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26665600000038

第38章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1)

生命诚可贵

一个人只能来这个世上一次,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人最终是难免一死的,但是只要在世上一天,就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有益可行的养生之道就是:爱惜保养精神,调节护养气息,起居有规律,饮食有节制,穿衣冷暖适当,再适当吃些滋补药物,从而保住元气,不至夭折,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这个话题,自古至今都被众多人推崇,然而要养生,首先必须要做到的是注意避免祸患,保全身家性命,有了生命,才能谈得上保养,不要白费心思地去保养不存在的所谓长生不老的生命。这就是所谓的“先保命,后养生”。古人很看重保命这一点,因为生命是其他一切行为的前提。“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非常注重避祸。他的亲身经历让他体会到保全性命的重要性。

晋初时,嵇康很受统治者器重。然而由于他对封建礼教,对当时的魏晋统治者十分不满,他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再加上他“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性格,终致杀头的祸患。临刑前,他写了《家训》一文,以教育他的子孙如何在污浊险恶的环境中,既保持节操又远离祸患、保全性命,教育子孙既要坚持自己的志向,同时又要圆滑地处理人际关系,要善于避祸。他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若干问题来说明白己的主张,如他本人从来都是不考虑事情的后果,言语不谨慎,总是“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而他却让自己的孩子言语谨慎,他说,语言是君子的关键,不可不慎。他教育子孙要善于忍言,如果不善于表达某个意思,就“权且忍之”,要善于沉默。如果谈话中对方的话并非高论,当以沉默对之,不要参与争论。如果酒会上出现争吵,形势似欲转盛,便当离开,以免卷入争议。如果一时无法离开,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装醉,不论是非。无论别人怎样逼,也决不可以把心里话说出来,这才是有志。其子嵇绍后来为保卫晋惠帝而死,是与嵇康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的。

保全生命是养生的前提,只有生命得以保全,才能谈到养生的事宜。古人认为:行止动静有节制用来养生,饮食衣服用来养形,容颜威仪行为有理用来养德,以己度人用来养人。小心说话用来养护品德,饮食节制用来养护身体。和日常生活最接近而又关系最大的事情,当属言语饮食了。他们觉得养生的人,服药练气,躲避凶险困难,行为小心谨慎,清心寡欲的确是最重要的办法。嵇康善于养生却出乎意料地死亡了,才知道养生就必须要学会避祸以保全性命。

生命不能不珍惜,但也不能太珍惜。对生命的态度要根据事情的性质而定。《颜氏家训》中指出:走上邪恶危险的道路,去做容易招致灾祸的事情;因追求欲望的满足而丧身,因进谗言藏坏心而致死,这样的事情君子就不应该去做了,而应该珍惜生命。但是因恪守忠孝而被害,因实行仁义而获罪,为了保家而丧身,为了救国而捐躯,这些都应是君子对生命在所不惜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为邪恶而死,是君子所不齿的,但是为正义而死,就重于泰山了。就像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人很注重养生,家教非常成功的曾国藩也很注重对子弟养生的教育。他在给儿子继泽的信中告诫儿子不要滥服药,坚持饭后散步才是养生的要诀。对于这种方法的科学性我们暂且不做讨论,只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养生的重视。

除此之外,古人对养生的见解可谓独到。他们觉得养生不能单纯靠医药,如果非要靠医药的话,那么药方便是:把清心寡欲当作四物,把饮食清淡当作二陈,把心静、清净、减略、杂事,当作四君子,这些都是无价的仙丹,然而却唾手可得,因为这都是取自自身的东西。人不能自寻烦恼,佛家认为世事变幻无常,是一个由烦恼与劳苦交织的火窟,假如不及时跳出就得不到安乐,不安乐就会影响到身心的健康。所以人不能总是在现实的尘世中忙忙碌碌,而应该逃脱功名利禄的缠绕,以使精神自由自在,使身心轻松自然,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吕凯特(法国诗人)

正确取舍走向成功

无条件的去舍,往往会得,太贪婪的要得,往往落空。舍的时候不讲任何条件,才会有更大的得。

舍得间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却都应该努力去接近,因为这种境界给人的智慧是你拥有很多知识甚至是很多财富都不能及的。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个客观守恒的定律:有失必有得。因此,学会选择,懂得取舍,不仅会使你保持一颗平常心,更会为你的成功指明方向。

明英宗懦弱无能且又昏庸腐败,由于他终日不理朝政,使得朝廷的军政大权落入太监王振手中。1449年7月,太监王振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极力怂恿英宗出兵征讨蒙古首领也先。朝下众臣坚决反对,英宗却根本不顾这些,欣然接受了王振的意见,于是亲率五十万大军北征也先,由明英宗的异母兄弟钰王留守京城。

此次出征注定是要失败的,英宗本人并不了解对手的情况,再加上他妄自尊大,更缺少带兵打仗的将帅,因此明军纪律松弛,士兵也胆小懦弱,更不要说士气了。结果当然是连战连败,最后英宗退守土木堡,但还是被蒙古军队团团围住,明军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也成了蒙古军队的战利品。

北京得知这个消息后,一时间,朝野上下极度震惊恐慌,朝臣不知所措。皇太后下令由钰王出来主持局面。钰王赶忙召集众臣共同商讨对策,大臣们想法不一。徐钰强烈建议迁都,于谦却极力主张保卫京城。最后钰王决心命于谦守城。

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总揽兵权。他首先把引起土木堡事变的祸首王振抄家灭族,并将其爪牙集于朝廷之上,当场处死,平了民愤。紧接着,朝廷众臣一直拥立钰王登上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这样一来,蒙古这边犯难了。因为也先俘虏英宗的目的,只是想以英宗为人质,来逼迫钰王投降,可是他的这种条件不但被钰王拒绝,而且钰王还登上了帝位。眼看自己的想法无法得逞,情急之下,也先便率兵攻打北京,不堪受辱的北京军民奋勇抗敌,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知道自己的阴谋无法得逞,也先便被迫于第二年释放了英宗。

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朝朝野一片混乱,有的主张南迁,有的主张抵抗,还有的主张投降以救英宗。可是,钰王并没有被这众多的声音所左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当机立断,下令整治后方,极力保卫北京,结果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也先的阴谋。试想,假如当时的钰王被不同的声音所困扰,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或者是根本就无法做出选择,那么别说胜利,恐怕像英宗那样被俘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此,战争也好,生活工作也好,在做出选择时一定要明白慎重,而明白慎重的道理就在于,不仅不要总管别人的琐事,更重要的是也不要让别人来管你的事。过于依赖别人,只能让你更快地失去自我。也别被欲望所左右去要求过多的东西,因为你要求得越多,失去的也会相应地增多。过犹不及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别要别人不想给的东西,因为如果你夺了他人之爱,你的所爱也就有可能被他人而夺。

人的力量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顾及。人生总有无数的机会让你选择,这时,就一定要学会正确地去选择,恰当地取舍。当然,主要是舍,因为放弃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非常艰难的。只有学会放弃,才会使人生变得轻松,才会使成功更加清晰。相反,倘若我们什么都舍不得放下,想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则不是顾此失彼,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得不偿失,或者是被你抓住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迈不动走向成功的步伐。

所以说,懂得放弃是一个重要的生存之道,也是最高深的生存哲学。人生中总会有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在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把这些事情丢弃,才能让你前方的道路更加清晰,让你前进的脚步少一些牵绊。

高高低低的是人生。走到高处时,留点余地给低处;走到低处时,留点余地给高处。

——任惠敏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你付出相应劳动的情况下,没必要视金钱如粪土,坦然接受,只须拒绝不劳而获。

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送给孟子一个箱子,他打开一看,里面满满地全都是金子。孟子马上叫住这些差役们,坚持让他们把这箱子搬走。次日,薛国国王派人给孟子送来了五十镒金,孟子却收下了。

孟子的弟子陈臻看着这一切,感到十分不解,便忍不住问道:“昨天您为什么没有接受齐国送来的金子,今天却收下了薛国的金子呢?如果说您今天做的是正确的,那么您昨天的做法便是不对的;如果您今天的做法是错误的,那昨天的做法又是对的了。可是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呢?”

“这件事我自然有我的道理!薛国周边经常发生战事,薛国的国王请求我为了他们国家的安危出谋划策,所以他今天送过来的这些金子都是我应该得到的报酬;至于齐国,我从未帮他们做过任何事情,因此我并不知道这一箱子的赠金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齐国想要收买我。可是,你什么时候见过真正的君子是可以被别人用钱来收买的?”孟子解释道。

陈臻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辞而不受,或是接受馈赠都是根据道义这个标准来决定的啊!”

君子与小人的相同之处在于,好利恶害。但是他们又是有不同的:小人见利而忘义,得利便忘害;君子则是趋义避利。我国的东汉时代,乐羊子拾金不昧的故事曾被传为美谈。

乐羊子在回家的途中,看到前面有一个金光闪闪的东西,走近看了一下,居然是一块金子。他喜出望外,连忙捡了起来,到家后便把它交给了妻子。不料妻子在得知这块金子的来历以后,十分严肃地说:“古语有言,‘有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因为那样有损于自己的名声;‘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同样是由于那么做对自己的人格尊严来讲是一种莫大的侮辱。而你却为了路边的一块金子就毫不顾惜自己的名誉。”

乐羊子认为妻子的话很有道理,于是自惭形秽,便把那块金子又放回到原来的地方去了。

还有一则小故事也是跟取财之道相关的。

故事发生在齐国,有一个人在集市上走着。当他路过一家当铺的时候,看见柜台上面放着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便忍不住走过去,拿起金子就向外走。店老板赶忙追上来牢牢地把他抓住,并把他扭送到了县衙。官吏审讯道:“光天化日之下你居然敢抢夺他人的财物,简直无法无天了!”

抢金子的人满脸沮丧的表情。他说:“当时我的眼里只剩下金子了,哪里还能看得到有人啊!”

小人常常会为了金钱铤而走险,甚至会忘记其中的危险,这种人迟早部是要吃大亏的。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逐利,不顾天理。孟子选择接受,乐羊子能够放弃都是遵循一个道字,那个抢金子的人正是小人逐利的典型形象,而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恰恰就在这里。

财富应当用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应当慎重地使用,应当慷慨地用以济世,而到临死时应当无留恋地与之分手,当然也不必对财富故作蔑视。

——培根

抵制诱惑

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历史上像李白这样刚直不阿、傲视权贵的人实在是很多。他们因自身高尚的品德而备受世人尊敬。比如归隐山林的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被世人传为佳话。

399年,晋安帝在位,东晋朝政日益腐败,狼烟四起。而诗人陶渊明就生活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因为看不惯当朝的政治腐败,而隐居在家乡柴桑。他的祖上虽曾做过大官,但是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就嗜书如命,不求仕途,尽管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由于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便给自己起了个别号——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家里日益捉襟见肘,仅仅靠自己耕种田地已无法养活全家老少。亲戚朋友纷纷劝他去谋个一官半职,无奈之下他只好答应了。

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名将之后,且才华横溢,便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没多久,陶渊明便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他厌烦这样的官场,于是就要求去做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的县令没有很高的官俸,再加上陶渊明既不会搜刮,也不懂贪污,所以日子并不富裕,不过跟他在柴桑家里的日子比起来,当然要好一些。况且,他认为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得知后连忙向陶渊明报告。此时,陶渊明正在内室捻着胡子吟诗,听到这个消息后感觉很扫兴,但也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穿的还是便服,便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怎么不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呢?”

陶渊明一向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听小吏说还要穿官服行拜见礼,便忍受不了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屈辱。于是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

说着,他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宣布辞职不干了。