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下册)
26642100000062

第62章 闭关的条件

不知不觉,能知能觉,能觉能照,能照能入,能入能出,能出入则无我,无我则自在,自在则无痕。

大家都想闭关,试问大家,一个不能觉照的人如何闭关?“闭”者,闭身心;“关”者,关六根。闭关,并不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通常大家都是要么不见,要么见而不照,也即见而即住。

古人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后半句的意思是修道要天天对治,日日戒除自己的习气毛病。习气不除,纵然得定,也是短暂的。有习气,才会住;有住、有我执,才会造业;有业力,才会轮回。

我看轮回者,最多的是修行人。都说“不执著”,而多数修行人都是越修越执著。因为见地不明,执著的都是邪知邪见!一个真正见地清晰、明确的人,除了对正见执著之外,其余的都可以任大家去“随缘自在”。

一个人真发心修道,想闭关的人,必须外忘世界,内忘身心。法、财、侣、地不仅都要具备,还必须得心应手。所谓“得心”,也即明心;所谓明心,也即明确方向。禅宗称之为“明白见地,确定方向”。

明心为因,见性是果;见性为因,入道是果;入道为因,无我是果。在究竟的无我之前,必须把世间上的利、禄、情、爱全部放下。这些放不下,无论你怎么用功办道,都与“道”不相干!你越“用功办道”,越贪恋世俗的功名、****。因为你在一方面投入得越多,在另一方面索取的也会越多。

即便有一天你入了道,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如果你没有持续不断地修炼下去,一不留神,觉照还是会被业力所覆盖。因为一个人的业力越大,负能量也越大。但是一旦降伏,入道的力量也越大。

我们试看一个人,如果他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一旦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他的兴趣也不会有多大。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特别厌恶、反感,当出现一件让他感兴趣的事物时,他感兴趣的力量会比厌恶的力量更大!有一个即将入道的和尚说过这样一句话:“凡夫是爱也爱不起来,恨也恨不起来。”这里所讲的“爱”“恨”是指广义的爱与恨,不单指男女之间的爱恨。为什么会有这种人呢?实际上这种人遍地都是,大有人在!

如果我们在外面做事能全心全意地投入,一旦走进另一种环境——闭关,同样也能全身心地投入。相反,我们在外面做事贪生怕死,不愿意多做一点,不愿意多付出一些,我们想闭关修炼,难道闭关修炼是一种享受吗?难道不比在外面做事付出更多,更艰辛吗?古人讲智慧用了智慧在,力气用了力气在。一个不愿意布施智慧、力气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修行人呢?

抛开学佛的角度不谈,你用了智慧,用了力气,确实利益了他人。但是我问你:你自己究竟失去了什么?实际上人的智慧和力气是从布施中、奉献中培养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挖出来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才的造就,与他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培养都有关系。实际上人的一半,上天已经给你定型了,安排好了,无论你怎么蹦,怎么跳,怎么挣扎,都无法改变这一半。所谓的改造命运,只能改造另一半。

可是就一个凡夫而言,这另一半也无法改变,唯有在世明师才能帮助你改变。就连已经往生的明师对你而言也无济于事。就像现在的人有病,必须找现在的医生治疗,你去找古时候的华陀、扁鹊,根本治不了你现在的病。你们在座的,谁有病会去找华陀、扁鹊呢?是不是都找现在的医生?

人的福报、功德、智慧、承受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给予、付出、奉献中培养和训练出来的。为什么六度万行,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呢?我们看问题不要只看到表面,要看到它的实质、核心。也许你们看万行每天这么辛苦、这么操劳,实际上我这几年成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我前面闭关的七年。收获比前面闭关几年还要大。承受力、心态、思想的提升和转变,比前几年都大,尤其是最近的一年。

你们刚来的人恐怕不知道,如果按我以前做事的心态和方式,我不会用这种方式和你们交流。之所以我能用这种方式,是因为我深深地感受到:是你们帮助万行进步,是你们成就了万行。学佛,乃至做人,都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受。只有当你有了经历、体验和感受,心态才会转变。所谓的“超越”“开悟”,不正是因为心态有了转变吗?

当一个人的心态没有转变的时候,你所谓的学佛修道,就像一个齿轮每天按部就班地转动一样,就是转上一百年,你也不会开悟。即使在修道,也未修道!因为你天天都是这一套,没有什么能让你的身心有巨大的震撼,能带给你巨大的触动。

你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在实践佛法,实践人生,可是你根本就没有用心投入,没有用心去做,没有用心去感受。不错,就你们的层次而言,我也承认你们在投入地做。可是就道而言,你们所谓的投入,力量真的太微弱了!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你达不到忘我的程度,你就无法深入到这件事情最深处的核心。你不能随时出入,更无法达到这件事情所能达到的广度。

做任何事情都是一种习惯,是我们生生世世养成的习气。譬如二十年前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大小便之后从来都不用冲厕所。到了城市以后,大小便完了,裤子一提就走了,根本就没有冲大小便的习惯,让我冲厕所,我感觉很不习惯。我的朋友看到了,非常痛恨、厌恶!当我改变了这个习惯以后,如果大小便完了没有冲水,我会觉得浑身不自在。看到别人如此,也会痛恨、厌恶。

一种习惯一旦形成,让你改变,就一个凡夫而言,几乎不可能。所谓改变,只是环境所迫,不得不改!一旦环境允许,你仍然是大小便完了,提起裤子就走。这就是明师“心狠手辣”的原因所在!他不会给你放纵习气的机会和环境。你适应得了,就生存下去;适应不了,就就地“死亡”!自古道“适者生存”,环境永远不会适应人,只有人去适应环境,才能与环境共存。

前几天我去看了在山上闭关的印平师,他用功用得很猛。因为他这个年龄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投入。在闭关之前,他做寺庙的事情也是全身心地投入。正因为他有一颗全然投入的心,也就是养成了这种习惯,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全身心忘我地投入。你们在座的,谁做事有全身心投入的习惯呢?谁有这颗心?既然没有这颗心,你做任何事情要想上层次,绝无可能!因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想把层次提升上去,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忘我地投入。

要想知道自己能否修行,是否已经在修行,或者修到了哪个程度,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答案,都能得到印证,何需看经书,找明师印证?

菩萨之所以有悲心,是因为他有宽广得无法形容的心量。没有这样的心量,何来的悲心?没有悲心,何来的智慧?没有智慧,何来的神通?所有的一切,全都是建立在“量”上。有了这个量,福报、功德、智慧、神通,都会接踵而至。

人生很短暂,转眼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你得到“它”如是,得不到“它”也是如是。既然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如是,大家何不找一个超越如是的“如是”呢?

我想在座的没有一个会相信,人死以后是没有灵魂的,都相信人死以后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存在。唯独这个不生不灭的东西超越了年龄,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一切。正因为我们想得到这个东西,所以要把世间的东西放下。

所谓的“放下”,并不是要你什么都不去经历。对一件事情要想放下和超越,只有全身心投入地去尝试它,经历它,体验它,才能突破。试问,一个从来没有吃过菠萝蜜的人,说自己已经超越了对菠萝蜜的贪恋,听起来不觉得可笑吗?

我承认大家都有道心。然而与其说大家都有道心,不如说大家都有贪心——贪道,贪修行。为什么不贪世俗的财、色、名、利呢?因为我们得到这些东西的机会不多。如果机会具备,机缘成熟,究竟要哪一样,恐怕我们真的难以选择!

为什么祖师爷们一再肯定,反复强调“罗汉修炼于深山老林,菩萨成就于红尘人群”?你也许会说:我不想做菩萨,证个罗汉果就够了。实际上罗汉在获得根本智以后,还要到红尘中去弥补他的“后得智”这堂功课。因为根本智与后得智的关系,犹如一个人的左腿和右腿,单凭一条腿、一只脚是无法迈步的!

为什么祖师爷们要“内外兼修”,也即进关—出关—进关—出关呢?因为他们在面对红尘的时候,曾经全身心地投入过,所以一旦把自己关闭起来修炼,就会外忘世界,内忘身心!我们在座的谁曾经历过花花世界,全身心地投入过,尝试过?既然对外在的事物没有全身心投入地去尝试和体验过,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的心是不可能往内走的。

我也曾替大家考虑过,是否不需要经历外在的事物,就可以直接往里面修?可以,完全可以!只是这样做之后,你的感受和你没有修炼之前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因为一个人不知道前面,也不会知道后面;不知道后面,也不会知道前面。当知道一面,再去寻求另一面时,就容易了解全面。

可是凡夫很容易停留在一面。因为凡夫是以凡夫位为基础。既然如此,就应该充分地学习、体验凡夫位上的功课,饱尝它的滋味以后,才能弃位就升。所谓“弃位就升”是指你在本位上站得稳,站得牢之后,才能放下本位,往上提升。凡夫位是成佛位的基础。

基于十几岁就出家,想成长成熟的原因,我决定建东华寺,想借助建东华寺的机会把自己历练出来。过去我曾讲过,修建东华寺,或者十年,或者二十年,一旦建成了,我就会把它放弃掉,再以另外一种方式去修炼。

一个人尝试得越多,放下得也就越多、越快。这里所说的“尝试”,不是指你经历的很多,而是指你用心投入过。许多人经历了很多,但都没有用心投入,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很深的体验,因此也就不可能完全地超越。可是有几个人敢把自己的身心全然地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上呢?

因为不知,所以就不觉;因为不觉,所以就不能照;因为不能照,所以就不能入;既然不能入,所以就不能出;既然不能出入,所以就不能自在。只有自在的人,才没有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