接纳了本书的意见。只需要几分钟,他们就能令你的想法改变。就相信这个美国人的话吧,他被视为勇气的象征。但实际上,他曾经非常胆小,后来,他花了一段时间训练自己的自信心,居然成了最勇敢的人。他就是最伟大的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在自传中,他写道:“由于自己曾是一个体弱而又笨拙的孩子,年轻时,我曾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我不惧艰辛地训练自己,训练自己的身体,还有灵魂和精神。”

幸运的是,他如此讲述自己获得成功的秘诀: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在马利埃特的书里读到一段话,印象极深,时时萦绕在心。那是一艘小型英国军舰的舰长,向故事主人公讲述怎样才能做到气宇轩昂、无畏无惧时所说的一段话。他说,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想有所行动时都会害怕。应该学会驾驭自己,让自己表现得好像一点儿不害怕。这样持之以恒,原先的假装就会变成事实,他就是凭借练习这种无畏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真正的无所畏惧的勇者。这便是我训练自己的理论根据。一开始,让我害怕的事情真多,从大灰熊到野马,还有枪手,没有我不怕的,可是我总是故意装出不怕的样子,慢慢地我就不再感到害怕。人们若是愿意,也能做得像我一样。

战胜当众讲话的恐惧,不论做任何事情对我们都会有极大的影响。那些接受这项挑战的人,会发现自己的人品渐渐完美,战胜当众说话的恐惧,已使他们脱胎换骨,实现更丰富、更完美的人生。

有个推销员这样写道:“站起来演讲几次之后,我觉得我什么人都可以应付了。一天早上,我走到一个特别凶的客户面前,没等他说‘不’,我已经把样品摊在他的桌子上。结果,我得到了一份很大的订单。”

一位家庭主妇告诉我她的经历:“原来我不敢邀请邻居上家里来,怕和客人不能融洽地谈笑。但是在班里站起来讲过话后,我决定请邻居来我家开个宴会。那次宴会开得非常成功。我毫不费力地来往于宾客间,与他们谈笑风生。”

在一个毕业班上,一名店员说:“最初我很怕顾客,总是战战兢兢的。在班上演讲过几次后,我觉得说起话来有自信了,也从容了。我开始理直气壮地说出不同的意见。我在班上演讲后的第一个月里,销售业绩便上升了45%。”

他们发现,自己已经能够轻易地克服恐惧或焦虑了,从前可能会失败的事,现在却能成功了。从当众说话获得的信心,让自己信心满怀地迎接每一天的到来。你同样可以获得这种从来没有过的胜利感,用来迎接生命中的难题和困扰,曾经接二连三的困境也可以变成生活中增添情趣的愉快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